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共生理论综述及在临港产业的应用前景

2014-06-09李南王旭辉韩国玥

水运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整合

李南 王旭辉 韩国玥

【摘 要】 在阐述产业共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沿海临港产业与产业共生理论的整合及临港产业共生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根据临港产业共生方面的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提出该方向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设想。

【关键词】 临港产业;产业共生;整合

共生,是一种自然规律、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课题。近年来,产业共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相关成果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愿景,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条件,为各个范围和层级的产业共生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港口不仅是交通运输的枢纽,也是加工流通的绝佳区位环境,因此,作为产业布局理想地带的临港经济区成为了推进产业共生的前沿阵地。根据临港产业共生系统与自然生态体系的相似性,可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对临港产业的研究,从共生视角剖析临港产业系统的特征和功能,谋划如何按照“产业准入高端、资源配置节约、环保设施共享、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推进临港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本文对产业共生理论进行概要综述,评价将该理论应用于临港产业及相关部门的国内外文献,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初步设想。

1 产业共生理论界定

共生是一个生态学概念,产业共生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提出的新概念。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物质联系在抽象意义上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1.1 产业共生概念

对于产业共生的概念,丹麦卡伦堡公司定义为:“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共生理论是运用现代生物共生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法分析产业经济领域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生存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产业共生是现代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企业之间不仅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的副产品利用,而且包括信息流、人才流和技术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共生单元具有多样性,无论是企业层次,还是产业层次,甚至是区域及国家层次,都聚焦有关产业共生问题。这是由于产业共生既能涵盖企业共生层面,又能触及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基本内核。

1.2 产业共生理论判断

产业共生实质上是一种经济组织学现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质。产业共生关系既可以隐藏在企业内部,也可以镶嵌在市场领域,并表现为企业间交易契约或企业内部指令安排的共生状态。只要发生了产业共生,就一定可以形成产业共生体。这一共生体具有明确的利益追求,虽然各个共生单元的职能分工不尽相同,但彼此之间却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导向下达成有效的融合、互动和协调。

共生过程自身体现为一种自组织过程,并产生共生能量,通过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各组成部分间输入和输出能量,具有自我调节走向有序结构的自组织性。两个共生单元的结合可出现三种情况:一方的利益增进而另一方的利益没有损失;双方利益同时增进;一方利益增进的同时,另一方的利益减少,但二者的利益总量得到提高。在前两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自主推动产业共生形成;而第三种情况则属于卡尔多改进,需要外力介入。当某一区域率先出现承担区域经济功能的产业集群后,许多共生关系都将在此集群内部完成。随着其他区域经济功能的提升,原本存在于某一产业集群内部的业务模块外移到其他区域的产业集群中,此时,原集群内部的共生关系被不同区域产业集群间的共生关系所取代,从而形成远程共生。

近年来,产业共生问题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研究方向涵盖国家产业共生计划、产业共生和区域发展规划、特定产业的共生网络等各层面论题。根据学者的学科背景和目标不同,产业共生研究分为以循环经济分析为主和以产业经济分析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称之为“生态派”和“经济派”。二者对产业共生概念范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应用。前者对产业共生赋予狭义的理解,研究重心主要聚焦在与工业生态学重叠的范围,这类研究在成果数量方面占主体地位;后者则给出了产业共生广义的理解,并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这类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但研究层级较高。未来的产业共生理论将与其他学科继续结合,不断扩大研究方向,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

2 产业共生理论在临港产业及相关 部门的研究现状

禀赋各异的共生单元因其拥有独特各异的资源傍海而聚。临港产业共生关系是一种基于港口物流活动并反映各类型企业之间供需、竞争和互补情况的复杂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及其能量互换。鉴于港口经济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作用,有关临港产业的成果基础一直比较充实,以产业共生为视角和切入点也有新的进展。在国外,具有临港特征背景的产业共生现象正成为研究热点,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初见端倪。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04年,耶鲁大学与波多黎各产业发展公司合作的“拉美港口及临港产业区产业共生”调查项目识别了具体推进过程中的各种要求,包括理想的前期条件、有效沟通、信息散布、规制考量等。BEERS等[1]聚焦位于澳大利亚深水港口周边的二大以资源性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区,即位于印度洋沿岸的Kwinana地区和位于南太平洋海岸的Gladstone地区,对比分析两个地区产业共生的驱动力量、壁垒和触发点,并预测潜在的共生机会;BAAS等[2]以荷兰鹿特丹港及产业联合体的经验论证嵌入和能力因素在产业共生中的协同作用;HUMPHREYS[3]解析英国Bristol港产业共生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结构,指出在英国西南部港口经济区推行产业共生的潜在机会;ROYSTON[4]指出荷兰临港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空间和环境的约束,必须采取创新性协作方案,其中包括公用事业共享、剩余资源的有偿使用等产业共生实践。

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陈有文等[5]从空间和功能布局的角度分析大型港口―工业综合体的共生情况,指出其空间结构多数呈现紧密型特征,具体可细分为以项目为单位的独自配套布局、按专业功能划分的“专港专区”布局、港区与产业区独立设置相邻布局,同时还指出在处理港口与产业园区的空间关联布局时的类型和原则;王金水[6]认为,形成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乃至区域开放式循环经济共生网络是临港重化工业区突破资源环境限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临港重化工业区内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共生网络可以极大地发挥经济集聚效应,产业之间采取就近原则为彼此提供原材料,不仅可降低企业交通运输成本,亦可减少交通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周碧华等[7]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显著的山海之间产业生态整合功能的优势,区域内以“翠绿”为基调的内陆产业带、“桔黄”为基调的沿海产业带及“深蓝”为基调的海峡和远洋产业带为产业共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张广兴等[8]为首的研究团队则在重新界定港口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分类维度,将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过程分为3个阶段和4种模式,认为河北省港口物流业与腹地产业正处于演进共生的初期阶段,港口功能的低级状态影响港口物流对腹地产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的发挥,成为制约临港制造业与腹地产业共生的弱化力量;史安娜等[9]取得的系列成果则专门指向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问题,这是临港产业共生系统中的重要部门。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虽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但缺少完整的理论架构及数学模型。目前,国内对包括临港产业在内的产业共生问题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念的借鉴,或从某一视角展开的概念性设想,缺乏本土化拓展以及与特定产业的实质性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关临港产业共生方面的前期探索还需要理论总结和经验示范,对于未来临港产业共生的模式和演进方略还需要清晰的、操作性强的方案设计,因此,有必要对临港产业共生这一课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3 产业共生理论在临港产业的应用 前景和研究设想

3.1 研究目的

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化的重心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基地,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沿海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判别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约束下,迫切需要推进临港产业共生,致力于形成连续、平衡、有序的合作关系。只有科学辨识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本质特征、动力源和演进机制,才能使临港经济区的规划和发展更加符合可持续原则。因此,迫切需要高水平研究成果来提供理论支撑并作为现实决策参考,以满足我国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遵循上述问题导向,把临港产业纳入共生理论的分析轨道,揭示临港产业共生的内涵和功能,考察其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并研究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和演进方向。从产业共生的视角对临港产业进行专门研究,探索其特有规律,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实现新兴学科在特定产业集群的交叉融合,而且可以为我国临港产业实现和谐共生提供具体参考。

3.2 研究意义

(1)助力学科建设。鉴于港口部门及复合编组的各类临港产业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的战略作用,临港产业共生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方向拥有值得期待的学科发展空间和实践应用范围。因此,在拓展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推进我国从共生视角研究临港产业的进程和深度。

(2)服务政策实践。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将创新性的理论架构与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现状相结合,为促进临港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该论题的研究对于我国临港产业共生系统的集成和优化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临港产业共生组织模式、共生系统生命周期演进、共生单元集体行动机制等关键问题的分析,对国内临港产业发展及重塑“沿海经济隆起带”方面具有前瞻性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加有效、目的明确、动态地制定临港产业的引导政策,从微观层面为各类临港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和横向及纵向关系的构建提供指导依据。

3.3 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既要总结临港产业共生的内涵和特征,又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国内外经验证明;既采用评价指标对临港产业共生程度进行实证考察,又需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既要关注临港产业共生模式所代表的静态结构,用以反映产业共生系统的组成构件和常态联系,又要关注临港产业共生的演化路径所代表的动态结构,用以反映产业共生系统调整进化的生命周期。

(3)国际比较法。临港产业共生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模式,先进国家临港产业共生可以为我国确立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和共生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对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临港产业共生进行系统考察,在比较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多学科理论融合运用。临港产业共生网络是多环节、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应把港口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原理融汇到这一专题研究范畴之中,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务实性,提炼出临港产业共生的一般性规律。

参考文献:

[1] BEERS D V,BOSSILKOV A,CORDER G,et al.Industrial symbiosis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the cases of Kwinana and Gladstone[J].Journal of Industry Ecology,2007,11(1):55-72.

[2]BAAS L W,HUISINGH D.The synergistic role of embeddedness and capabilities in industrial symbiosis:illustration based upon 12 years of experiences in the Rotterdam Harbour and Industry Complex [J].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2008,5(5-6):399-421.

[3] HUMPHREYS I.Bristol Port initiative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R].International Synergies Ltd,2012.

[4]ROYSTON K.Port cities and industrial ecology[R].13th Conference of AIVP-The Ports New Era,2012.

[5] 陈有文,王晋.大型港口、产业综合体的布局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水运工程,2008(9):12-15

[6] 王金水.临港重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9-122.

[7] 周碧华,刘涛雄,张赫.我国区域产业共生演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3):68-72.

[8] 张广兴,刘东坡.基于港口功能的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5-72.

[9] 史安娜,南岚.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性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5-11.

猜你喜欢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认识和思考
民俗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