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12-07-18郭祥才

观察与思考 2012年12期
关键词:特色科学建设

□ 郭祥才

一、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当代发展视野开拓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确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最鲜明的理论特性,是这个理论体系最根本、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首要标志。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首先就在于立足于当代发展实践,坚持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体论,进一步揭示了发展世界的存在状况和演进规律。科学发展观不仅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本体,同样把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发展的本体。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正是基于对自然本体的认知,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建设反映这种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社会本体的认知,提出了要构建反映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和谐社会,要珍爱自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在本体意涵上,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它并不是单一“人本”论,而是“人本”核心论,就是强调要在发展实践中正确处理好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本体论的贡献还在于深刻揭示出了发展本体的演进规律,发展本体的历史演进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演进过程,人在本体系统演进过程中不仅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且对象化程度越高,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越大;对象化运动越是向高级演进,对象化的速度、节奏就越快,人的需要就越高、越全面,而对自然的利用就越高,自然的人工化就越强,社会组织程度就越高,这就越要考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本体系统演进从必然王国不断走向自由王国。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科学性不仅在于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发展本体论,还在于坚持了发展的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发展过程的诸多矛盾关系,形成了发展辩证法的系统理念。

——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发展的协调性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全面发展不等于笼统发展,而是强调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系统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首先就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关系,均衡指的是发展的共性、一致性和无差异性,非均衡指的是发展的个性、不一致性和差异性。均衡和非均衡虽然都反映了发展所应有的固有属性和要求,但不能成为独立的发展方式,否则就会片面化和极端化。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太均衡,也不能太不均衡,均衡与非均衡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均衡到什么程度,非均衡到什么程度,这个结合点就是协调。协调发展本位是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是有重点、有轴心的发展,是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与再发展的矛盾:发展的可持续规律。发展不仅在空间结构上要求协调性和还在时序进程上要求持续性。高于现实发展形态的未来再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发展基础之上,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形态的逐步提升,才能进入更高形态的再发展阶段;同样当现实发展对再发展有了充分的展示,又必须以更高形态的再发展来积极地“扬弃”现实低级形态的发展,使发展不仅不至于中断,而且伴随着发展形态的转型升级而得到更好地发展,这种发展与再发展矛盾运动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持效性、优质性、协调性和公平性。

——进步与代价的矛盾:发展的最佳化规律。科学发展观虽然没有将又好又快纳入其内涵之中,但却明确认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发展进程中的进步与代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代价能够为进步提供动力支持,甚至开辟道路;另一方面进步能够“扬弃”代价、补偿代价,进行与代价矛盾运动的实质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进步。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做到,在实践之前要对代价进行科学的预测,实践之中要对代价进步有效的控制,实践之后要对代价进行积极的补偿。“又好又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发展实践高风险、高代价的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敢于发展、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代价的预测机制、控制机制和补偿机制,把敢于负代价与善于负代价辩证地统一起来,以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进步,实现发展的最佳化。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发展的正义性规律。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效率问题,而且还要反映发展的公平问题,是主张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正义性发展。在发展观的视野里,效率是指主体进行对象化活动而形成文明进步的功能性标志,效率所反映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发展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掌控和配置发展资源,运用发展手段,获取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发展既反映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反映着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公平是指不同的主体在统一的发展活动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对所形成的文明进步成果享有一视同仁的平等权益。效率与公平是统一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反映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相互关系的两种现象,人们创造效率的对象化活动是公平关系得以确立和演进的源泉,效率的提高及其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必然从物质上确保了公平需求的实现,还能促进公平关系以及公平理念的变革和提升。人们创造效率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发展资源的配置利用都不是自发的,是靠激发的,公平的利益关系或制度、体制和机制必将更有效地配置发展资源,更好地调动人们创造效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平和效率也是相互制约的,低下的效率会制约公平,同样不合理的公平关系也必然制约这效率的创造。既然,发展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关系,那么,发展的正义性就不仅仅是效率的问题,或公平的问题,而应该是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必须遵循历史进步的原则、差异适度的原则、双向互利的原则和包容共生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具有发展的世界观功能,还有发展的方法论功能,但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多维度的,是发展观的集合体,它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结合为有机整体,形成统一的发展观,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就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机制来看,无论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还是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都存在和必须处理好统筹兼顾的问题。“统筹兼顾”,固然有其总揽全局, 全面规划, 兼顾各方,综合平衡之义,但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所体现的发展辩证法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其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重点与一般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近期与长远的统一、一元与多元的统一。统筹兼顾的表现形态也是多方面的,如以主客体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以时空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以文明业态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以利益关系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以制度体制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以战略决策为坐标系的统筹兼顾,当然这些也是相对的,在实际过程中是经常融合在一起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便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首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旗帜的问题,既根据自己的根本目标和使命,又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与时俱进地高举起自己的旗帜,相继高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不失时机地高举起了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党的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八大再次表明,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最为重要的就是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思想内涵,归结起来就是:“四个一”,即“一个根本前提”、“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总体布局” 和“一个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体系化创新。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这一科学命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集成为一体,形成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由多形态多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并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在全面揭示根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总体性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定位深刻表明,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决不能改旗易帜,又必须时刻牢记,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决不能主观地超越历史阶段,反对任何封闭僵化的“左”的做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对其高度重视,认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将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思想路线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刻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并把求真务实看成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更加突出了解放思想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从党的思想路线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无论是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都是为了更好地统领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又为坚持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基本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实践经验,这一系列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科学发展观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重要体现。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实践的基本经验,即“十个结合”,并把它看成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意义。强调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加以规定。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强调以高举旗帜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又综观国际国内大势,基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要求。

进一步完善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进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解决一个文明进步的战略布局问题,对此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过程,从“两手抓”、“三大纲领”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经济建设上 ,突出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突出强调重点是提高质量和效益,认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提出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提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上,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上,进一步表明了社会建设的两大重点,即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在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建设“两型社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珍惜自然,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提出了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这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是体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此,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确立起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将经济发展与国土开发、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实施区域主体功能区战略。人、教育与科技的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即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确立并全面实施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注重党建理论的创新,而且注重加强党的实际建设,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建的主线,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

猜你喜欢

特色科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