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科类专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借鉴

2012-09-05王景涛黄凌宇董邦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哈佛商学院商科商学院

王景涛,黄凌宇,董邦国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商科类专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借鉴

王景涛,黄凌宇,董邦国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商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中国商科类专业高端化和统一化的目标定位,决定了目前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呈现一种大而全的架构。为顺应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应主要是企业家、商人,而非经济学家的国际潮流,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设置份量较重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借鉴哈佛商学院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国内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结合商学院各自实际,明确界定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增设部分创业类教育课程,同时根据实施进展,逐步增加该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这些举措是商科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

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创业

一、中国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架构

商学院在中国表现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几种形式,商科类专业从广义上讲应涵盖上述学院开设的大多数专业,从狭义上讲仅指由一级学科“管理学”统属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及财务管理等。

中国商科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操作-管理-领导”能力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目标实际是倾向于全能型、学术型及高级型人才的培养。

这种高端化和统一化的目标定位,注定了中国商科类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呈现一种大而全的架构,这种架构虽然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所差异,但在课程体系基本构成、开设的课程门类及课程内容设置上却大同小异。这种课程体系基本由四大模块构成:通识教育模块(50学分左右);专业基础教育模块(50学分左右);专业教育模块(45学分左右);集中实践模块(25学分左右)。上述模块合计的课内总学分基本上为170学分左右。

在此架构下,大多数商学院开设的商科类专业,其共同类课程基本包括:外语类、政治理论类、计算机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实践环节基本包括有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到目前为止,在培养方案中设置有体系完整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院校寥寥无几。

这种课程体系及其开设实践存在如下缺憾:

1.课程设置趋同。大多数商科类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门类基本相同,其培养方案似乎用一个共同版本复制完成。且每个商学院内部各专业之间真正体现差别的课程大体仅占25学分左右。某些专业课程的内容还存在着很大的重复性。除少数几个知名学院外,大多数商科类毕业生带有的学院烙印和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2.课程内容总体上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以“学”为主流,比如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似乎不带“学”不显层次,而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课程在课程表中很少出现。

3.课程设置有政府控制色彩。政府硬性设置的某些通识必修课程,挤占了有限的专业课设置空间。

4.实践教学的浅层次化。校内实验内容单一浅显,大多局限于某种软件操作;校外实习流于走马观花。虽然每个学院都声称自己拥有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但实际上由于没有政策和法律保障,这种校企合作关系大多具有不稳定、临时性、个人化的缺陷。对校方来说,总是存在一种一厢情愿的无奈。

5.师资的学院化或学术化倾向过于浓厚。商学院的教师大多经历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过程,缺少国外留学经验,更缺乏在公司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国内重学历的理论研究氛围和职称评定体系,迫使教师专注于发表论文而不是深入社会实践总结。

6.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程过少;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过少;通识类课程过多,专业类课程不足。

7.课程体系变动的弹性不足。培养方案制定后一般会保持四年内相对不变,而实际上,四年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发生极大变化。

8.创新创业类课程缺乏。创新创业类课程基本处于空白,即使某些学院有所设置,也基本处于零散、单干的状态,并且主要由政教或学生辅导部门承担此类课程,大多沦为纸上谈兵。

以上状况造成的培养结果,难免会出现期望与现实相脱节的矛盾。通常来讲,商学院的价值取决于能否为未来商界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商学院是“讲商业、育商人的场所”。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应主要是企业家、商人,而非经济学家。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所当然地应设置份量较重的创新创业类课程。

哈佛培养的的商界精英及其创造的商业神话已为全球所共识。为保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质量,有必要借鉴哈佛的成功经验。

二、哈佛商学院创业管理教育简介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从而第一次将创业课程带入了哈佛大学课堂。20世纪80年代,创业开始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一批学者纷纷加入创业研究行列。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著名的商学院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创业管理课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哈佛商学院对创业管理课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检查,努力探索在变化形势下如何制定更为科学的创业管理教育方案。改革后的创业管理教育与世界上著名公司紧密联系,不断进行新型创业管理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改革后的创业管理课程体系如下:

图1 创业管理课程体系

哈佛商学院的创业管理教育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注重实际应用。创业课程都是围绕着工商管理的实际问题设置,非常注意实际应用和时代要求。

2.注重研讨、激发思考。创业管理课程是一种没有固定或标准范式和结论、应体现创新精神的课程,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和亲身体验,强调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需要营造“思想碰撞”的环境和氛围。哈佛商学院的教师抛出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创业管理议题,鼓励学生大声发言,相互辩论甚至争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间思想碰撞,更有助于学生增强信心。

3.强调团队协作。哈佛商学院定期举办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团队参赛。

4.注重就地取材。其教学案例的来源,一方面是与企业联合,组织教师开发创业管理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鼓励实际创业者提供案例,并参与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讨论。

5.多元化的指导师资队伍。哈佛商学院配备有专职的创业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大量涉及创业教育。同时哈佛商学院将商界精英引入创业管理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依托案例,交流创业管理体会和经验,探讨当时的创业管理问题及处理应对。商界精英是哈佛商学院创业管理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或参与课堂教学,或担任创业导师,或出任创业大赛评委。

三、商科类专业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虽然哈佛商学院的创业管理课程针对MBA开设,但其设计思路、方法及实际教学效果,可以提供广泛的借鉴和参考。针对当前国内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特点,结合商学院各自的实际,明确界定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稳步推进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应是商科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1]。如何设计与开发创业课程体系,借鉴哈佛商学院的经验,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在哪个模块设计以及安排多少学分。首先需要统一认识,创业类课程是否应纳入培养方案的课内环节中,如果纳入,应置于哪个模块以及安排多少学分。鉴于目前大多商科专业都设置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作者建议将创业类课程置于实践模块中,主要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在压缩通识类课程、压缩保留高关联的原专业实验课基础上,将实践模块的总学分设计在35学分左右。其中的创业类课程应该设计为15~20学分左右。

2.应设计哪些创业课程。对商科类专业,不同专业的创业课程不应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可以采取统一模式。任何一门创业管理课程,都应密切结合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学生学习阶段开设的课程以及历史阶段已学过的课程。这些课程应突出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机会和创业模式,每门课程之间应有密切的、前后递进的逻辑联系;课程名称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应充分体现时代感[2]。

3.如何设计课程模块及课程素材。课程素材应主要来源于本国创业管理实践,同时要适时更新。每门课程一般都应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模块式课程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选择性和课程的可操作性。

4.软硬件环境的保障。商学院课程实际上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分解,其课程设置一定是商务实践的再现。因此,可以将整个实验中心建设成虚拟公司,将实验人员虚拟成不同的公司员工,将整个实验课程链接为公司筹资、采购、生产组织、国内外营销、证券经营等一系列虚拟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增进实验者的临场感和角色感。这种实验安排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最直观的经验积累。

5.如何解决创业指导师资匮乏的矛盾。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的最大瓶颈在于创业指导师资的不足。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不仅需要厚实而宽泛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创业技巧,不仅需要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而且还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机会识别能力。针对创业指导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采取多元推进方法。首先是逐步放开对高校教师校外兼职或创业活动的限制,鼓励并创造条件促成高校教师进入企业培训、兼职或直接创业;其次是要努力发掘现有的可利用师资资源,如某些高校教师依托自己的发明创造或学科优势已经成功创业,这些教师是商学院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师资来源,可以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创业教育活动;最后是积极聘请商界精英走上校内创业讲台[3]。

6.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整合和配套。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学院应建立一个专设机构或专人来负责创业教育体系的组织与管理;对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各种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甚至毕业论文的撰写,学院应将其与创业课程一起,纳入一个体系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组合[4]。

[1]吴玉强.中国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和模式再探讨[J].科技信息,2008(11):178-179.

[2]柯力.加快建设中国一流商学院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34-35.

[3]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 (04):56-62.

[4]王冉.在大学和商业间“流动”的商学院[J].商学院,2004(03):68-69.

(责任编辑 董邦国)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siness Major——from the experience of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ANG Jing-tao,HUANG Ling-yu,DONG Bang-gu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In China,business major i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end and unification,which mak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large and comprehensive,and there is no more difference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The value of business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creative personnels——entrepreneurs,merchants,but not economists.In order to meet the goal,innovation cours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arvard University,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business major in China,the adjustment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which are important contents in cultivating model reform for business major.

business major;curriculum system;innovation

book=4,ebook=103

G642.0

A

1009-315X(2012)04-0416-04

2012-02-20;最后

2012-04-25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资助项目(01-274412-4);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资助项目(2012LSLKTJYX-10);国家民委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资助项目(11057)。

王景涛(1962-),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金融研究。

猜你喜欢

哈佛商学院商科商学院
HICOOL商学院 集结来自世界的科技力量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新商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商学院的研究支持服务
哈佛商学院的“错”与“罪”
哈佛商学院图书馆的研究服务特色及对我国商学院图书馆的启示
搜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学院的机会
哈佛商学院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