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导入应注重四性

2014-04-14杨江妹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导入有效性策略

杨江妹

【关键词】导入 设计 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9-02

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多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新课,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特点及其编排特点,并结合所学数学内容和特点,做到新课导入既趣味盎然又富有实效。笔者认为,导入环节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趣味性

导入要富有趣味,但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为求趣而用趣”上,富含趣味且蕴藏丰富应是我们的追求。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

游戏:根据关键字词猜一猜

①我认识他。

生:是校长?(教师摇头)

②他不认识我。

生:是国家总理?(教师摇头)

生:再给个提示。

③中国、美国。

生:姚明。

师:对,是姚明。还有两个关于他的关键词,你觉得会是什么?

生:篮球、个高。

师:很好。今天,老师把“姚明”请到了现场了,你们看。

(学生随教师的手指往后门望去,但后门空无一人。当学生转过身来时,只见教师从后裤袋里摸出“姚明”,学生哄堂大笑,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师:你站在姚明身边,大概在他的哪个位置上?

……

上课伊始,大部分学生的思绪还都停留或徜徉在课间10分钟的状态,此时的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些懒散、迟缓,甚至有些混沌。而趣味性的课前游戏刚好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迷糊状态,并借趣味之手把学生引入学习之中。一上课,教师就与学生玩起了“猜一猜”游戏,虽说游戏时间不长,但作用却不可小觑:①引发学生的关注。特别是那无中生有的一指,更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师身上了。②一次思维运动。学生在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关键词或句进行猜测推理中经历了一次充分的思维运动,因为每一个推理活动都经历了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的过程,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都在短时间内启动。③新知的生长点。由游戏过渡到“和姚明比身高”,悄无声息、毫无察觉地把学生引入思考之中,既延续了猜的思维活动,又启动了学习新知的活动。

二、实效性

数学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新知的学习大多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复习引入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就适应了这一特点,它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面积(二)》的引入:

师:“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你拼的图形都用了哪些基本图形?”“这几幅(拼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抛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出:“像这样由2个及2个以上图形拼成的图形,就称为组合图形。”

整个导入朴实无华,除了能唤起学生所学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在其中,直切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和生长点处。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复习旧知,意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避免由于学习间隔较长【图形的面积(二)(第五单元)与图形的面积(一)(第二单元)】而造成的知识回生困惑,为新课的展开做好准备;让学生自主用七巧板拼图形,则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并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一种图形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再依据学生个人经验和思考习惯,分析各组合图形的组成方法,既是活动经验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吸取好方法,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更为用割、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学习埋下伏笔。

三、简洁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摸球游戏——可能性》导入片段:

游戏规则:袋子里有9个球,每人每次只能摸一个,摸到绿球老师赢,摸到蓝球学生赢。

(3个学生分别上来摸球,都摸到绿球,学生就嘀咕开了)

生:老师,袋子里的球是不是都是绿球啊?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们3次摸出来的都是绿球,袋子里可能都是绿球。(教师板书:可能)

师:如果说袋子里都是绿球,这样摸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一定都是绿球。(教师板书:一定)

生:(一齐要求)老师,把球倒出来吧(教师倒出袋子里的球,结果9个全都是绿球)。

生:我们不可能赢,老师,你骗我们,太贼了……(教师板书:不可能)

师:(笑了)在这次事件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如果同学们想有赢的可能,怎么放球?

学生在游戏中自觉运用“一定、有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成了对旧知的一次复习;把矛盾点(为什么3人摸到的都是绿球)隐藏其中,在课伊始引发学生的质疑与猜测,在“老师你骗人”群情激愤中,教师通过引导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学生结合操作现象与袋子里球的实际情况分析,明白袋子里球的颜色种类决定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紧接着以“如果同学们想有赢的可能,可以怎么放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通过实际操作过程,结合操作结果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导入环节时间不长,简明扼要、直截了当,虽是在玩摸球游戏,但主旨明确,蕴含丰富,简约不简单。

四、新异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导入方式无论效果多么好,如果经常、反复地运用,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导入效果。因此,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给学生一种新异感。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搭一搭》中的导入片段: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就是很认真地看呗。

师:(请一女同学上台)谁来介绍她的发箍?

生:粉红色的发箍上点缀着好几颗亮晶晶的星星……

师:你瞧,观察得多仔细啊。如果老师把发箍戴在自己的头上,会怎样?

(全班哄堂大笑)

师:(急了)为什么笑了?

生:发箍戴老师头上,那就太可爱了。

师:老师又没戴上,你怎么知道老师戴上会很可爱?

生:我能想象出你戴那发箍的样子啊,哈哈……

师:这就是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描绘”出一些无法看到的事情或东西。

……

我们知道,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而这些实践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想象。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想象?如果你告诉学生“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那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能理解吗?教师通过创设“介绍女同学的发箍”和“如果发箍戴在(男)老师的头上”的情境,让学生在对实际发生的事件描述中体会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认真观察和什么是有序观察;在对未知事件的描述(老师戴上发箍)成功阐述了什么是想象及让学生明白想象应建立在已知(场景或事件)的基础上,知道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分析,是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感性认识,为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树立空间骨架和想象的有效展开提供丰富的素材。

总之,有趣又新颖的引入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抽象的理论阐述同具体的生活事例分析结合起来,虽没有严格演绎逻辑的推理,但概括严谨而又语言流畅、平易,是结合情境进行的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导入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Passage Four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