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房异常超声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2012-06-21刘迎春

中外医疗 2012年32期
关键词:纤颤左房导联

刘迎春

安徽泗县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宿州 234300

左房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左房扩大,不完全性左房内阻滞或两者并存,其心电图表现是P波增宽≥110 ms,切迹明显,峰距≥40 ms。但有研究表明[1],左房异常时,其房颤发生率比正常者增加4.3倍,可见左房异常时与房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为了探讨左房异常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情况,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患者研究左房异常时常见的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心电图仅P波异常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心电图仅表现为P波增宽,并且同时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按照住院日期先后排序,根据不同心电图特征,分为A(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 d)、B(阵发性房颤、房扑:指房颤或房扑发作时间<7 d,一般<48 h)、C(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3组,分别选取每组前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共90例入选。其中,A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54~94岁,平均年龄(73.60±3.70)岁;B组男性 14例,女性16例,年龄在 43~90岁,平均年龄(71.56±2.60)岁;C 组男性 13 例,女性 17 例,年龄在 49~83 岁,平均年龄(64.16±3.10)岁。

1.2 方法

1.2.1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所有入选患者均统一使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CP-7101型心电图机描记12导联心电图,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出现前后心律均为窦性心律或者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动态心电图显示为阵发性房颤和房扑。心电图仅表现为P波异常者,选择II、AVF导联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波时限≥110 ms,双峰间距≥40 ms,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由心电图专业同一名医生分析,标准参照黄宛主编的 1998版《临床心电图学》[1]。

1.2.2 超声心电图 采用东芝SSA66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1.7~2.5 MHz,行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作左心室长轴标准切面,测左房(LA)前后径,二尖瓣返流面积(MR)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EF)采用Teichhotz法测定,以上各项指标均测3次取其平均值,LA>30 mm为左房扩大。

1.3 统计方法

所测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所测数据以%表示,3组研究对象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患者的病因构成比

3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94岁,最小者为43岁,其中,女性共计49例,男性41例,性别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平均年龄比 C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8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占95%),冠心病36例(40%),高血压心脏病21例(23.3%),肺源性心脏病 12例 (13.3%),原发性心肌病 9例(10.0%)甲亢性心脏病3例(3.3%)风湿性心脏病3例(3.3%),房间隔缺损2例(2.2%)室间隔缺损1例(1.1%),原因不明者3例,(3.3%)。 见表 1。

表1 3组患者的病因构成[n(%)]

2.2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

A组左房腔径明显扩大,B组次之,C组基本正常,3组间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R较B组、C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 EF值明显降低,B组次之,C组最高,A组与 C组,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左房异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结构改变,在12导联心电图的Ⅱ、AVF及V1导联测量时,若3个导联中的任何一个导联P波间期≥110 ms,即可诊断为左房异常[2]。但左房异常心电图不仅仅表现在异常P波增宽这一个类型,有很多资料表明,心房纤颤也是左房异常的一种常见心电图表现。卢全[3]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生随着心房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超声心电图观测发现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可出现左房扩大和心功能的变化[4-5]。江茜等[6]认为左房异常患者易发生房性早搏,反复出现短阵性房速、阵发性房颤和房扑,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左房异常时房颤的发作时间逐渐延长、发作频率逐渐增加,最终发展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研究[6]对16例患者随访30个月结果8例发生了房颤,对308例住院病人随诊(16±23)个月而出现房颤者160例,左房异常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现左房异常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6.7%。作者研究统计占95%,较江茜[6]等研究要高,考虑有两种情况:一是统计样本不同,二是入选病例中住院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所致。作者研究中,病因以冠心病最为多见,这与中国流行病学特点相一致。患者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后,导致心房肌血液供应不丰富,左房压力增大及淤血扩张,长期病理刺激下,左房心肌纤维化、左房不均匀增厚引起心房肌细胞形态及离子通道电生理发生改变,导致心房肌的自律性、兴奋性增加,传导期与不应期不一致易发生房颤[7]。随着年龄的增加,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具有明显原因导致瓣膜损害以外,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发生率也增高。潘建红等[8]研究258例老年患者检出有退行性瓣膜损害者122例,检出率为47.3%。虽然以主动脉瓣损害最常见,但二尖瓣受累也很多,而且是一种增龄相关的瓣膜退行性变。作者研究统计表明,A组和B组患者年龄较C组要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有很大关系。由于有瓣膜退行性病变、心房肌缺血以及发生心房纤维化以后,心脏发生了重构,心房心肌细胞复极时间不一致,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减退。作者研究也证实左房异常发生心房纤颤时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与左房异常时无心房纤颤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脏瓣膜受损二尖瓣返流面积就会明显增多,导致左心房容积增大,负荷加重,进一步增加了左房压力,引起左房扩大发生电活动异常引起心房纤颤。

表2 3组组间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表2 3组组间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注:A组~B组、B组~C组、A组~C组为2组间比较;△为3组间相互比较。

参数A组组别(例)B组左房内径(mm)(LA)47.63±3.6839.42±2.76二尖瓣返流面积(cm2)(MR)10.09±0.412.95±0.24左心室射血分数(%)(EF)61.66±1.2266.07±1.54 C组 P值30.26±3.12 2.82±0.30 73.27±1.10<0.01△A组与B组 <0.05 A组与C组 <0.05 B组与C组 >0.05 A组与B组 >0.05 A组与C组 <0.01 B组与C组 <0.01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发生左房异常后一旦出现房颤房扑时,心脏功能就会明显减退。对此,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针对病因给予积极治疗。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9.

[2]王五一,许春萱.P波切迹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1(4):203.

[3]卢全.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4):218-220.

[4]斯琴高娃,赵兴胜.心房纤颤患者心脏结构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9):815-816.

[5]李诺.超声心动图对房颤患者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5):333.

[6]江茜,周勇,王雯雯.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277-279.

[7]方胜先.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2,23(9):944.

[8]潘建红,姚民强.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1):32-33.

猜你喜欢

纤颤左房导联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和肽素在快速心房纤颤中的临床研究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功能的超声评价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
1例左房粘液瘤的护理体会
炎症在心房纤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左房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功能
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