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批判性思维与精神富有——兼论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在促进精神富有中的作用

2012-07-18

观察与思考 2012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精神思维

□ 宋 臻

一、为什么要谈精神富有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一个变革中的时代。但与近代以来抵抗外辱和政权更替的时代不同,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本身、由于经济结构转型、由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所带来的。黑格尔曾写下这样的话:“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 黑格尔的这番话对于正处于转型期中的社会而言、对于一个渴望能快速的从发展中向转向发达的国家而言、对于一个渴望实现复兴的民族而言,依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应该承认,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言的那样,正在一块块地拆除其旧有的结构。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精神变革过程是如此的漫长而艰辛,恰如黑格尔所说,“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

变革时代中的人们很容易提出诸如社会、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当我们盼望看见一棵身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橡树,而所见到的不是橡树而是一粒橡实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满意的。” 人们或许会问,究竟要变到何种程度才能令自己满意?是城市越来越繁华农村越来越现代化?还是能用上越来越先进的手机看上越来越逼真的电视?是能乘坐更快更舒适的交通工具?还是能住上越来越智能的房子?是能穿上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衣服和鞋子?还是喝上完全无污染的水,吃纯天然的食物?显然,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精神层面的反思加以解答。

依笔者浅见,精神层面的变革固然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但物质层面的东西,只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在物质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感官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发展到一定程度,终会停滞下来。从人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分析,物质需求的满足具有阶段性,而往往在物质需求某一阶段的满足之后,精神需要就会大幅度增加。应该看到,近几十年来,为了实现物质上的增长,人们是以一种非常紧张甚至几乎带有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在不停地努力着,我们也的确在物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追求物质富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情绪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就已经开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出现,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就容易产生精神危机。随着世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物质富裕并不是人所追求的全部内容。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精神富有。

二、如何定义精神富有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目标。笔者以为,这一目标既体现了浙江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向,也反映了时代赋予浙江人的历史使命。但与能够具体化、指标化、能够直观检验和评判的物质富裕不同,精神富有这一概念则显得有些抽象、难以诠释和不易把握。因此,应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理解和诠释精神富有的本质内涵,探寻促进精神富有的现实路径,应通过批判性思维阐明精神富有与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而说明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指向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是促进精神富有的思想武器。

精神富有作为一个源自生活需要的观念,必然要通过现实生活的实践加以理解和把握,并使之成为现实。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是每个具体的个人,而人的实践则内在的包含了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改造自我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正如歌德所说的:“谬误和水一样,船分开水,水又在船后立即合拢;精神卓越的人物驱散谬误而为他们自己空出了位置,谬误在这些人物之后也很快地自然地又合拢了。” 但我们所说的精神富有毕竟不是某些精神卓越人物的事,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就意味着要求每个人都能自觉的、批判的思考精神富有的命题。

那么,何谓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定义精神富有吗?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质疑和独立思考之上、追问现象背后之本质的思维方式。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会在现实中表现为各种现象。要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实现。贺麟先生曾说过,批判绝非简单的赞成这个,反对那个,拥护这个,推翻那个之谓,真正的批判建基于研究和了解上面,是通过客观研究,做出公正的批评,与功利的、主观的党同伐异不同。那种外在的批评,最不值得重视,需要的是内在的批判,是矛盾的自我克服。可以说,用批判性思维把握精神问题,就是发现关于精神的真理之过程。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以为,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不是说实践本身就是标准,而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把握历史性的人或事的使命与价值,要求我们能正确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间的各种关系。

三、辩证解读精神富有

纵观历史,对于精神问题的讨论,常常会落脚到对某些终极问题的反思。诸如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人与世界应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世界向何处去、人应当怎样生活等。自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此类反思几乎从未停止过,又似乎从未有过明确、一致的答案。但具有批判性的辨证思维并不拘泥于对此类问题的结果性诉求,而是坚持强调现实与历史的一致性。作为能思的动物,人总是希望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从而能超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人所独有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不同,精神世界则总是表现为主观性的内容,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中。众所周知,精神的状况是人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的反映。这种反映总是通过精神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法律、宗教、艺术、道德、科学、教育、社会等诸领域的关系,通过特定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观念形态。每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形态发生变化,这些观念形态也就会随之变化。旧的观念形态或抗争、或消亡,新的观念形态则总是力图使自己成为时代的精神。当旧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法律形态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时,不管其看似多么合理,都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扬弃态度,努力构筑新的形态来替代。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辩证法完成的。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只要我有能力,我就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极端表达,是越来越严重的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曾经被视为解决发展难题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关注精神层面的现代转型。物质世界的现代化并不会为解决精神层面的“坏公民”问题提供现成的解决办法。精神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思维批判的方式来解决。因此,精神富有必然离不开思维对精神本身的批判与祛魅,必然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在古代社会,不同文明为解决精神问题所选择的路径并不相同,但主要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树立宗教信仰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类则是以构建以宗法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欧洲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阿拉伯世界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宗教社会,而古代的中国则是建立了由儒家文化为核心多种思想元素并存的伦理社会。但随着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冲击,传统社会所构建的精神家园日渐消解,如何塑造新的精神家园已成了世界性的难题。“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或许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唯一出路。批判精神包含了对旧的精神内容的积极扬弃,应该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一条重要原则,而这条原则是与辩证法密不可分的。

离开了辩证法,精神或将陷入不可知的危险境地。如有的思想家担忧,人类的精神现状背后透露出一种潜在的毁灭性危机。美国思想家罗蒂曾经感慨,从第一次将原子弹用于实战以来,人类能够存在至今完全是一种偶然或奇迹,因为无法预知那些掌控核弹发射按钮的人在面临重大威胁时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思想家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固然有些极端,却自有其现实的一面。从各种资料不难看出,二战以来的核危机曾真实发生,还包括各类核事故 。如果说核危机可能只是极少数人的决定或可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的影响,那么几乎正在所有人中不断蔓延的消费主义情绪则很可能让地球以最快的速度面临资源枯竭、生态毁灭的危险。

四、精神富有的唯物主义本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辩证法诠释精神富有必然意味着作为精神主体的人的通过实践活动建立起认识世界及认识自我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赋予生活以积极的意义。从认识世界的角度看,精神富有意味着人作为认识主体能从生活世界汲取积极的意义;从认识自我的角度看,精神富有则意味着精神能够通过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的认知汲取积极的力量。这种积极的力量进而又表现为改变世界与改变自我。因此,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这一命题必然会促使人们反思:在实现物质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必然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人与社会生活诸领域之关系的反思。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对社会具有责任和义务、能够理性行使自己的权利的人,是具备批判性反思能力的人,是坚持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有机统一的人。

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唯物辩证法并非易事,有必要在这里阐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众所周知,近代以来有两位辩证法大师,一位是黑格尔,另一位是马克思。马克思从黑格尔手中接过了辩证法,并彻底改造了辩证法,使之完成了由唯心到唯物的转变。那么这种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问题是什么?马克思本人是这样说的:“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简单的说,黑格尔是把成为人理解为历史过程,而辩证法是其中的推动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这个历史过程是通过异化,也就是人背离自己的本质得以实现的。

“因此,《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被神秘化的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地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工过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贱的意识’的斗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正像本质、对象表现为思想的本质一样,主体也始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或者更正确些说,对象仅仅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仅仅表现为自我意识。……这一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同一,绝对知识,那种已经不是向外部而是仅仅在自身内部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其结果是纯思想的辩证法。”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概念的逻辑运动,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东西,或许能解释世界,却无法改变世界。马克思批评了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马克思后来依然大量使用了黑格尔曾经使用的概念。但他已经是把这些概念从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中取出来,赋予了它们在现实中的真实含义和地位,也就是将黑格尔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再次颠倒了过来。这条重要的原则,是今天我们讨论精神问题时绝对不能忽视的。因为人们太容易从想象而非事实出发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了。笔者不准备举例说明,随便翻开报纸、点开重要的新闻网站都可以看到由于人们不能坚持这条原则所引发的许多荒谬的新闻。

五、精神富有与价值观

用批判性思维辩证考察精神富有,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一个发现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通过批判,来调整个人以及民族生活上、文化上、精神上的危机和矛盾。但批判性思维只是方法,需要具体的思想内容作为武器。“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核心内容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正是这种思想武器的具体内容。

第一,将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作为促进精神富有的思想武器,是浙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的内在要求。

务实是人们在评价浙江人的性格特征时经常使用的词汇。这种评价不是人们无根据的想象,而是通过对实践本身的观察即可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几年间浙江所取得的成就便是最好的说明。但成功很容易带来骄奢的情绪。过去的成功只是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却并不能保证将来依然会成功。因此坚持务实的作风不仅必要,而且还蕴含着在务实的过程中探求新方法、新路径的内在要求,务实与创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管理者是否具有务实的作风,则将直接影响到一个部门、一家企事业单位乃至一座城市的综合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务实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政治操守。

守信与否是决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生活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现代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信誉之上的信用经济。不讲信用的单位或个人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好处,从长远看则必然遭到市场或社会的唾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把崇学作为一种目的,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本身就是对学习目的的批判性反思。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应该是目的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求知应出于闲暇与好奇。但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求知活动中,功利因素比重过大。往往是学生为了考试、经理(管理人员)为了点缀身份、股民为了炒股、老板为了生意、员工为了跳槽、主妇为了烹饪,实用目的一旦达到,书本即作为工具抛诸脑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有读书习惯的人只占全体人口5%。不少学者认为应在阅读目的性的引导方面多下工夫。把崇学本身视为目的,是批判功利性学习观的最直接表达。

向善素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终极追求。任何时代,精神总是需要一定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指引,善的观念是这种终极目标的抽象表达之一。千百年来,无论是思想家的理论沉思或批判,还是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作品表达,抑或是普通民众的下意识判断,人们都不曾停止过对善恶问题的思考,也从未放弃过建构以良善为基石的美好社会的愿望。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能找出无数例子证明善恶不分的社会状态是极其危险的。对善的思考,往往与人们对恶的反感与厌恶有关。善与恶都是人的一种主观判断,但在现实中,善与恶也都理解为对具体的伦理关系的实践。比如是否待人以礼,是否能尊老爱幼、平等待人,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是否能够坚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等等。人们在理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将之视为批判自我的一种参照目标,通过反思来达到提升个人与社会风气的目的。

第二,将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作为促进精神富有的思想武器,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发展公民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日趋富裕的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观念。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个人只有成为坚守共同价值观的良好公民,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每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才能摆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才能建立起符合和谐理念的新型伦理关系。

一个拥有公民的身份并不一定具有公民意识。没有公民意识的公民无法真正理解权利的本质。权利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通过具体的伦理关系建立起来的现实的东西。公民只有通过与其他公民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只有具有公民意识的人才能通建立起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世界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才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才能学会尊重和包容,才能学会信任与守信。

因此,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四个价值取向作为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可以也应当成为促进精神富有、批判思想谬误的武器。

六、小结

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解读精神富有,必然也包括精神对负面情绪、消极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旧精神的消解与新精神的生长是个相伴相随的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会使精神慢慢向着新的形态发展。但旧精神并不会轻易的离去,而是表现为各种消极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以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作为精神的参照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本身所决定的。城邦之外,非神即兽。当每个人只考虑自己时,社会也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了。而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的将精神引向自我的、任性的方向,产生各种反社会的思维和行动。因此,只有能够将共同价值观设定为自己的精神参照物,才不至于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迷失自己。

中国是处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一直在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浙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领跑者之一。当我们离目标越追越近时,不能不对发达国家已有的精神危机视而不见。马尔库塞曾经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会压制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社会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其中的人们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人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另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则表达了另一种忧虑,即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间已经从曾经的互相合作转变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原本互相合作的领域变得形同陌路,在后工业化时代来临时导致社会冲突加剧。虽然这是西方学者对西方社会的忧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对不断融入世界的中国而言,这些观点何尝不值得我们警惕。而对于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浙江而言,则更加不是危言耸听的天方夜谭,有的威胁甚至已经悄然来临。譬如不断膨胀中的消费主义,最典型的便是国人未富先奢的报道早已见诸各大媒体。

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解读精神富有,必然包括积极应对外在变革的精神和努力实现内在超越的精神。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这一模式将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从而避免人类文明的消失。由于每个洲每个家庭都可以生产、使用新的能源,从而能源的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将影响人们做生意、管理社会、教育子女和生活的方式。

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将对未来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既要从中看到挑战,也能发现新的机遇。表面看来,浙江的民营经济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012年的排名中,浙江的民营企业以142家的数量连续第十年位居榜首。但数据领先的背后亦有隐忧,在浙江的主要支柱产业中,传统制造业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能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这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尚存一定距离,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但产业结构转型并不等于放弃原有的产业本身,而是要通过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和环保要素。正如里夫金所描述的那样,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将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版图,因为传统的、等级化的经济与政治权力是金字塔式由上到下组织起来的,而即将到来的是一种合作性的扁平化权力,由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产生,将重构人类乃至国家间的关系。浙江应该利用已有的优势,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这也是精神富有的应有之义。

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只做简要回应。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真正的批判建基于研究和了解之上。这就要求人们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行研究,而非基于好恶或喜怒的信口开河。一般而言,一个人相信某人或某事的依据主要来自经验、权威、知识、信仰、文化认同等方面。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必然要训练人们在这个几个方面能够提出有根据的质疑,而不是轻信已有的结果。但在质疑过程中,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要避免陷入怀疑主义的误区。

应该承认,要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至少可以让大家学会辨别观点是否严谨、科学的基本方法,保持独立的判断而非人云亦云。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加,对媒体和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简单的信息获取式的接受和学习,而会更加关注信息背后的内在逻辑。

笔者认为,至少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基于正确价值导向的宣传、群众舆论引导和社交网络传播等方面关注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学校和主流媒体应该成为展示和训练思维批判性的重要场所。而对于群众舆论和社交媒体则应当采取批判性的引导。

综上所述,精神富有既不仅仅是精神材料的简单堆积,也不仅仅是精神现象的多样化表达,而必须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能全面阐释和表达。精神富有应是精神通过批判性思维准确理解生活的意义,通过赋予生活积极的意义实现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的目的,通过批判建立起自己与世界之间新的、积极的伦理关系,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精神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