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思维转换实证研究

2012-09-05赵静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语维族母语

赵静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思维转换实证研究

赵静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思维转换更加特殊,更加复杂。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2011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思维转换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研究结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启示。

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思维转换;实证研究

一、引 言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思维的转换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思维转换模式差异较大,前者一般需要进行三种语言思维模式的转换,因此其英语学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针对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也是新的挑战。国外对于三语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R.Ellis[1],R.Fouser[2],U.Jessner[3],J.Cenoz[4],G.De Anglis[5]等人分别从不同层面研究第三语言习得问题。中国学界对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语言思维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曾丽[6]对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的缘起、现状进行了分析;曾丽、李立[7]探讨了三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主要区别,论述了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现实意义;杨轩[8]探讨了三语习得的四个显著特征;李珂[9]思考了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但至今,作者还未发现从语言思维转换角度来探究三语习得的相关资料。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2011级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和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探究其语言思维转换模式,希望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语言思维转换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能力。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2010级维吾尔族、2011级哈萨克族、蒙古族及藏族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民考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民考民大学生指的是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母语语言教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前没有学过英语,汉语水平也不太高。受访者共102人,其中维语语言文学专业40人,占39.2%;哈萨克语语言文学专业19人,占18.6%;蒙古语语言文学专业16人,占15.7%;藏语语言文学专业27人,占26.5%。因为2010级维族学生入校后需进行一年汉语强化学习后才学习英语课程,与2011级哈族、蒙族和藏族使用相同的英语教材,且学习进度基本一致,故对这四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同步调查。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式进行。问卷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日常生活用语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思维转换情况(共六个因子)。问卷设计完成后,作者请10名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补充,然后将正式问卷发放给受访对象,进行测试调查。作者采用SPSS18进行分析,选择了与该论文密切相关的语言思维转换的6个因子,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Alpha值为0.759,达到了较高的信度水平。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少数民族大学生三种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表1-表6)

从总体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用母语进行思维,其中一部分学生汉语水平较差,几乎不能用汉语进行交流。表1和表2的数据显示,近80%的学生在小学就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只有9.8%的学生选择“该阶段教师全部用汉语授课”。由此推断,大多数讲授汉语的教师是其本民族教师。表3数据显示,用中文讲授的大学课程还有近20%的学生只能听懂一半左右,甚至更少。表4数据显示,81.4%的学生在家中只使用其母语,16.7%的学生以母语为主,夹杂汉语。这10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两名学生在家中主要使用汉语,夹杂母语。表5数据显示,89.2%的学生在大学使用母语或母语为主,夹杂汉语和英语。表6数据显示,87.3%的学生在大学使用的语言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母语→汉语→英语。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维、哈、蒙、藏这四个民族的学生在家中主要使用母语。母语在日常交际环境中的影响甚广,远远高于其他三项。通过以上各因子的调查,可以明确得出下面结论:课堂内外,学生主要用母语交际,夹杂少量的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母语,这与其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才开设汉语普通话,也是这时才开始学习汉语交流,而授课教师大多都是本民族教师,其汉语普通话不太标准。因此,对在一个以母语为主的环境中成长学习的学生,汉语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听懂一些,会说一点儿,也不太标准。由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以汉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环境中听不明白,而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汉族教师,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因此,针对这类大学生,中央民族大学在其入学第一年,安排继续学习汉语课程,并要求通过六级汉语水平考试,第二年才开设英语基础课程。

表1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汉语

表2 何时教师讲课全用汉语

表3 用中文讲授的大学课程能听懂多少

表4 在家中使用的语言

表5 在大学使用的语言

表6 在大学使用的语言频率由高到低

2.英语课程听、说、读、写练习中的思维转换调查

在设计调查问卷过程中,虽然作者可以把英语语言输入过程中的听和读作为一个因子进行调查,输出过程中的说和写当作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但为了考察问卷的可靠性,作者尝试通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关注学生进行英语听力和阅读练习时,思维转换模式调查结果是否大致相似;在英语口语与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转换模式是否基本相同,从而验证该问卷的可靠性。通过对比,作者发现,听力练习中,思维转换模式为“英语→母语”的占16.7%,“英语→汉语→母语”的占38.2%,“英语→汉语”的占28.4%;阅读练习中,思维转换模式为“英语→母语”的占22.5%,“英语→汉语→母语”的占35.3%,“英语→汉语”的占32.4%。口语交流中,思维转换模式为“母语-汉语-英语”的占26.5%,“母语-英语”的占20.6%,“汉语-英语”的占41.2%;写作练习中,思维转换模式为“母语-汉语-英语”的占29.4%,“母语-英语”的占21.6%,“汉语-英语”的占41.2%。以上结果表明,听和读的思维转换过程基本一致,说和写的思维转换过程则大致相似,这就印证了该问卷的可靠性。

作者所调查的这四个少数民族在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转换模式存在差异。在英语听力练习中,直接由英语转换成汉语的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50%,藏族学生占37%,哈族学生占31.6%,维族学生只占12.5%。在英语阅读练习时,由英语转换成汉语的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50%,藏族学生占37%,哈族学生占 36.8%,维族学生只占20.0%。在英语写作时,汉语转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 68.8%,藏族学生占55.6%,哈族学生占 36.8%,维族学生只占22.5%。在口语交流时,汉语转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62.5%,藏族学生占37%,哈族学生占40.7%,维族学生只占27.5%。以上数据可以推断出,汉语思维由强到弱依次是蒙族、藏族、哈族和维族。

这四个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最大。在测试英语听力练习中思维转换模式时,选择英语转换为母语和英语先转换为汉语,再转换为母语的维族学生占了75%;在测试英语阅读时思维转换模式中,选择前两项的维族学生也占了75%;在测试英语写作时思维转换模式时,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的维族学生占72.5%;用英语交流时,选择母语→汉语→英语和母语→英语这两种思维转换模式的学生也占了近70%。这说明大部分维族少数民族学生都要依托其本族语而不是汉语进行思考。而蒙族和藏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选择汉语→英语的语言转换模式都占了一半以上。尤其是蒙族有68.8%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是依托汉语思维进行“思”和“想”的,这也充分说明中央民族大学针对基础级少数民族学生分班的正确性。由于维族学生汉语思维比较弱,故二年级才开设英语课,每年都分维族、哈族和蒙藏三个基础级英语班。

3.英语课程翻译练习中的思维转换调查

在英译汉时,需要母语为依托进行思维转换的少数民族学生占31.4%,英语直接转换为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占60.8%;而在汉译英时,依托母语进行思维的学生占30.4%,汉语直接转换为英语的学生占59.8%。由此可见,有30%左右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直接使用汉语进行“思”和“想”,必须以母语为中介才能进行英语翻译练习。

在翻译练习中,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转换存在差异。英译汉时,英语→汉语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93.8%,藏族学生占66.7%,哈族学生占63.2%,维族学生只占42.5%。汉译英时,汉语→英语思维模式中,蒙族学生占75.0%,藏族学生占70.4%,哈族学生占63.2%,维族学生只占45.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蒙、藏、哈三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显著比维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比维族大学生更少。

四、研究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受访的这四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使用三种语言的调查得出,他们大部分时间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2)虽然英语课程授课教师大都是汉族教师,受访的这四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依赖本民族语言进行思维活动。(3)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练习中,这四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转换存在差异。(4)受访的蒙、哈、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本民族语言的依赖比维族学生更少。

以上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形成以下启示:一是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干扰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需要不断进行语码转换,这种独特的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努力探索和研究多种文化环境中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这也是从事民族教育事业外语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二是对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汉语还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开始通过第二语言汉语来学习第三语言英语,对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教师应该充分研究用汉语学习英语的整个习得过程和认知特点,通过教学实验和行动研究,对其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进行比较,以期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双语环境中习得第三语言的理论体系。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时,其语言思维过程与汉语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汉语水平较差的大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中,把用汉语编码接收的英语信息翻译成本民族语言,再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思维,理解信息编码,他们必须借助本民族语言才能进行英语学习。而汉语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技能训练中,除了较复杂的语句外,基本可以用汉语进行思考。故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英语学习的速度和效果。

三语习得的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关注和探讨。作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存在着庞大的研究对象群。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外语学习,大都经历了母语、汉语、再到英语这样一个三语学习过程。本文仅仅从四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思维转换的角度,了解他们如何习得第三语言,从而为从事少数民族外语教学的工作者们提供参考。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民考汉性质的学校和民考民性质的学校。一般民考汉性质的中小学校都开设汉语课和英语课,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民考民性质的学校在小学低年级开设汉语课,基本不开设英语课,且学生高考时不考英语,因此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只能从零起点开始,甚至有些学生同时需要进行汉语语言预科学习。基于中国各少数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三语习得的研究对于中国多民族语言、多方言并存的复杂多样的语言环境而言迫在眉睫。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FOUSER R.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J].Language Research,1995 (31):37-39.

[3]JESSNER U.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 cognitive aspects of thir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Awareness,1999(3):64-67.

[4]CENOZ J.The additive effect of bilingualism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3(7):18-21.

[5]De ANGLIS G.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M].Toronto: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7.

[6]曾丽.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缘起与进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10-13.

[7]曾丽,李力.对“三语习得”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2):6-9.

[8]杨轩.三语习得有关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5):73-75.

[9]李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98-101.

(责任编辑 王莉)

An Empirical Study of Minority Students’Language Thinking Conversion in English Learning

ZHAO J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earning,language thinking convers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Han students.Taking students of grades 2010 and 2011 majoring in 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ir modes of language thinking conversion in English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and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minorit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rought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language thinking conversion;empirical study

book=4,ebook=1

H319.4

A

1009-315X(2012)04-0397-04

2012-03-02;最后

2012-05-0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重点项目(08JDB045)。

赵静(1977-),女,山东淄博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三语维族母语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三语习得研究评述
母语
母语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国内外三语教育研究对西藏三语教育研究的启示
维族消化性溃疡102例临床特点分析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维族、汉族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特征对比分析
西方三语习得研究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