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中儿童“伙伴语言”的运用

2014-03-19许惠芳

江苏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转化

许惠芳

【摘 要】关注儿童“伙伴语言”,关注儿童“学”的起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儿童的“伙伴语言”磨合成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实现儿童语言和精神的积极生长。

【关键词】伙伴语言 发觉 转化 吸纳

伙伴语言,即来自儿童同伴中的语言,它是儿童最亲近的语言,对同辈文化的遵从促成了这种亲近感。它具有神奇的同理吸引和很强的交易性,那些风靡校园的童谣出自儿童之口,折射着儿童共同的生活,就是“伙伴语言”的吸引力所在,我们平时常听到“某某同学也这么说”“是他告诉我的”“我们都这么说”,这就是最为明显的语言交易结果。“伙伴语言”也是最能激发儿童竞学意识的语言,儿童强烈的从众行为成就了他们在语言建构中的模仿与竞争。

习作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儿童原有的话语体系中衍生出向上生长的言语藤蔓,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生”得有根基,“长”得更积极。

一、以“矮”的姿态认同——“伙伴语言”的发觉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我们的习作教学需要蹲下身子进入儿童的话语体系,将精彩指向儿童自己的习作。

1.低要求。

“要加入人物神态表情”“提示语要丰富些”“需要添加心理活动的描写”,经常听到老师们如此苦口婆心;“我该怎么写呢”“可以这么写吗”“还可以写些什么呢”,依旧看到学生们这样苦恼烦闷。不难发现,诸多的限制让儿童变得不会表达。

苏教版三上教材习作1是一篇“放胆文”,习作要求“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尝试着站在儿童立场解读这一习作教材:(1)亲近心。例文读着亲切,让儿童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想要去亲近习作。(2)自然心。习作要回归儿童生活,回归表达的自然状态。(3)快乐心。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放松快乐地提笔。(4)自觉心。习作内容的触角延伸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巧妙顺领,“逐渐让写作走进儿童心灵,成为一种童年的文化自觉”。这样,儿童习作中特有的童真童趣、真言稚语才不至于流失,才不至于被成人化。

2.微任务。

降低习作要求,淡化作前指导,都有助于儿童展露自己的语言,“潜入”习作试水。苏教版三下习作8的内容是编写童话故事,有教师以教材提供的第一幅插图“小猪吃糖牙疼”为例,在作前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指导:明白画面内容后,聚焦“多吃糖后牙疼”,让学生交流“牙疼到怎样?”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边表演边描述,根据自己生病疼痛的经历想象描述。之后,当堂习作“牙疼”片段。

习作教学中,采用这样微课堂、微任务式的指导能很好地为儿童的言语表达壮胆。首先,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教材的把握,果断地舍弃编写童话故事的谋篇、立意、前因等,把教学的目标聚焦在重难点处,进行深入拓展。其次,片段指导的形式篇幅短小,能让学生卸下“要写多少字”这类无形却又根深蒂固的习作压力,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习作梯度,提供习作抓手。第三,有了表演描述的趣味,有了联系自身经历的体验,把习作与生活情趣融通,学生便能欣然投入习作。

3.小趣味。

儿童对同伴的语言比较挑剔,常常津津乐道于别人的错误。让语言表达的错误在口口相传中反复强化,是不利于儿童语言建构的。习作教学中,借助一些趣味性的小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关注优秀语言,利用“扩大优秀”来“减少错误”更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极生长。

我所带的班级在习作讲评时有一个传统项目——“数猪尾巴”(学生把我画在优秀词句下的连笔圈“■”形象地称为“猪尾巴”):比一比谁的“猪尾巴”多,读一读谁的“猪尾巴”更漂亮。

习作教学中,借助于一些趣味性的小手段,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和伙伴优秀的语言表达上,在教师的认可、同伴的关注、自我的满足中,形成对语言的积极情感,保持语言表达的激情。

二、以“高”的眼光审视——“伙伴语言”的转化

儿童的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1]以教师角色的解读方式,“深入”研思“浅出”反观,把“伙伴语言”磨合成习作教学的优质资源,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语言、习得语言。

1.咬文嚼字。

“伙伴语言”优秀在何处,作为教师,凭借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将这种认识置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流”里,这样才能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而不是“就事论事”,将“伙伴语言”直接呈现在儿童面前,也不是“自说自话”,将成人化的语言硬塞给儿童。儿童对语言的学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应该有一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逐渐豁然。教师对“伙伴语言”进行正向品析解释,能让儿童的语言更有生长的方向。

2.技巧提取。

儿童“学”的起点既有同年龄段学生共有的“类”的起点,又有着儿童各自不同的“个”的起点。[2]“伙伴语言”中的“类”与“个”不仅表现为“学”的起点,其中暗藏着儿童特有的表达方式、言语技巧等,如能准确把握、适当挖掘、合理提升,又能成为习作教学的助力。

有教师在讲评苏教版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反复地阅读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发现了这样一类表述:

我的鼻子可灵了,妈妈做什么菜,我老远就能闻到,她总说我有个“狗鼻子”。

最显眼的是我的塌鼻子,爸爸说,这是我小的时候被他刮塌的。

我这个小个子,家里的人总嫌我瘦,叫我“瘦猴”。

这位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表达,并很形象地总结为“借别人的嘴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尝试练习。这样的指导直指向习作的重难点处——写出自己的特点,也最贴近儿童的生活。

3.归总类化。

将“伙伴语言”进行“类”的归纳,把教师所要教给儿童的方法、技能等,纳入到儿童原有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去,继而帮助儿童丰富语言、习得语言。在教学苏教版六上习作6《家乡的名人》时,我发现好几个学生的习作是从人物的某个活动场景切入的:

看,阿贵正在店里忙碌着,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端上刚出锅的馄饨。

阿炳一边走一边咿咿呀呀地拉着手中的二胡,孤孤单单的身影满是凄凉。

这样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身上,但是,只见画面不见精神,缺乏镜头感。再回顾本单元刚学过的课文《钱学森》,第一自然段人物特写镜头的描写就非常精妙: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有了第一次的习作尝试,再加上同类描写的强化,学生就很容易明确修改的方向:加进适当的环境描写,从整体的人物形象切入,逐步聚焦到身体的某个部位,这样层层深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优秀的特写镜头。

4.语录濡染。

文章的立意难教,需要有丰富的语感、细腻的情感、思维的敏感、刹那的灵感,甚至还需要一些独到的美感,多方融合,才能使文章意蕴悠长。于是,那些可贵的闪烁着思想灵性的“伙伴语言”就被我断断续续地摘录下不少,坚持在每次习作讲评时,以“名人名言”的形式来展示它们,美其名曰“习作经典语录”:

在这条路上,从来没有往回走的人,唯一的选择就是一路向前。

——张亦弛《登山》

原来大人们有这么多令他们至今回味的童年美食啊!一条胡同、几张木桌、几碟小吃,人们悠闲落座,谈笑风生间感受着食物中带出的童年味道……

——南伊婕《豆腐花》

让学生在朗声读、静思悟的过程中,不断浸淫、濡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给予儿童语言缓慢的滋养。

三、以“显”的方式融通——“伙伴语言”的吸纳

很多教师把修改作文单纯地理解为改正错误,而忽视讲评作文中语言的交流功能。在学生习作修改的过程中,有意创设“交往”情境,会更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赏析带动。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教好了,便不必有什么作文指导了”[3],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赏析”的形式推进儿童阅读:三年级词语赏析,摘录文中的几个好词,选一两个解释并模仿造句;四、五年级片段赏析,摘录书中某一片段内容,准确概括,抓词、修辞手法等赏析描写对象的特点;六年级观点赏析,紧扣书中某一中心摘录语句,进行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解读,书写感受。

将“赏析”的形式沿用到习作教学中来,让学生针对同伴习作展开品评。首先,儿童的眼光是挑剔的,他们的认可是一种真心的佩服,有利于对优秀“伙伴语言”的吸纳;其次,“赏析”是要通过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对文字技巧性的解读来实现理解的,儿童在发现“伙伴语言”运用技巧的同时,也等于将技巧又内化了一遍;第三,“赏析”跟进的是自己的感受,将自身感受与他人感受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伙伴间语言的碰撞,便于互改。

2.日记接力。

关注日常习作,以“日记接力”的形式展开作文练习是我一贯坚持的做法:

小组绑定,每组一本日记接力本;

组内轮记,每天选择一人写日记,可自由调配写的时间,也可提前写,轮到自己写作的日子粘贴在接力本上;

互写评语,每篇文章之后由同组同学撰写评语,或者由家长撰写评语,评语分优点和建议两类;

“五星”评比,采用“五星”评价的方式,由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三个分数,每组累计得星,阶段评比“接力冠军”;

综合得星13颗以上可选编进班级电子书,一学期精编一册。

“日记接力”,将一组学生捆绑在一起,互相促进;“作后评语”,突出对他人习作的认真细读;“综合打星”,为学生习作寻找更多的读者,让习作在伙伴、家长和教师中“流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选编电子书”,一种比纸质报纸更生动的呈现方式,便于更长久的保存与更广泛的传播。

管建刚老师说,先写后教、以写定教、顺学而教,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4]学生的优秀不是教出来的,关注儿童“伙伴语言”,关注儿童“学”的起点,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式展开,让“伙伴语言”在习作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能,“顺天致性”[5],能实现儿童语言最真实、最大潜能的生长。■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2]张勤坚.教在“学”的起点:儿童立场上的出发.江苏教育(小学教学)[J].2013(3):7.

[3][4]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

[5]杨叔子.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江苏教育(教育管理)[J].2013(4):27.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转化研究
引例浅谈导数应用中的转化策略
对小学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思考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