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2014-07-18何志忠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状意义

【摘 要】分析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 意义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84-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速度很快。“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不论是在根据企业需求而提出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是在校企长期合作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工学结合式培养模式都不难看出,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并已经认识到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成为高校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事实表明,要保证高职院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蓬勃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完美结合”

校企合作重在对企业员工素养、技能的培养,学校以此为导向进行课程调整和专业设置,从而建立的教学体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增强人才就业的适用性,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应用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将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融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完成了良好的对接。

(二)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最新技术掌握滞后等问题。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可以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互动交流,在相互沟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规范操作技能,提升职业人所必须遵循的职业素养。同时,通过接触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教师在充分调研学习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更加有的放矢,可以更好地抓住校企融合的重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除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外,教师充分体会企业文化底蕴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可以大大缩短未来学生就业的磨合期。

(三)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离不开高技能且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可以实现企业与学院的紧密结合,为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搭建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校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也指引着教学内容和重点不断“与时俱进”向企业靠拢。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学,可为企业快速、高效地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这种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有意地使在校大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磨合阶段,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降低企业对职工的培训成本。

二、我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办学方向,且发展越来越快,但从整体来看,当今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校企双方对开展合作办学的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的认识浮于表面,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深度不够。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弥补师资、实习场地等办学条件上的不足,并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方面开展工作。这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些职业院校盲目地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虽然双方有合作意向,但却存在理念差别,进而导致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程度不足,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工。

(二)各方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包括政府、企业、学校,而各方的价值目标不尽相同。政府的目标是节省办学投资,少投入大产出,快速高效地提升整体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企业的目标是为了生存要获取更多经济利润,而创作价值的高技能人才是它们所渴求的。最后学校方面,它的发展和教学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就业趋势的影响。三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校企合作上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无视长远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况。这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一些地方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推进,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没有将相关鼓励措施落实到位,这些都将成为校企合作的瓶颈,制约着它的高效发展。

(三)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目前,在大多数职业院校里,有很多教师刚毕业就从事教师岗位,普遍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实际工作需求的认知只局限于课本所学。这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另外,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一些教师只是“吃老本”,不愿意加强学习,尤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而言,这必将是束步自封,不仅阻碍了个人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对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结构的变革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一个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职学院必将在职业院校的竞争中溃败。

三、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顺利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加深合作深度,互促互动,持续发展。针对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导使双方向更加深入、更加默契的方向发展,走向“多赢”,走向健康发展。

(一)转变更新观念,提高对深化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

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观念,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应自觉主动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办学、树立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有实践的教学过程、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伴随着科研及服务能力的逐步增强,进一步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其自身优势,协助企业解决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高度的重视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才能够明确办学定位,清晰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可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是解决学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出路。endprint

同时,企业也应该转变原有的观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终实现的是共赢。企业同样成为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受益者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自己的人才供给、技术进步以及长远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有效地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二)政府要加大组织指导与政策支持

一是落实政策。政府加强政策、措施等方面扶持力度,大力倡导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通过政策运作引导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落实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确保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资金支持到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而言,政府给予资金的支持至关重要,能够起到雪中送炭、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特别对于企业而言,国家优惠的政策为其带来的实际的利益,更加促使企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整个办学过程中,大大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三)逐步推进,分层次展

校企合作要扎实推进、分阶段逐步开展,可简单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创造合作机会,实现浅层合作,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通过采用理论、实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用结合的乐趣,有效地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建立贴近生产一线的工作场景,养成学生的职业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是推进中层次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应进一步加深合作,逐步建立横向联合体,聘请企业专家做办学指导,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明确非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结构的群体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进修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

三是进一步推进合作深度,逐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在学院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转化成相应的技术成果,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在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将这些案例作为第一手材料带入课题,促进产学研的全方位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有一支成员构成稳定、组织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更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利保障,教师队伍的素养决定了职业教育开展的特色与否。要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顺利开展,如何构建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重视。

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必要的师资培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也可以将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工程师请到学校参与教学指导,与学院骨干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通过学习,接触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有效地改善教师整体的知识结构,也避免出现教师“吃老本”的现象,逐步建立一支熟悉整个行业技术特点及技术发展方向的专家队伍,同时完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结构,促进职业院校良性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使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学校是主体,政府要主导,企业要参与。只有通过更深层次地互动、协作,才能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作者简介】何志忠(1968- ),男,广西鹿寨人,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现状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