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世宗高皇后出俗为尼考——兼谈北朝后妃出家与宫廷政争

2012-08-15石少欣

文学与文化 2012年2期
关键词:魏书世宗墓志

石少欣 陈 洪

在研究六朝时期比丘尼的过程中,笔者从史书、石刻以及佛教文献中共检得北朝具有比丘尼身份的女性37人(不含81条供养人题记中的比丘尼)。其中太后、皇后及王妃出俗为尼者多达18人(北魏5后,西魏2后,东魏1妃,北齐2后2妃,北周6后),几乎占了二分之一。而后妃出家不见于两晋,南朝仅有2人,因此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北朝佛教的一大特色。探析出后为尼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后妃出俗为尼之事,史书往往语焉不详。而北魏世宗高皇后不仅史书有传,且有墓志铭传世,是探讨其出家事由本末之绝好材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比丘尼这一女性身份的出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颇为有益。

一 高后出家之真相

关于北魏世宗皇后高氏,墓志云:

魏瑶光寺尼慈义墓志铭」尼讳英,姓高氏,勃海条人也。文昭皇」太后之兄①碑文言高英为文昭皇太后之“兄女”,与《北史》合,而《魏书·皇后列传》载为“文昭皇后弟偃之女也”。考皇后列传,文昭皇后为司徒高肇之妹,兄弟四人,姐妹三人,排行不详。《韩贿夫人高氏墓志铭》言夫人为飏之长女,肇、显之元姊,则二人当有次姊,是以文昭皇后当为姐妹中最幼者。高偃正史无传,唯《高肇传》载“肇,长兄琨,早卒。……琨弟偃,字仲游。太和十年(486)卒。正始中(为高英拜皇后之后),赠安东将军、都督、青州刺史,谥曰庄侯。偃弟寿,早卒。寿弟即肇也。肇弟显,侍中,高丽国大中正,早卒。”当为兄弟五人。同传有高肇与弟高显受封之事。检《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五有《赠营州刺史高贞》碑,云贞乃高肇兄高偃子,官至太子洗马。《魏书·献文六王列传》(卷二十一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582页)有“肇之兄女,入为夫人”,此即指高夫人。则此处志为是,《魏书》误。女。」世宗景明四年纳为夫人。正始五年拜」为皇后。帝崩,志愿道门,出俗为尼。以」神龟元年九月廿四日①罗振玉考证此与史书所载相差二日。参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二,第46页中引罗振玉《辽居乙稿》考证,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薨于寺。十月十」五日迁葬于芒山。弟子法王等一百人,」痛容光之日远,惧陵谷之有移,敬铭泉」石,以志不朽。②同上。(按:“」”为铭文分行标记,下同)

据此我们得以了解高氏的简要经历,与史书记载基本相符。今结合史传,将其事迹加以详述,以方便下文讨论。高英(史书只称高氏),出家后法名慈义,其姑高照容是世宗之生母文昭皇太后③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第61页;《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36页。,其叔父为世宗朝权臣、世宗的姑父高肇。世宗景明四年(503),高氏被立为夫人,当时皇后为于氏。正始五年④《魏书》不称“正始五年”而作“永平元年”。永平改元在正始第五年秋八月,而高氏称后在七月,故墓志是而《魏书》非。参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引罗振玉《辽居乙稿》考证。(508)三月,于氏所生皇子元昌薨,之后于皇后暴崩。关于皇后暴崩一事,时人认为与高夫人有关。《魏书·皇后列传》云:“(于)后静默宽容,性不妒忌,生皇子昌,三岁夭殁。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于高夫人。”⑤《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336页。七月,以夫人高氏为皇后。⑥《魏书》卷八《世宗纪》,第 205~206页。《魏书·皇后列传》记载:“世宗纳(高氏)为贵人,生皇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后拜为皇后,甚见礼重。性妬忌,宫人希得进御。”⑦《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 336~337页。又称:“世宗暮年,高后悍忌,夫人嫔御有至帝崩不蒙侍接者。”⑧《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 336~337页。由是我们看到,皇后高英是一非常强悍的女人,对其皇室地位非常在意,为做皇后不择手段,荣登皇后宝座之后成为世宗专宠。

关于高后出家一事,史传与墓志记载大同小异。《魏书·皇后列传》云:“及肃宗即位,(高)上尊号曰皇太后。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入宫中。”⑨《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第 336~337页。对高太后出家一事只称“为尼”,后传并未讲清缘由。对此事,墓志所云“帝崩,志愿道门,出俗为尼”,其出家原因似乎已经明确。但高氏出家前已为太后,墓志对此却无一语提及,令人生疑。而且,结合上述对高氏的史料考察,并未看到其有信仰佛教的迹象。

事实上世宗崩后,高氏并未马上出家,被尊为太后之后,也没有马上出家。所谓的高氏“志愿道门”之语便显得非常突兀,我们怀疑高氏出家另有原因。

考《魏书·肃宗纪》:“(延昌)二月庚辰(七日),尊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辛巳(八日),司徒高肇至京师,以罪赐死;癸未(十六日),进太保、高阳王雍位太傅,领太尉,以司空、清河王怿为司徒,以骠骑大将军、广平王怀为司空;己亥(二十五日),尊胡充华为皇太妃……三月甲辰(六日)朔,皇太后出俗为尼,徙御金墉。”⑩《魏书》卷九《肃宗纪》,第221页。世宗崩于延昌四年(515)正月,二月七日高氏为太后,二月八日高氏叔父、当朝权臣高肇赐死,两天之内风云变幻令人目眩。之后,重臣职务重新安排与胡氏立太妃皆为当月发生。次月,高氏即为瑶光寺尼,徙御金墉。金墉城,据周一良先生考证,为魏明帝建,在洛阳西北,西晋时为皇后黜退幽禁之所,北魏迁洛后盖沿西晋之制。1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魏书》札记,“金墉城”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321页。史书曲笔,已告诉我们高氏被废这一事实。高氏既被尊为太后,旋即又被废,与其突然志愿道门同样让人不解。

《北史·北魏肃宗纪》云:“四年正月丁巳,宣武帝崩。是夜,太子即皇帝位。”①《北史》卷四《魏本纪·肃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页。皇帝驾崩之后储君当夜继位,是极不合礼法之事。这一举措预示了宫廷政变的开始。《魏书·于忠传》载,世宗驾崩当晚,于忠即与侍中崔光遣右卫将军侯刚迎肃宗即位。并因肃宗年幼,不能亲政,安排太尉、高阳王元雍入居西柏堂,省决庶政;任城王元澄为尚书令,总摄百揆。之后即奏中宫,请即敕授。御史中尉王显与中常侍、给事中孙伏连等拒不上奏,孙伏连等密欲矫太后令,以高肇录尚书事,显与高猛为侍中,于忠在殿中“收显杀之”。②《魏书》卷三十一《于栗磾传》所附“于忠传”,第743页。宫闱政变之序幕迅速拉开。

其时大将军高肇远征西蜀,《高肇传》载世宗去世后,肃宗下诏敕高肇罢兵并告知世宗驾崩的凶信。“肇承变哀愕,非唯仰慕,亦私忧身祸,朝夕悲泣,至于羸悴。”高肇得知世宗去世,一半是悲伤,一半是担忧。担心会有祸事惹身。待到赴世宗丧,高肇直至阙下,衰服号哭,升太极殿,奉丧尽哀。太尉高阳王(雍)与领军于忠密欲除之。“潜备壮士直寝邢豹、伊瓫生等十余人于舍人省下。肇哭梓宫讫,于百官前引入西廊,清河王怿、任城王澄及诸王等皆窃言目之。肇入省,壮士搤而拉杀之。下诏暴其罪恶,又云刑书未及,便至自尽,自余亲党,悉无追问,削除职爵,葬以士礼。及昏,乃于厕门出其尸归家。”③《魏书》卷八十三《高肇传》,第 1829~1832页。此处于高肇之死所言甚详,兼陈诏书云其自尽之讳言。整个事变为于忠主持,元雍、元澄及崔光为强力支持者。于氏为什么一定要趁世宗去世之际灭掉高肇?

高肇家族自称为勃海高氏,但《高肇传》称“出自夷土,时望轻之”,加之高氏先祖曾在晋时避难高句丽,肇弟高显即为高丽国大中正,故其属籍勃海高氏,有随北魏推崇门第之风借以自显之嫌。肇心知其当朝无亲属,故有意结识朋党扩大自己实力。其妹文昭皇后,为世宗之生母,世宗继位后欲仰仗外戚加强自己的实力,以压制诸王势力,开始提拔舅氏。高肇因母舅身份而得势,专权当朝,极为跋扈。高英既为皇后,高肇更加不可一世。在扩张自己权势的同时与鲜卑勋旧以及皇室贵戚结怨成仇,于忠与任城王元澄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于忠,代人,为北魏勋旧于栗磾之后、于烈之子,一门历仕北魏。世宗曾诏忠与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元苌等推定代方姓族。高肇忌其为人,乃以“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之语言于世宗,于是出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此是高肇冒犯于忠之初。重要的是,高英为夫人时,世宗皇后为于氏,是于烈弟于劲之女,生皇子元昌,三岁而殁,传载是因为高肇的缘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之后于皇后暴崩,世议归咎于高英,亦云是高肇为之,是以于高两家构隙。这也是高肇开罪于鲜卑勋旧集团的表现。

任城王元澄是孝文皇帝迁都的重要支持者,曾为稳定鲜卑旧臣立下汗马功劳,是德高望重的北魏重臣。传云:“于时高肇当朝,猜忌贤戚。澄为肇间构,常恐不全,乃终日昏饮,以示荒败。”高肇又构杀北海王元详,谮杀彭城王元勰,与清河王元怿当众忿争。④《魏书》卷八十三《高肇传》,第 1829~1832页。高肇的专权跋扈,已经让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世宗去世,高肇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曾经被他压制的勋旧与王室成员便趁机将其剪除。

高肇倒台,身处后宫的高皇后便绝了外援。肃宗出生后,其生母胡氏为高太后之大忌。世宗因为自觉年事已高,子息不足,对肃宗元诩倍加疼爱,胡氏遂成为北魏历史上自有“子贵母死”说以来唯一生存者。世宗崩后,高太后欲害胡,宦官刘腾将此事告于侯刚,刚以告忠。忠请计于崔光。崔光出策将胡贵嫔置于别所,严兵守卫。于忠采纳崔光之计,并将此事告知胡氏。⑤《魏书》卷三十一《于栗磾传》所附“于忠传”,第745页。至是胡氏成为勋旧与贵戚对抗高氏家族的一把利器。但是高肇拥有兵权,如果肃宗即位即废高后,高肇必然在外起兵造反。《魏书·诸王列传·任城王元澄传》载:“世宗夜崩,时事仓卒,高肇拥兵于外,肃宗冲幼,朝野不安。”①《魏书》卷十九《任城王澄》,第473页。是以尊高氏为皇太后,一为安抚民心,重要的是迷惑握有兵权的高肇,诱其进京。高肇被杀,高太后势颓,及至胡氏尊为皇太妃,高氏逊太后位势在必行,出俗为尼,实是崔光等安抚内外之策。

如前所述,高氏是否有佛教信仰,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上文可以看出,高氏出俗为尼,显然是宫廷政治斗争的结果,“志愿道门”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而已。

二 “尼礼”的政治含义

高太后出俗为尼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还可从其葬礼得到补证。

神龟元年(518),肃宗即位三年,时年虚九岁。延昌四年(515)八月,尊皇太妃胡氏为皇太后,九月胡太后亲政,总揽万机。《肃宗纪》曰:“九月戊申,皇太后高氏崩于瑶光寺。冬十月丁卯,以尼礼葬高太后于芒山。”②《魏书》卷九《肃宗纪》,第228页。《后传》载:“时天文有变,灵太后欲以后当祸,是夜暴崩,天下冤之。”③《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宣武皇后高氏》,第336~337页。则高太后为胡太后所害,已无疑义。高死后归葬的“尼礼”究竟是怎样呢?

对高英丧礼的举办,史书亦有记载。《魏书·礼志·丧服》云:

肃宗诏曰:“崇宪皇太后,德协坤仪,征符月晷,方融壸化,奄至崩殂。朕幼集荼蓼,夙凭德训,及翕虣定难,是赖谟谋。夫礼沿情制,义循事立,可特为齐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有司奏:“案旧事,皇太后崩仪,自复魄敛葬,百官哭临,其礼甚多。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凭居道法。凶事简速,不依配极之典;庭局狭隘,非容百官之位。但昔径奉接,义成君臣,终始情礼,理无废绝。辄准故式,立仪如别。内外群官,权改常服,单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讫而除。止在京师,更不宣下。”诏可。④《魏书》卷一百○八之四《礼志》第四,第2807~2808页。

肃宗继位时尚幼,朝政为胡太后掌握,齐衰三月已绝非国丧之礼。有司所奏,似为皇太后身份业经由后为尼之改变,不应再拘泥太后之礼,应以尼礼葬之。于是特立仪如别。从奏文中隐约可知高太后“尼礼”规制:庭局狭促,无百官哭临,且诸位官员不著丧服,只改常服,单衣邪巾,奉送至墓,列位哭拜,事讫而除。且此事只在京师,并不诏宣百官。

丧事之处理至为简陋,然有司所奏听起来合情合理,似乎北魏当时为尼者皆当以所谓“尼礼”葬。但高英暴亡之后六年,昭仪寺比丘尼慈庆去世,其葬礼规格之高,与高英迥异。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载:

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尼俗姓王氏,字钟儿,太原祁人,宕渠太守更象之女也。禀气淑真,资」神休烈,理怀贞粹,志识宽远。故温敏之度,发自龆华;而柔顺之规,迈」于成德矣。年廿有四,适故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恒农杨兴宗。谐襟」外族,执礼中馈,女功之事既缉,妇则之仪惟允。于时宗父坦之出宰长社,率家从职,爰寓豫州。值玄瓠镇将汝南人常珍奇据城反叛,以」应外寇。王师致讨,掠没奚官,遂为恭宗景穆皇帝昭仪斛律氏躬」所养恤,共文昭皇太后有若同生。太和中,固求出家,即居紫禁。尼」之素行,爰协上下,秉是纯心,弥贯终始。由是忍辱精进,德尚法流,仁」和恭懿,行冠椒列。侍护先帝于弱立之辰,保卫圣躬于载诞之」日。虽劬劳密勿,未尝懈其心;力衰年暮,莫敢辞其事。寔亦直道之所」依归,慈诚之所感结也。正光五年尼之春秋八十有六,四月三日忽」遘时疹,出居外寺。其月廿七日,车驾躬临省视,自旦达暮,亲监药」剂。逮于大渐,余气将绝,犹献遗言,以赞政道。五月庚戌朔七日丙辰」迁神于昭仪寺。皇上伤悼,乃垂手诏曰:尼历奉五朝,崇重」三帝,英名耆老,法门宿齿。并复东华兆建之日,朕躬诞育之初,每被」恩敕,委付侍守。昨以晡时忽致殒逝,朕躬悲悼,用惕于怀。可给葬具,」一依别敕。中给事中王绍鉴督丧事,赠物一千五百段。又追赠比丘」尼统。以十八日窆于洛阳北芒之山。乃命史臣作铭志之。其词曰:」道性虽寂,淳气未离,冲凝异揆,缁素同规。于昭淑敏,寔粹光仪,如云」出岫,若月临池。契阔家艰,屯亶世故,信命安时,初睽末遇。孤影易彯,」穷昏难曙,投迹四禅,邀诚六渡。直心既亮,练行斯敦,洞窥非想,玄照」无言。注荷眷渥,兹负隆恩,空嗟落晷,徒勖告存。停壑不久,徂舟无舍,」气阻安般,神疲旦夜。延伫翠仪,淹留銮驾,灭彩还机,夷襟从化。悲缠」四众,悼结两宫,哀数加厚,窆礼增崇。泉幽閟景,陇首栖风,扬名述始,」勒石追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领中书舍人常景文,李宁民书。①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五,第137页。

慈庆,太原祈人,俗名王钟儿,父王更象。太原王氏为北魏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夫杨兴宗,为恒农杨氏,亦是显赫之族。正光五年(524)慈庆去世,时年八十六,生年当为太武帝太延年间(439),年二十四成婚,在文成帝和平年间,因常珍奇谋反事败没入宫廷,时年二十八。赵万里先生疑其出家与文昭皇后暴崩事有关:“《后妃传》昭后自代至洛阳,暴薨于汲郡之共县,或云昭仪遣人贼后。为太和中事。”②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五,第137页。文昭与王钟儿既有若同生,其死后自然恐惧受牵连,固求出家自保实有可能。然铭文并无入寺之语,而是居住紫禁。曾侍护先帝,又保卫圣躬于载诞,无论王钟儿是否为比丘尼,其在皇宫都在尽保姆之职。王在临终遗言以赞政道,可知亦是一干政女性,其身份当类于保太后常氏。

王钟儿史书无传,其宫中具体身份不可得知,但据其逝后称“薨”,并追赠“比丘尼统”(此为所见墓志中绝无仅有之例),可知其地位之崇高。《魏书·释老志》有皇帝追封高僧为“老寿将军”事③《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第3030~3031页。,且提及道人统、沙门统,未见比丘尼统之号。国赐葬具,中给事中督丧,王氏之葬显非依“尼礼”薄葬。“征虏将军中散大夫领中书舍人常景文,李宁民书”,与高太后墓志“弟子法王等”私人立碑相比照,当政者之态度显而易见。故此志与“高英墓志”合看,方可明了所谓“以尼礼葬之”不过是高太后在政治势力角逐中彻底失败之后,当政者对其帝后身份的否认。

三 余论

高皇后出家实是政争失败不得已而为之。除她之外,北朝出家为尼的十七位后妃中,冯幽后是进宫后生病才暂住寺为尼,东魏琅峫王妃贾尼史书无传且砖铭不载(只记其身份年龄)。其余与政治密不可分,或因宫廷斗争失败,或因亡国,皆非为寻求解脱的宗教目的而出家:

1.孝文废后冯氏:昭仪规为内主,谮构百端,寻废后为庶人。后贞谨有德操,遂为练行尼,后终于瑶光佛寺。①《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孝文废皇后冯氏》,第332页;《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第499页。

2.胡太后、肃宗胡皇后:尔朱荣渡河,胡氏自落发,并令肃宗后宫出家为尼。②《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宣武灵太后胡氏》及《肃宗孝明皇后胡氏》,第340页。

3.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时新都关中,务欲东讨,蠕蠕寇边,未遑北伐,故帝结婚以抚之。于是更纳悼后,命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③《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第506~507页。

4.西魏恭帝后若干氏:恭帝纳之为妃。及即位,立为皇后。后出家为尼,在佛寺薨,竟无谥。④《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第508页。(当亦在废后之列)

5.彭城太妃尔朱氏:为神武别室。神武迎娶蠕蠕公主后,后为尼,神武为起佛寺。似亦为皇室争斗之结果。⑤《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第518页。

6.北齐文宣李皇后:文宣逝后,武成践祚,逼李氏乱伦,李生女不举,武成杀李之子,并裸李挞之。盛以绢囊,流血淋漉,投诸渠水,良久乃苏,犊车载送妙胜尼寺。后性爱佛法,因此为尼。⑥《北齐书》卷九《列传第一·文宣李后》,中华书局,1972年,第125~126页。

7.济南愍悼王妃李难胜:悼王逝后,为尼。⑦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第120页。

8.齐后主斛律氏:光诛,后废在别宫,后令为尼。⑧《北齐书》卷九《列传第一·后主斛律后》,第127页。

9.北周六后,一为帝废出家,其余五后并为帝崩,亡国出家。⑨《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一·后妃上》,第529~531页。

后妃出俗为尼,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似并未经过严格的受戒仪式,只是其后妃身份消亡的一个标记。为尼之后,虽然生活在皇城附近的寺庙,但其生活似大不如前。具体状况史料鲜加记述,唯有《魏书·王遇传》提及孝文废后冯氏出家后情形:“废后冯氏为尼也,公私罕相供恤。遇自以常更奉接,往来祗谒,不替旧敬,衣食杂物,每有荐奉。后皆受而不让。又至其馆,遇夫妻迎送谒伏,侍立执臣妾之礼。”⑩《魏书》卷四十六《王遇传》,第3035页。只是亡故后,如立碑刻铭,会提及其出家前身份,如上列第七条。皇家寺院于晋武帝时已出现,北朝加以延续发展,可看作隋唐内道场的前身。11参见李玉珍:《唐代比丘尼研究》,学生书局,1989,第205页。

由上述可见,佛教传入之后,比丘尼作为新的女性身份出现在社会,为皇室政治斗争提供了处理失败者的新思路。佛教寺院的出现,也为政治斗争胜利者提供了新的场所以处置对手。修道则成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告之民众,用以掩盖厮杀的血腥和利益争夺的惨烈。比丘尼的这种社会功用,堪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研究北朝佛教尤其应该注意。

猜你喜欢

魏书世宗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韩国世宗公务员住房价格4年涨5倍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
周世宗挨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