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医学对病因的认识特点探析*

2012-01-25王晓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巴达赫依外因

宝 龙,王晓华

(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疾病病因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只有明确病因,才能够采取针对性办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因而任何一个医学体系都把病因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蒙医学亦如此,病因学对蒙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疾病的诊断首先要辨别病因,治疗则以针对病因施治为第一要义。蒙医病因学作为蒙医学理论认识成果之一,不仅与现代医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与中医学等其他传统医学体系也有很大不同。

近几年来,蒙医病因理论已成为蒙医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来蒙医学经典文献中对疾病以及病因的阐述是比较明确的,也未曾出现有分歧的解释。20世纪50年代后出版的蒙医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1]、高等学校蒙医学专业《蒙医基础理论》第一版教材[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3]、《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4]等也都遵循经典,认为人体内正常的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为疾病的基本病因。但是2007年出版的《蒙医基础理论》(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本科)专业教材)[5]中认为,非正常的即因偏盛偏衰后失去平衡状态,已经发生改变的、紊乱的三根为基本病因。因为是蒙医学专业本科教材的内容,而非一般学术论文的观点,涉及到蒙医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敏感问题,所以一经提出就受到蒙医学界的广泛质疑,成为多次蒙医药学术会议的主要议题,多篇商榷文章见诸报刊[6~8],甚至有些高校拒绝使用该教材。鉴于此,本文就蒙医学理论中有关病因的概念、内涵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己之见并期待同道批评指正。

1 蒙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七素(饮食精华、血液、肉、脂肪、骨、髓、精液)三秽(粪便、尿液、汗液)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七素三秽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三根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生命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和三根与七素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即它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所谓的疾病,是指三根七素三秽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原来的平衡和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导致身体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出现了症状或体征。

蒙医学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虽然无数,但可归纳为6种,即身体内正常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和虫是引起疾病的六大原因。6种病因所致六基症各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而且是一切疾患的基础。它们或分布于皮肤,或扩散于肌肉,或窜行于脉,或渗于骨骼,或降于脏,或落于腑,或侵入五官,有时单一,有时并发,有时继发,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由于三根和七素三秽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是人体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三根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三根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称为基本病因,其中希拉为一切热病的原因,巴达干为一切寒症的原因,赫依有两面性,不仅能够独立成为病因,还与希拉、巴达干两者结合而加重病情。

正如前述,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三根只是引发疾病的潜在因素,它们有保持平衡的内在机制,只有当外部条件的影响超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限度,才会引起功能障碍或紊乱并出现各种症状。这里的外部条件一般称为外缘,也可称为外因。通常分为4类:①饮食,某种饮食过多或过少会引起相应的五元成分增多或减少而影响三根;②起居,包括日常起居环境、行为、语言和思维活动等过多或过少引起三根变化;③气候,四季气候太过不及或异常引发三根变化;④其他,包括跌打损伤、突发事件、致病微生物侵入等临时意外原因。

2 蒙医学经典文献对病因的表述

2.1 《医经八支》

《医经八支》(又称《八支心要方本集》)是古代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经典,后被载入《丹珠尔经》,翻译成蒙古文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曾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9]。《医经八支》载:“贪、慎、痴是一切疾患的原因,在外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任何疾病。”“健康与疾病都是一个根源,(它们)保持平衡状态则健康,失去平衡则患病”[10]。这个根源就是身体中存在的“气、胆、痰”三物质,亦即在蒙医学理论中的“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

2.2 《医理精华》

《医理精华》是另一部被载入《丹珠尔经》中的古代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经典。其第一章《医学理论》中说:“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本质是以(几)大元素作为特征的,这几大元素就是他生病的根源。”又说:“人的身体是体液、元素和杂质(三者)的载体,如果他们是平衡的,身体则健康,如果有一个上升或下降,则生病。[11]”这里所说的“几大元素”的梵文原词是“mahabhuta”,“maha”是“大”的意思,“Bhutan“直译是”真实、存在、实种”,亦可称为“物质”,蒙医学中直接翻译成“mahabhutd”,藏医学中的“朗、赤巴、培根”和蒙医学中的“赫依、希拉、巴达干”均源于此。“几大元素”不仅是健康存在所必须依赖的生命物质,同时也是产生疾病的根源,所以在藏文和蒙文中有时直接翻译成“疾病”,即“用结果的名称命名(或当成)了原因”[11]。如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说:“若将比喻作详解,疾病体质排泄物,体态正常身健在,体态失常生病患。[13]”

2.3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论说本》中列有“病因”一章专门论述疾病的原因:“近因又分朗赤培根三,未转未变将成病因源。变相不调实为病本质,为害人体性命受煎熬。”这里对病因的表述是明确的,即“未转未变”、正常状态下的“朗、赤巴、培根”是疾病的原因,因各种外在的影响使三者发生“变相不调”,则成为疾病的本质:“赤巴紊乱体质受燃烧,此乃火性属于热之招。此火处下偏往上部燃,凡属热症无不由此生。朗分寒热分布全身遍,威借太阳助火发烧燃。乘月助凉其性为清爽,全身上下内外遍行之,寒热乱而使之起发端,是故朗为诸病因素”[14]。《四部医典》中的观点对蒙医学病因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4 《四部甘露》

《四部甘露》被称为蒙医学的三大经典之一。其第一部《甘露之泉》的第一章“被治疗者”中详细论述了人体形成、致病原理和致病原因,认为“七素”和“三秽”受到“三过”(亦称为“三害”,即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侵害引发疾病。身体致病的原因是三根失调或紊乱所致。若希拉过盛或紊乱,七素三秽将受到燃烧之害;若巴达干过盛或紊乱,七素三秽将受到冷凝之害;赫依则助希拉、巴达干紊乱[15]。

《四部甘露》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六基症”理论,认为“治疗的疾病可归纳为三过,即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双双合并可生成3种,聚合1种,共计7种。但主要的疾病有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血病、黄水病以及虫病为主的6种基本疾病,简称六基症”[16],并且详细论述了六基症的病因、外缘、症状和诊断治疗等,为现代蒙医学病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与蒙医学相关的经典著作中对疾病的原因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人体中的正常“三根”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藏医学和蒙医学深受古代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的影响,而这又与佛教的传播有关。佛教理论形成之初就吸收了阿输吠陀医学的有关内容,并以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主要思想观点加以改造利用,成为佛教“五明学”之一的“医方明”。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医学和蒙医学病因理论的形成正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医方明”理论影响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3 蒙医学病因理论的特点

3.1 预设的病因

蒙医学把正常状态的三根视为基本病因,其实质是一种预设的病因,这种病因只有在身体出现疾病时才有意义。《四部医典》把病因分为远因和近因,远因为“贪、瞋、痴”,即“三毒”,这是从佛教理论的角度阐述疾病原因的。正因为有了“三毒”,人体中才会有赫依、希拉、巴达干“三害”,而“三害”的存在就已经预示了罹患疾病之痛苦的结局。“诸病总因归纳只一条,是因不解无我为蒙昧。比如鸟虽展翅空中飞,总是不离地上其身影”[17]。就是说,人生活在业报轮回的世界中,总是有疾病的困扰,这种疾病的痛苦源于蒙昧无知而产生的各种欲望和相应的行为,而摆脱痛苦跳出轮回的主要途径是获得梵的智慧,领悟到梵我同一[18]。

预设的病因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成因无法进行科学解释,只能求助于宗教,用唯心主义的思想观念进行解释并建构理论,不免有错误的认识。现代蒙医学中以“取其精华,除去糟粕”的原则,不主张把远因列入病因中是正确的。

3.2 内在病因

蒙医在病因方面内在化倾向非常突出,当从外部诸因素里不能确定病因时,便转向人体之内,“其因一一难说清,是故概括百病说病因”,外因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总是由内因决定,可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也是佛教哲学思辨性突出的一种体现。事实上,有些疾病的原因无法从外部寻找,如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具有易感倾向的疾病,只能是身体内部或父母方面的原因。病因内在的观点不仅是蒙医学病因理论的特色,而且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其一定的优势。不论外因如何作用,在病理上所致结果是6个病因的某一个或几个从量变到质变,从而三根与七素三秽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继而导致功能失常。诊断则通过分析临床表现和其他因素,首先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再针对病因和疾病侵犯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三根七素三秽的平衡为最高法则,这种差别在其药学和方剂学的分类上亦有鲜明的体现。

3.3 内因和外因

蒙医学注重从身体内部确定病因,但并不否定外因的作用。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并从中汲取营养维持新陈代谢的。外在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因而除了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没有外因也不可能发生疾病。不论古印度医学还是蒙藏医学,在疾病分类法中都把疾病从病因角度分为宿业、今生和二者结合共3种,而今生的疾病须有内因和外因,又可分为由本身固有的赫依、希拉、巴达干失调所致的疾病3种,从一些外缘中突然发生的疾病如中毒、创伤,魔鬼作祟所引起的疾病3种,说明了外因的重要性。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在外界和体内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中医学将病因归为外因(六淫即风、寒、暑、燥、湿、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伤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可见,中医的病因基本上涵盖在蒙医之外因里。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一致强调外在因素对疾病产生的重要影响,甚至有些蒙医古代文献都直接把外因称为病因,而把内因称为病之根源,说明外因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4 结语

人们对病因的探索与疾病的认识是同步的,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由“单因论”到“多因论”的演变过程说明了病因的复杂性。正确理解传统蒙医学对病因的认识需要深入研究经典文献,汲取其理论精华,同时还要学习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和病因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蒙医学病因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巴·吉格木德编著.蒙医基础理论(蒙古文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281-288,106-107.

[2]巴·吉格木德.蒙医学基础理论(蒙古文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166.

[3]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2.

[4]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医学卷》编辑委员会.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4.

[5]宝音图.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本科)专业教材·蒙医基础理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69-170.

[6]巴日格其,乌日娜.论病之基本原因[J].中国蒙医药(蒙古文版),2009(1),6-9.

[7]乌仁图雅.论如何提高蒙医学高等教材质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7),70-71.

[8]巴·吉格木德.《蒙医基础理论》(2007版教材)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商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2011,20(2):40-48.

[9]巴·吉格木德,娜仁,宝龙.《医经八支》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1):39-42.

[10]陶·苏和.蒙医经典著作选编(蒙古文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2-33.

[11]陈明.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317.

[12]宇妥·元丹贡布,等著,李永年,译.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1.

[13]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4.238.

[14]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

猜你喜欢

巴达赫依外因
赫依证的证期标准化研究
蒙医赫依病变时间与抑郁症发病时间关系探讨
金玉教授治疗妇赫依症学术思想整理
基于赫依理论的蒙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