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2014-04-14李大泳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初中历史

李大泳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67-0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是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主要介绍了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

教材地位: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分别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远古时期农耕生活的特征,知道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初学历史的七年级学生应建立的基本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主要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人的彩陶艺术;(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2)掌握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取得的成就,了解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中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简述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

二、学情分析、学法、教法及教学思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历史故事、教学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法:课堂讨论、图示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法: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大量直观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和亮点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以情境创设和分组探究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学环节包括:情境创设(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分组探究)—困惑与答疑(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答)—比较分析(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

三、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1.上节课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拜访了我们的远古祖先。我们拜访了哪些人?2.谁来说说我们的远古祖先吃什么?住哪里?(学生回答。)

师:进行采集、渔猎活动得到野生动植物,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自然的恩赐。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通过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展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设计意图:从了解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历史空间的距离,自然切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展示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地点、流域),明确其年代。

师:几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通过他们的衣、食、住、用等进行了解。

(三)探究历史

【活动一】角色扮演。

活动介绍: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让他们从衣、食、住、用等方面介绍各自的生产、生活状况。学生先看书、交流、填表,教师再进行提问,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感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全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同学扮演河姆渡人,另一部分同学扮演半坡人,请你们从衣、食、住、用等方面来介绍各自的生活情况,对方可以进行提问。(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第一、第二组的同学是半坡人,第三、第四组的同学是河姆渡人。大家用5分钟时间,先看书了解各自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前后左右进行同学交流。

(学生看书、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简表,见表1。)

学生填写表格,掌握课本知识。

【活动二】困惑与答疑。

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基本生活情况,大家对彼此的情况还有什么不清楚、不了解的吗?

由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学生相互提问,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起引领作用。

(设计意图: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场景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应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教师展示图表,见表2:

生1:为什么你们(半坡人)会想到制作装饰品?

生2:因为我们(半坡人)对装饰自己和美化生活很重视。

师:半坡人制作装饰品说明了他们爱美。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其实,人类的进步,不仅是物质进步,更体现在精神上,对美的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进步的一大表现。如半坡人不仅穿上了衣服,而且用佩戴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从考古中发现,半坡人的饰品可以装饰头颈部、腰部,在半坡出土的1900多件装饰品中,陶环就有1100多个,说明半坡人很重视对自己的装饰。如果我们给一个半坡姑娘佩戴上这些装饰品,会看到一个健康美丽、“珠玑盛装”的少女。

生3:为什么半坡人烧制的陶器是红色的?

师:半坡彩陶的陶胚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再放到窑中烧制,烧制温度达1000度左右,烧出的陶器呈红色,硬度相当高。(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图片。)

生4:半坡人戴很多装饰品,行动会不方便,劳动时装饰品容易被碰掉。

生5:我们(半坡人)主要是妇女们佩戴装饰品比较多,她们多半在家做家务,制作陶器、工具等,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回答。)

(课堂生成点出现:学生对半坡人佩戴的饰物很感兴趣,发展为如何处理劳动和爱美的关系,并由此生成一个新问题,即如何看待古代人对美的追求的问题。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半坡人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比较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进行比较分析,层层分析两者生活状况有差异的原因。

师:刚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各自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我发现两个地方的人在很多方面的情况不同,哪位细心的同学来为我们指出?为什么会不同呢?

生1:我们吃的东西不一样,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粟和蔬菜。

师:种植的农作物不一样。

生2:住的房屋不一样。

生3:饲养的动物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4: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河姆渡人生活的地方潮湿、闷热,半坡人居住的地方干燥、寒冷。

师:黄河流域适合种植粟,长江流域适合种植水稻。从饲养的动物来看,南方比较适合水牛生长。还有哪些不同?(学生思考。)

生:制作的陶器不同,河姆渡人的是黑陶,半坡人的是彩陶。

师:这是因为土壤质地不同,烧制的陶器在色彩上有区别。

教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生态环境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不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同的自然条件会促使人们采用不同的生活方式。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和生活上有一些区别,但是,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1:他们都过定居生活,会自己种粮食吃,都会制作陶器。

师:归纳得很好。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2:他们都会磨制石器,都会通过劳动来创造生活。

生3:他们还会养动物。

生4:都是氏族村落。

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他们都是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氏族),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设计意图: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比较,一方面可以超越课本内容,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让知识“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特征——会建造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谷物。同学们要注意,原始农耕与古代农耕有一定的区别。原始农耕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与狩猎经济相辅相成。以后我们将学习的古代农业生产使用的是铁制农具,使用牛耕。

(五)拓展提升

师:作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如果让你穿越时空,你是否还愿意回到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为什么?(鼓励学生分组交流,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再次提出“穿越”的话题,与导入环节相呼应。)

生:不愿意!(全班大多数学生齐答,有少数学生答“愿意”。)

师:为什么?

生:北京人、山顶洞人太落后了。(全班齐答。)

师:能从衣、食、住、用等方面来具体说说吗?

生1:若打不到猎物,采不到植物就会挨饿。

师:由于食物的来源没有保障,北京人、山顶洞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如果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吃的方面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2:他们会种植农作物,会饲养动物,食物有保障。

生3:吃的食品种类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多,尤其是能吃上饲养的动物的肉。

生4:我从住的方面说,北京人、山顶洞人没有房子住,要住山洞。

师:居住条件变好了,会建造房屋,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也听到有同学说“愿意”,为什么呢?

生5:因为(条件艰苦)可以更好地磨练自己的意志。

师:这位同学很有吃苦精神。

(课堂又出现生成点:学生的思维有个性,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究的精神给予肯定。)

生6:我也愿意。在那个时代,氏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可以上战场磨练意志。

师(纠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还没有进入氏族时代。

生7:我们可以回到那个时代,了解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师:这位同学的好奇心很强。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很多。其实,我们大部分同学是不愿回去的,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向文明迈进。

教师小结: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不断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这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同时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

注:本课例获2010年全区(广西)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课例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初中历史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