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研究①

2012-08-03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中国商论 2012年18期
关键词:连续式非对称共生

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田 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企业集群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在日益复杂动荡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中小企业作为弱势群体,通过采用企业集群组织形式来增强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那么何为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应以何种模式运行和发展?本文拟从企业共生的视角,探索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

1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分析

共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并在生物学领域中形成了“共生”学说。随后,人们将其迅速地应用到了生态、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本文认为企业如同一个类生物体,它们生活在一个与其它企业相连的“丛林”中。共生理论强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双赢”和“多赢”,探讨的是企业如何能够更好的在这个“丛林”发展自己,也就是企业如何在残酷的外部环境中有效发展的问题。中小企业集群就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介于完全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实现了风险共担、知识共享、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收益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集群就是一个共生体,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构成了该共生体的共生单元,其间的产业联系构成了集群的共生关系,集群与其所处于的外部政治、经济、地域环境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共生环境。

2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式

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式是指各个独立企业之间通过同质或异质资源的共享互补、彼此间的竞争合作形成的共同进化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模式。

按照共生理论,共生模式应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描述,即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1]。共生的行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而互惠共生又有对称互惠与非对称互惠两种方式。共生的组织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的联系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状态。

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内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应同时考虑共生行为模式和组织模式,如果用表示共生系统的共生状态向量,其中为组织模式向量,为行为模式向量,那么从理论上可以得到16种企业共生状态,如表1所示。

表1 共生模式的可能组合

虽然按照共生理论,可以组合成表中的16种共生关系,但是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一方受益而令一方受损的寄生共生模式是不会存在的,而只有一方受益另一方无损益的偏利共生模式只可能偶尔存在,不能成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长期模式。因此从行为模式上看,只能存在互惠共生模式。再从组织模式上看,一体化共生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利益已经高度一体化,这时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集群内出现一个能够长期存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管理机构,其结果是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共生模式会因种种原因而解体;另一个结果是由一个企业集团来取代企业集群,此时也意味着该企业集群的消亡。因此本文认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发展模式应该可以分为点互惠共生、间歇性互惠共生、连续性非对称互惠共生、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而且这四种共生模式在层次上逐个递进,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成熟、升级蜕变相对应。

2.1 点互惠共生模式

点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阶段。这种共生模式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偶尔发生业务联系,合作伙伴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通常采取合同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信任不是很强,共生关系受环境因素很大,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中断合作,甚至会促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选择退出集群。这种层次的共生只能在某一特定时间与范围内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暂时性的结合。但是这种共生模式又是中小企业集群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通过点互惠共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集群中共生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当这种共生关系发生多次后,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并形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为集群进入更高级别的共生模式奠定基础。

2.2 间歇性互惠共生模式

间歇性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共生模式下,企业合作对象的选择已经脱离了随机性,它们可能会通过合作条例,建立周期性的联系,呈现出一种间歇性。集群内企业的人员可以定期互访和交流,增加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而且随着彼此信任度的提高,企业之间可能会建立起一种可持续性的、深度的合作,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2.3 连续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连续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后期阶段。相比于前面两种模式,连续性非对称互惠共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共生模式,集群中的共生单元各方已经在利益层面上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它们参与集群的期望收益要远大于自己单打独斗时的收益,因此,集群中的企业更愿意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连续式的互惠共生模式。但是由于集群本身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共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现象。比如集群中不同的成员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包括资本金、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等)不同,有多有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核心资源,当某企业以其核心资源为依托使自己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时,就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益;再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的企业是自己的投入获得了一项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而有的企业可能会借助技术创新在集群中的外溢效应从而也获得同样的新技术并模仿出同样的新产品,相比前者,后者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不对称性会导致集群的不稳定性,因此该模式仍不是中小企业集群的最佳发展模式。

2.4 连续式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连续式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的成熟阶段,是一种最有效率、凝聚力最强且最稳定的共生模式。在这种共生模式下,集群内的企业间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机制,比如按照供应链方式联系的企业之间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集群的组织结构与纵向一体化大企业的组织结构相类似[2],但又不同于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因为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相当于纵向一体化企业分立的过程。这样,原来存在于纵向一体化大企业最高的管理层级不复存在,却取而代之的是组织扁平化,提高了集群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同时,连续式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会使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集群中任何一个企业的简单变动不会影响集群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该模式区别于上一种模式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益分配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可以促进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愿意投入自己的核心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发展能力。

3 连续式互惠共生模式:集群共生的理想模式

表2 中小企业集群不同共生模式的共生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集群内的共生单元多为点互惠共生或间歇互惠共生(S31,S41,S32,S42)模式,因为这两种模式通常无需通过专门的共生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稳定性不强。本文通过对四种模式在共生持续时间、共生产生原因、企业间的独立性、依赖性、专业化分工程度、相互交流频率、资源共享、进化程度等特征的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认为从有利于集群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角度考虑,中小企业集群应通过建立科学的共生机制,形成一种连续式共生模式,当然,由于资源不均等及信息不对称等客观事实的存在,连续式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可能比连续式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更容易发生,但是从理论上看,连续式对称互惠模式应该成为中小企业集群共生模式的方向。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集群中共生单元间的相关程度高

由于连续式互惠共生的企业集群要求企业间必须能够共享同质资源或互补异质资源,能够为彼此提供利益,所以相关程度低的企业将会被排除在企业集群之外,从而使企业集群的相关程度更高。

3.2 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合作机制

利益相关程度的增加与合作的增多,使得中小企业集群中必然会形成一种机制或默契来协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利益的分配。而因为有着合作机制的保证与彼此信任的增加,在进行合作研发、开发市场时承担的责任与收获的回报将会更加合理,从而提高企业对集群的向心力与集群的凝聚力。

3.3 促进集群内共生企业的共同发展

共生的本质是进化。连续式互惠共生是一种动态的共生模式,合作中存在着竞争,依然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些能够为集群提供足够利益的企业可以进入集群,不能跟上集群发展速度的企业则会被排除,发展程度已经超出集群的企业则会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由于集群内企业利益的高度相关性与企业的逐利性,没有企业会轻易地退出中小企业集群,每个企业都会主动寻求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主动地向集群内比自己强的企业学习,最终实现中小企业集群的共同进化。

3.4 有效降低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成本

科斯认为,由于交易的大量存在,专业化生产的工人不得不把合作关系稳定下来,从而减少交易成本。连续式的互惠共生模式正是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由于彼此间长期的合作与高度的信任,集群内的企业的交易成本将更低,效率也将更高。

3.5 使集群内的企业共享更多的资源

共生关系下的中小企业集群会共享同质资源并互补异质资源。不同分工企业间产品的互补降低了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而相同产业企业间同质资源如:劳动力市场、销售市场的共享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由于工作岗位的大量集中,众多的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被集中到一起,从而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而销售市场的共享则会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使集群的规模发生扩张。

3.6 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

在连续式互惠共生模式带来的高度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的前提下,中小企业集群可以更快地发现市场需求,共享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这种模式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风险与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产品的高度相关性与彼此间的高度影响,极易形成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品牌形象,如中关村的电子产品、景德镇的瓷器、清河的羊绒等,从而提升集群的品牌效应。

4 结语

中小企业集群在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一个企业要想在集群中长期、稳定地发展,寻求自身的立足之地,就必然要与集群中其他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将这种关系视为一种企业间的共生关系,企业之间存在着多种共生关系,包括点互惠共生、间歇性互惠共生、连续性非对称互惠共生、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在这四种模式中,点互惠共生和间歇性互惠共生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共生单元之间较为简单的共生模式,如果要从集群建立稳定共生系统以及集群发展长远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建立连续性非对称互惠、连续性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

参考资料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王林雪,孙惠.高技术企业集群与传统企业集群形成模式的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4).

猜你喜欢

连续式非对称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阀控非对称缸电液伺服系统线性自抗扰控制
提高练习密度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
非对称干涉仪技术及工程实现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款适合北方红茶加工的机械设备研发
组距式分组下关于众数计算问题的若干思考
多级连续滚筒式粮食烘干机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