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明喻与隐喻的理解机制研究

2013-09-21

关键词:解释性明喻喻体

郭 爱 萍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隐喻作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和认知方式,其理解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明喻是显性隐喻,其特点在于明确指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用明显的喻词“像”、“似乎”、“如”等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其典型的形式是“A像B”;隐喻是一种隐性隐喻,其典型的形式是“A是B”。

明喻和隐喻外在语言形式的不同,能否说明两者涉及了不同的理解加工机制,目前心理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以比较论(又称特征匹配模型)和范畴观(又称特征赋予模型)为代表的等同观认为,二者的理解机制没有差别。比较论认为明喻和隐喻均表达了一种比较关系,只是明喻是一种显性的比较,隐喻是一种隐性的比较[1];范畴观也强调两者之间没有差异,认为它们都涉及了范畴化的理解过程[2]。

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明喻和隐喻的理解加工机制不同,他们分别从喻体的规约化程度(conventionality)[3]、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适宜度(aptness)[4]、谓词的映射类型(types of predicate mapping)[5]等方面对此展开了实验研究,这些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充分说明了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隐喻的理解机制,本文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明喻和隐喻的两种基本形式(即“A像B”、“A是B”)展开真实文本搜索,以比较论和范畴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客观比较和定量分析二者的使用差异,论证明喻和隐喻使用时的不同心理过程。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人类的理解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比较观和范畴论的差异

比较观认为,明喻和隐喻都是指两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之间某种先天的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人们在理解它们时,均始于辨认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特征,止于两者概念的自然匹配。明喻和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明喻是显性的比较,因为其基本表征形式中,存在明显的表示比较的词语(例如:像、如);隐喻是隐性的比较。在对隐喻进行理解时,需首先通过添加一个表示比较的词语,构建出一个隐性的比较句,待其转换成明喻后,才能进行比较,相关的喻体特征才能与本体进行匹配[4]。换言之,理解隐喻的关键首先在于隐性比较的构建。在这两种比喻形式中,比较观认为明喻是基本,隐喻是派生。因此,比较观也称明喻观。

与比较观不同,范畴观认为明喻和隐喻的理解均是范畴化的过程[6]。该理论认为隐喻的理解不能看成是简单的、明喻的隐性形式,因为它不是基于特征的比较,其隐喻的比喻意义是基于类别归属而实现的。范畴观认为隐喻的理解始于喻体,喻体通过指派给本体一个与之相关的抽象类别范畴,达到通达其比喻意义的目的。这一抽象范畴可能是存在于喻体中,也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从喻体中临时派生和抽象出来的。

范畴观认为隐喻的理解是一种范畴化的过程,源于其隐喻范畴句(如:你是我的太阳)与本义范畴句(如:锤子是一种工具)具有相同的外在形式。因此,隐喻就是一种显性的范畴句,明喻则是隐性的范畴句。在明喻句的理解时,需要首先去掉其外在的比喻词“像”“如”等,待其转换成隐喻后,才能进行类别的归属分配。在这两种隐喻形式中,隐喻是根本,明喻为派生。

由上述论述可知,比较观和范畴观的相似之处在于明喻和隐喻没有差异,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把理解过程看成是比较,而另一个则是范畴归类。

二、研究描述

1.调查量具及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的假设是,明喻和隐喻涉及了不同的理解机制。明喻是一个比较化的过程。因为是比较,就会指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比较的共同基础。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对相似性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如:时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笑中看尽世间的沧桑。这里,“在微笑中看尽世间的沧桑”是对本体“时间”和喻体“老人”之间相似性的解释说明。而隐喻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因为是范畴归类,直接指出本体隶属于喻体即可,无需有太多解释性说明,如:时间是财富,效率是生命。

我们知道,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方式,其复杂性使得我们至今也无法清晰地解释其语言运行机制。然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情况,逆向推断隐喻的本质和特征。

本文从现有的心理语言学文献中选出50对本体和喻体,其来源包括Gentner & Clement[7],Aisenmen[8],Glucksberg等[2]和Chiappe等[4]学者的四篇文献,选取了其基本句式结构,即“A像B”或“A是B”,通过“谷歌”这一搜索引擎对网页中可能存在的这些词语进行检索。这种研究工具的选择,与目前常用的实验法相比,能更真实地了解实际语境下语言的使用状况,从而能更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与特征。

具体的实施办法为,把一对本体和喻体词的两种形式(即明喻和隐喻)分别输入谷歌网站内搜索,通过网页搜寻结果,统计出两种不同形式产生的频度。频度的多少由该句出现的网页数决定。

为了确保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多样性,本研究结合Roncero等[9]的研究成果,对网页中出现的结果提出如下限制条件:

(1) 一个网址等于一个结果。同一网址里即使产生多个结果,也只能算做一个结果,以确保来源的多样性。

(2) 解释性例句应排除在外。如果搜索出的结果是两种形式之间的相互解释,该网页不计入总数。例如,某网页出现的句子:“The metaphor ‘life is a journey’ can be rewritten as the simile ‘life is like a journey’”。此外,有关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论文、网页以及关于比喻性语言的学术性讨论也不包括在内,以保证语言的真实性。

(3) 相似句排除法。有时网页中搜索出的句子,可能在语序上与目标句有相似之处,但句法功能和语义不同,那么这种句子也不能作为结果记录在内。比如:

目标句:Kite is a bird.

结果句:22 Sept.2010...The Brahminy Kite is a bird which prefers to be near water.It is especially common in coastal areas, by lakes or near large areas of rice.

(4) 不明归属或不明来源句不计入结果。如果不能确定这个句子属于比喻性解释句,还是比喻修辞手法句,那么这个句子不作为有效结果考虑。

(5) 相同所指等于一个结果。目标句虽然出现在不同网页,但它的所指相同,结果也只能计数一次。例如,书名Life is a game出现在多个网址中,但它指的是同一本书,因此只能计数一次。

(6) 相同的语境等于一个结果。如果相同语境下,明喻和隐喻句重复出现在多个网页中,那么只计数一次。例如,“Education is like a lantern which lights your way in a dark alley”这个例子虽然出现在多个网址中,也只能按一次计算,以保证结果的多样化。

把从现有四篇文献中选出的50对本体和喻体分别按以下两种方式输入“谷歌“内搜索,即,A像B、A是B。从搜索的结果来看,发现18对词的输出结果为0[注]搜索结果为0的18对词为:football-egg; camera-tape recorder; doctor-repairman; ladder-hill; pancake-coin; tiger-zebra; nature-lab; bad news-earthquake; memory-warehouse; lover-teddy bear; goal keeper-spider; rumor-virus; dancer-butterfly; happiness-gold; lifetime-day; fashion model-rail; some theories-sandcastle; computer games-drug。;有20对词的搜索结果总体相加不足6条[注]搜索结果不足6条的20对词为:sky-ocean; window-eye; sun-orange; treebark-skin; cloud-cotton; humming bird-helicopter; lake-mirror; eyelid-curtain; kite-bird; television-magnet; argument-war; cigarette-time bomb; rooster-alarm clock; desert-oven; education-lantern; friend-anchor; sermon-sleeping-pill; college degree-doorway; earth-mother; encyclopaedia-goldmine。,为确保统计结果的有效性,把不足6条的输出记录删除,把剩余12对本体和喻体作为有效记录组成一个样本进行分析。有效记录见表1。

表1 隐喻和明喻的网络搜索结果

通过对表1中带解释和不带解释性说明的12对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和明喻中的数量进行统计,笔者发现,不带解释性说明的隐喻,所占比例为67%(标准差为0.4),不带解释性说明的明喻为19%(标准差为0.3);带解释性说明的隐喻,所占比例为33%(标准差为0.4),带解释说明的明喻则高达为81%(标准差为0.3)。

就每对词来说,隐喻中不带解释性说明的所占比例从0%到97%,明喻从0%到100%。总的来说,67%的不带解释性说明出现在隐喻中,81%的带解释性说明出现在明喻中。由此可见,不带解释性说明的常出现在隐喻中,带解释性说明的常出现在明喻中。

2.结果讨论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81%的明喻带有解释性说明,67%的隐喻没有解释性说明,这表明,明喻的理解涉及到相似性比较,即在说明“A像B”时,往往需要指出A与B在哪个方面相似,即二者属性上有何异同[10]。而人们对隐喻却没有如此预期,由于隐喻直接说A是B,只要听到A是B,人们就会自动把B的特征全部转移到A上。

上述结论支持比较论的部分论断,即明喻是一种显性比较,而不支持其另外一部分论断,即隐喻是一种隐性比较,是简约化了的明喻。按照比较论的观点,隐喻理解涉及两个过程,一是首先将其转化为明喻,然后相关的喻体特征才能与本体进行匹配比较。如果隐喻理解需要这两个步骤的话,说明隐喻理解所需的时间应该比其相应的明喻长,因为它多了一个把隐喻转化为明喻的步骤。然而,实验发现人们在理解隐喻和明喻时,隐喻所耗费的时间比相应的明喻更少,隐喻比明喻更容易理解。这说明,隐喻是按其自身的形式被理解的,并没有转换成比较的过程[11]。

该结论也支持范畴观的部分论断,即隐喻是一种显性的范畴归类。范畴观认为隐喻理解加工开始于喻体,并经历三个步骤:①从喻体找到或抽取出相关联的意义;②将喻体的该意义投射到本体;③通过把抽取的意义与本体特征相匹配来核实本体的意义[2]。喻体具有双重所指的能力。喻体词既可以指该词本来的具体意义, 也可以指该词具体意义作为典型代表的上级概念。但是与明喻相比,隐喻中喻体赋予本体的特征或属性却有所不同。为了证明两者的不同,Glucksberg & Haught通过实验发现明喻中喻体赋予本体的特征更接近喻体词具体的本义指陈,而隐喻中喻体赋予本体的特征更接近其抽象意义[12]。换句话说,明喻的理解更接近于字面义,而隐喻更接近于比喻义。这个实验说明隐喻是个范畴归属性陈述句,而明喻是表达相似的比较句。

明喻的理解涉及了相似性的比较,而隐喻的理解则是范畴的归类,这一论断可能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适宜度相关。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适宜度较低时,人们倾向选择使用明喻;而两者之间的适宜度高时,或者说高到把喻体所有的特征全部投射到本体上时,则倾向使用隐喻[13]。隐喻理解机制从比较机制向范畴机制转变的决定因素是隐喻的适宜度水平,适宜度高的隐喻比适宜度低的更快、更容易得以理解;另外, 范畴成员评定(category membership rating)实验还发现,适宜度的高低决定本体在多大程度上归属于喻体这一范畴,以高适宜度隐喻作为启动句,更能提高将本体划归于以喻体命名的某一抽象范畴的倾向[14]。这些研究表明适宜度高的一对本体和喻体,倾向于通过范畴机制理解,而体现在外在句式表达上就是:A是B。

明喻是一种比较,隐喻是一种范畴的归类,这一不同的理解机制与其相应的字面表达形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hiappe & Kennedy认为,几乎所有的语言中均存在明喻和隐喻这两种形式[15]。这种情况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隐喻是一种省略了喻词的明喻,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有无喻词“像”“如”等。之所以有两种比喻形式并存,是因为两者均有与之对应的本义结构表达法。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句与表示隶属关系的本义范畴句相比,具有相同形式,如“苹果是种水果”;而明喻句,如“婚姻像赌博一样(都有风险)”,则与表示比较关系的本义比较句形式相同,如“苹果和香蕉一样(都是水果)”。因为本义隶属句表达的是某种范畴归类,而本义比较句则表达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比喻句有与之相对应的本义结构表达法,但笔者发现,本义比较句与本义范畴句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两者不能互换。如上面的两个本义句:“苹果是种水果”和“苹果和香蕉一样”,不能替换为:“苹果像种水果”或“苹果是香蕉”。与本义句不同的是,明喻句和隐喻句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本次网络文本搜索的结果,即明喻句有19%的句子不带有解释性说明以及隐喻句中有33%的带有解释性说明,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共性的存在。共性的存在,是它们之间互换的依据,是人类认知连续性的体现。两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两个不同领域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涉及了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跨域投射。两者的不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同处同一认知连续体内的对立。从明喻到隐喻的选择变化,表明了人类的理解机制处于从相似性比较到范畴化归类递变的过程。

三、结 语

综上分析,在真实语境中,“A像B”和“A是B”这两种形式的使用存在一定差异,即在明喻句“A像B”中,有81%的句子需要指出A和B在哪些方面相似;在隐喻句“A是B”中,有67%的句子不需要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这表明,人们在理解明喻和隐喻时心理机制有所不同,明喻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相似性的比较,隐喻则更多呈现出一种范畴性的种属关系。研究也发现,明喻句有19%的句子不带有解释性说明,而隐喻句中还有33%的带有解释性说明,表明了两者共性的存在,同时也说明,两者的不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同处同一认知连续体内的对立。

[1] Miller G A.Images and Models: Similes and Metaphors[M]∥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02-250.

[2] Glucksberg S, Keysar B.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Comparisons: Beyond Similar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0(1):3-18.

[3] Bowle B F, Gentner D.The Career of Metaphor[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5,112:193-216.

[4] Chiappe D L, Kennedy J M, Chiappe P.Aptn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mprehensibility in Preference for Metaphors and Similes[J].Poetics, 2003,31:51-68.

[5] Gibb H, Wales R.Metaphor or Simile: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Differential Use of Each Sentence Form[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990(5):199-213.

[6] Glucksberg S, McGlone M S, Manfredi D.Property Attribution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36:50-67.

[7] Gentner D, Clement C.Evidence for Relational Selectiv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alogy and Metaphor[M]∥Bower G H.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8:307-358.

[8] Aisenmen R A.Structure Mapping and the Simile-metaphor Preference[J].Metaphor and Symbol, 1999,14(1):45-51.

[9] Roncero C, Kennedy J M, Smyth R.Simile on the Internet has Explanations[EB/OL].(2005-07-14)[2012-10-20].http:∥alcor.concordia.ca/~coglab/RonceroetalSimileshaveexplanations2005July14.pdf.

[10] 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6):540-545.

[11] Johnson A T.Comprehension of Metaphor and Simile: A Reaction Time Study[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996(11):145-160.

[12] Glucksberg S, Haught C.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 When Comparison Fails[J].Mind and Language, 2006(3):360-378.

[13] 郭爱萍,郝玫.论明喻和隐喻的认知取舍倾向性[J].外语教学, 2009(5):40-42.

[14] Jones L L, Estes Z.Roosters, Robins and Alarm Clocks: Aptness and Conventionality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55:18-32.

[15] Chiappe D L, Kennedy J M.Literal Bases for Metaphor and Simile[J].Metaphor and Symbol, 2001,16(3/4):249-276.

猜你喜欢

解释性明喻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