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视阈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2014-03-21姜会永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小城

◎姜会永

姜会永,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这一媒介积极主动地与作者互通的一种创造性行为。然而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如形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学过程中的粗放式阅读。粗放式阅读割裂了阅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使得文本解读脱离了文本的限定,滑向了无边的意义的纠缠。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走进教学,有利于纠正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养成。

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和经典文学作品,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1.从言语切入,抓住文本的根基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概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将二者水乳交融的统一起来的就是言语。“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属于言语教育的范畴。”在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忽视语言在文学中的作用,甚至用理解日常语言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学中的语言。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显得幼稚而笨拙,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文本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文本中语言的含义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语言本身具有的客观的意义,一是作者和读者主观上赋予的特别的意义,因此体会作家的原意需要重视词句本身的客观意义,更不能离开文本,必须从文本出发,理解文本所赋予的特定含义。对词义理解上的细微差别可以影响阅读者对于文本的主旨的把握。

在师陀的作品《邮差先生》中,文本最后通过邮差先生赞叹道:“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的风韵”,“阳光充足地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因此主人公的赞叹并非毫无来由,他的话语是对小城宜人天气的赞扬。然而我们在赏析时,至此却不能草草结束,我们从更深层次探讨主人公为何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时会发现,这句话别有乾坤,“天气好”只是一种表象,它对应的是小城的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主人公乃至作者对于小城闲适生活状态的一种满足。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写作时间“一九四二年二月”中获知小说写自抗战时期,当战争、死亡、饥饿、贫穷等主题成为时代主流声音的时候,这种没有硝烟战火,远离死亡饥寒,只有祥和宁静的画面,反而能够从内里激发人们对平静、恬淡生活的渴望。到这里“好”字的意蕴是已经非常丰富了。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首要要求就是文本的语言要恰当。从中我们也可获得教学上的启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言语为抓手,推开文本大门,激活蕴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实现阅读者与作者在更高层面上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能力。

2.从语境入手,把握文本的整体

词语的辞典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词语离开了上下文,离开了文本,其含义会变得很抽象、很空泛,外延很大,内涵很小。在文本细读的许多情况下,探讨词义,主要不在于词语的语义特征,而是指对情景特征的陈述。以至于有人认为,句子之外的词语是不存在的。这种言论虽然过于极端,却强调了词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

“当作家具体选下一个个词语组成一个言语单位时,情意的表现性也就通过这些词的语义场的聚合和组合关系(词性、词类、词格等的对比)的选择或清晰或隐蔽地表露出来。”文本所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都通过语境体现出来,因此细读文本必须要抓住语境,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文本的精要所在。

王先霈先生将语境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指词语的上下文,可叫语篇语境;第二是情景语境。话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气氛下说的,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都会给词语注入新的、辞典没有的意义。第三是语言发送者和接受者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即所谓“大语境”。当我们理解郭沫若的《天狗》,必须以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作为背景,才能深刻体悟“天狗”的内涵。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在周家意外的碰到了曾经抛弃自己的周朴园,周朴园在明,鲁侍萍在暗,双方都不愿意暴露身份,于是进行了一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对话。在对话中,周朴园多次使用“哦”这个字。脱离语境,“哦”就只是一个简单的答复性的词语,对这种应答词我们完全可以忽略过去,然而作者将其应用到话剧之中后,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和对舞台说明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哦”这个字中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痛苦) 哦!

鲁侍萍: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 哦。

选文中出现的四个“哦”,从其上下文的语境和舞台说明,我们读出周朴园的内心由漫不经心到谎言被揭穿的紧张的变化过程。第一个“哦”虽是一般性的应付之语,其言外仍渴求了解“梅家小姐”后来情形;第二个“哦”字中,就蕴含着惊奇之意;到了第三个“哦”字时,配合舞台说明,能够读出这是周朴园在自己的谎言被人当面揭穿之后的不由自主发出来的;最后一个“哦”字以及舞台说明“汗涔涔地”就充分暴露出周朴园那受人指控般、作贼心虚的窘态以及内心的紧张不安。

在外国小说《开小差》中,写到斯莱戈混到俘虏的队伍之前,一再对朋友强调“打赌的20块”,当他被士兵打昏被抬到船上时,他的朋友肚子咕哝着:“……唷,天啊,他还牵挂着那20块钱哩。”如果脱离语境以及当时二战的时代背景,我们可能会轻易得出斯莱戈是一个贪心的人,然而结合语境和背景就会发现,作者之所以会刻意地让斯莱戈一再强调“20块钱”,恰恰表现了斯莱戈对于能够树立逃跑回国的强烈的自信。

实际操作过程中,语境不单单是艺术形象对话、交流的场所,还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需要通过语境来诱发、引导学生,增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而学生也总是从语境中窥探文本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的语境进行交流、对话,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阅读教学走向深入。

3.从情感着眼,产生思想共鸣

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不是一束印着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必须让学生学会依靠文本回溯作者情感的原生状态,还原作者创作之初的情感,进而生发出对文本的情感的共鸣。

以王昌龄的《送魏二》 中的“醉别江楼橘柚香”一句为例。饯别的宴席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环境优雅,空中飘着橘柚的香味,气氛温馨,而这一切又因为朋友的即将离别变得更为美好,更加让人留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很容易从叙事写景中领会到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我们结合送别诗的风格在重新分析“醉别”两个字,会发现:“醉”字已经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惆怅和痛苦,然而让作者更觉痛苦的是即使已经“醉”了,也无法消除离别带来的愁苦,仍然要面临“别”这样让作者难以忍受的情景。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作者与友人的感情之深。

同样,在《背影》中有这么一句:“(父亲) 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自然就是父亲的孙子,为何作者不直接写成“他的孙子”?这样写虽然原文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情感内涵却大打折扣,从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来,父亲是爱我,因为爱我而爱着我的儿子,从而传递出深沉的父爱。

因此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单纯依靠字面的意思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层中,去挖掘文本背后隐含的情感,并将其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共鸣。

将文本细读引用到阅读教学中,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将它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使文本阅读更具生成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固有的审美能力,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小城
小城雪花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小城红梅赞
《雷雨》(节选)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