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2-09-05王姣莉

教师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部属研究型师范大学

周 钧,王姣莉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周 钧,王姣莉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目前呈现出走学术性道路、形成综合性学科布局、建设高水平学科、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建设研究型大学以及积极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六大特征;同时面临着与国内一流综合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也面临着部分省属师范大学崛起带来的挑战等问题。面对未来发展,部属师范大学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确定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并呈现出共同趋向。

部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自1992年以来,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几乎同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探索以科研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和为大众化目标服务的“巨型大学”。[1]1999年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规模,教师教育领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现状是什么?面临着什么挑战? “十二五”及未来发展的路向是什么?

一、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政府投资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的改革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1.走学术性道路。曾几何时,师范大学面临着“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二者被对立起来,人们假设师范大学发展了“学术性”必然会削弱“师范性”。自1995年“211工程”和1998年“985工程”实施以来,部属师范大学坚定不移地走上学术性道路。办学者认为,要转变将“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的观念,师范大学提升学术性,是在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绝不是淡化教师教育,而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加强教师教育特色的必然选择,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

事实上,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政策直接引导着部属师范大学走上学术性道路。“211工程”的目标是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985工程”的目标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投资巨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和投资机遇,被称为高等教育的“重新洗牌”。能否及时抓住这样两个重要的机遇提高学术水平,关系到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重新洗牌中的地位。[3]自然,部属师范大学的目标是进入这两个工程,提升学术水平。目前来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都进入了“211工程”,这六所院校中只有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进入“985工程”。

2.形成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化是高等院校学术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条件。[4]师范院校天生便具有综合化的基因,20世纪80年代初师范院校开始自觉推进综合化进程。[5]时至如今,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已经建设了除军事学以外12个学科门类,形成综合性学科布局,如表1所示。

拓展非师范专业也是部属师范大学形成综合学科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都是根据中小学的科目设置的,80年代以后,各师范大学开始纷纷设置非师范类专业。目前,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的本科专业中,非师范专业的比例分别达到 59.6%、71.6%、72.8%、72.4%、68.8%和81.5%。[6]由此可见,部属师范大学本科专业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是非师范专业。

3.建设高水平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一直以评选和经费资助的方式鼓励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学科,分别于1986-1987年、2001-2002年、2006年开展了三次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目的在于促进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形成一流学科。除此之外, “211工程”和“985工程”给高等院校在办学观念上的启发是,人们认识到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对大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是大学竞争力的支点。[7]在政府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下,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积极建设高水平学科,部分一级和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如表2所示。

表1 部属师范大学学科门类的分布情况

部属师范大学在全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第二轮 (2007-2009年 )学科评估中,北师大、华中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陕西师大分别有15个、9个、7个、4个、3个学科名列全国前10名。[8]

部属师范大学在SCI、SSCI来源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被引用情况也反映了学科建设的水平。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 ESI)[9]2012 年 1 月 1 日的更新数据,累计10年10个月 (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0日)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北师大有8个学科领域、华东师大有6个学科领域、华中师大有4个学科领域、东北师大有3个学科领域分别进入ESI世界前1%,[10]这是部属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新突破。

表2 部属师范大学一级、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

4.改革教师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根本出路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培养高质量教师是部属师范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11]进入21世纪,部属师范大学纷纷探索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例如,北师大于2001年推出“4+2”教师培养模式,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分别于2004、2005年也实施“4+2”模式;华东师大于2006年尝试“4+2+1”模式。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延长教师培养年限,而是从课程设置上进行重大改革,加强师范生在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把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行为指导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师范毕业生尽快适应教学和持续专业发展奠定基础。[12]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师范生实习制度的改革。例如西南大学于2002年开始探索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计划规模逐年扩大,参加的学生从首批的10名发展到一年300多名,建立了30多个实习基地,服务地区延伸到四川和贵州。东北师大在吉林长白山地区建立教师教育服务区和综合改革实验区,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服务基础教育相结合。顶岗实习制度的创立,一方面利于加强师范生实践环节的教育,有利于加强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直接缓解农村师资紧缺的矛盾,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机会,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最终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13]

5.建设研究型大学。进入21世纪初,以北师大为代表的部属师范大学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14]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北师大、华东师大已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其余四所师范大学也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向着研究型的方向努力。

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首先表现在其大学理念上,即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标准上,追求卓越和一流,在精神诉求上,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其次表现在其功能的选择与管理模式上。研究型大学位于大学金字塔系统的“塔尖”,承担起了国家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功能选择上,研究型大学的功能注重科学研究,把科研置于首要地位。在教学上,突出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在社会服务上,强调以学术水平作为服务的重要基础。[15]

部属师范大学从多方面努力实现具备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其一,加强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例如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教育部和各省市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教育部和各省市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等;其二,不断增加科研经费,例如,北师大在“十一五”期间年度科研经费达到4.9亿元,[16]西南大学达到 2.0亿元,[17]东北师大达到 1.0亿元,[18]华中师大 2009年科研经费达到 1.2亿元,[19];其三,扩大硕士、博士生招生计划,以北师大为例,“十一五”期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年招生数为2849人,博士研究生招生数为776人,而全日制本科生年招生数为2200人,[20]硕士和博士生招生总数超过本科生招生数,实现以研究生教育为特征的精英教育。华东师大2011-2012学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和研究生 (硕士与博士生)人数比例为 1 ∶1。[21]东北师大 2011-2012学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数和研究生 (硕士与博士生)人数比例为 1.52 ∶1。[22]

6.积极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23]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颁发与实施,正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改变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举措。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免费师范教育也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一起被称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两大举措。[24]部属师范大学探索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训练,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目的在培养乐于从教、长期从教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专业化的教师。[25]

二、部属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继颁布,预示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部属师范大学在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与国内一流综合大学的差距。部属师范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的学科,但是与国内一流综合大学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例如,在第二轮 (2007-2009年 )全国大学学科评估中,部属师范大学名列全国前10名的学科数量远远低于部分国内一流综合大学,如表3所示。

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三次评选工作中,部属师范大学部分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但是重点学科数量还低于部分国内一流综合大学,如表4所示。

表3 部属师范大学与部分国内一流综合大学全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比较

表4 部属师范大学与部分一流综合大学在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的比较

调查发现,国家对若干大学高强度的经费支持,不仅扩大了一流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的差距,而且进一步造成了师范大学办学水平不及综合大学的社会舆论,这些挑战对师范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6]

2.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I)2012年1月1日的更新数据,累计10年10个月 (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0日)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虽然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分别有几个学科领域分别进入ESI世界前1%,但是学校总排名在世界700名以后,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也落后于国内部分一流综合大学,如表5所示。

表5 部分部属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ESI论文排行及总排名

3.省属师范大学的崛起带来的挑战。省属师范大学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能较快地转变人才培养规格,较快适应并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事实上,早在十余年前的调查就发现,有些省属师范大学的发展已经超过某些部属师范大学。[27]

在第二轮 (2007-2009年 )全国大学学科评估中,在比较名列全国前15名的学科数量中,部分省属师范大学超过或与陕西师大、西南大学持平,如表6所示。

表6 部属师范大学与部分省属师范大学全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比较

在这次学科水平排名中,以教育学学科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仅次于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超过了华中师大 (第四)和东北师大 (第五),华南师范大学名列第六;以心理学学科为例,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三,仅次于北师大和北京大学,超过了华东师大 (第五)和华中师大 (第六),首都师范大学名列第七,超过了东北师大和陕西师大。[28]

三、部属师范大学未来的发展

部属师范大学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1.在总体发展目标上呈现差异。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各自的基础和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总体发展目标。部分部属师范大学提出了建成亚洲和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例如,北师大提出,到“十二五”末跻身亚洲一流大学行列,到2020年,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部分部属师范大学提出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迈进的目标。例如西南大学提出,到2020年实现由研究教学型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陕西师大也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实现由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型;东北师大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

2.将学科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国家对高等教育资金投人方式的变化,使高校的实力竞争成为争取政府及社会经费支持多少的决定因素。[29]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属师范大学坚定不移地将学科建设置于重要位置,通过建设高水平学科来提升竞争力。北师大提出,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其他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或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华东师大也提出,通过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使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东北师大、陕西师大、西南大学等提出了使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的目标。

3.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面对师范大学综合化的局面,关键的并不是要坚持教师教育在学校的中心位置,而是要为教师教育在师范大学新的学科专业格局中找到它的合适位置,对教师教育专业重新定位。[30]

北师大对教师教育的定位是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实施精英化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其一,深入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并自2012年起,从在北师大本科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免试招收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教师;其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本科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三级连贯的培养体系。

东北师大把教师教育置于学校主要位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加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逐步确立学科教育研究的东师品牌;其二,深化“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其三,加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创出品牌。

4.人才培养的精英化。正在建设中的研究型大学,不能被高等教育大众化“化掉”其精英性,要坚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标准。[31]以北师大为例,“十二五”期间,逐渐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使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规模比例达到4∶3;除此之外,组建“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和“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带动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西南大学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光炯计划”,扩大“光炯实验班”、“隆平实验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东北师大也提出,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

5.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学术研究的高质量标准是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质之一,部属师范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强调了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例如,北师大提出,要加强科研平台基地建设、加强科研支撑条件建设,到“十二五”末年度科研经费达到8亿元,大幅度增加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东北师大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高地;陕西师大提出,要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西南大学提出,要继续保持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在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等等。

总之,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的资源重组和格局探索过程中,部属师范大学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势不可挡,这也成为部属师范大学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尽管部属师范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层,但是它们追求高品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符合中国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趋势,而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也是它们承担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1]陈学飞,展立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J].高等教育研究,2009,(8):1-26.

[2]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师大的改革探索为例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5-12.

[3]谢维和.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 [J].中国高等教育,2003,(8):14-16.

[4]谢维和.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 [J].中国高等教育,2003,(8):14-16.

[5]刘湘溶.综合与特色——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J].教师教育研究,2004,(3):17-21.

[6]数据来源于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网站[EB/OL].

[7]刘湘溶.综合与特色——关于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J].教师教育研究,2004,(3):17-21.

[8]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数据中心[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sytjxx/,2012-01-30.

[9]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 (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

[10]数据来源于美国科技信息所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B/OL].http://esi.webofknowledge.com/home.cgi_2012-01-30.

[11]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师大的改革探索为例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5-12.

[12]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J].教育研究,2005,(12):19-24.

[13]管培俊.积极推进实习支教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农村教育水平[J].人民教育,2006,(15-16):10-13.

[14]钟秉林.北师大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的走向 [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12-13.

[15]孙远雷.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分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36-40.

[16]数据来源于《北师大“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

[17]数据来源于《西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

[18]数据来源于东北师大网站,获取时间2012-02-01.

[19]数据来源于华中师大网站,获取时间2012-02-01.

[20]数据来源于《北师大“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

[21]数据来源于华东师大网站,获取时间2012-02-01.

[22]数据来源于东北师大网站,获取时间2012-02-01.

[23]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 [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7.

[24]杨颖秀,王智超.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3):49-53.

[25]陈时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 [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7-11.

[26]周洪宇,金保华,邬春芹.关于进一步推进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J].教育研究,2001,(1):53-59.

[27]王毓,庞学光.关于国内一流师范大学基本标准与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3):18-23.

[28]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数据中心[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 j/xksppm/2012-02-03.

[29]宋永忠.师范大学转型不能丢掉教师教育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7-58.

[30]李学农.师范大学综合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J].江苏高教,2005,(2):76-78.

[31]孙远雷.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分析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36-40.

(本文责任编辑:刘东敏)

A Study on MOE-run Normal Universities

ZHOU Jun,WANG Jiao-li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China’s Normal Universities which are run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w are going the academic road,forming comprehensive course layouts,building high level of disciplines,reforming the modes of teacher training,construct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and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free education,etc.However,they are not only faced with the big gap between the domestic first-clas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or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ies,but also have the challenges of the rise of provincial normal universities.In addition,in the 12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MOE-run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identified their development goals.

MOE-run Normal Universities;teacher education;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G658.3

A

1672-5905(2012)04-0025-07

2012-04-28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1JJD880038);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 (AIA10213)阶段成果

周钧 (1965-),女,云南潞西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部属研究型师范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部属高校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沟通的七大金句与禁语
任务分配以“现状+20%”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