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仪洛生平及其《成方切用》学术特色浅析

2012-01-25王旭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医方吴氏本草

邓 勇,王旭光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1 吴仪洛生平事实

吴仪洛为清代医家及藏书家,生平事实主要见之于清嘉庆六年《嘉兴府志》、清道光二十七年《海昌备志》、《清代七百名人传》、《浙北医学史略》、《中国藏书家辞典》以及吴氏为其医书所撰序、跋和凡例。《浙北医学史略·第二编历代名医录·清代》:“吴仪洛,字遵程,世居澉浦(今海盐县澉浦镇)。”言其“生于清雍正,而活跃在乾隆间”[1]。故可知,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澉浦(今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人。周富明则在《吴仪洛与〈本草从新〉》一文中提及吴仪洛的生卒年为“约公元1704~约公元1766年”[2]。又,吴氏在《本草从新》序中言“余自髫年习制举业时……迄今四十年矣”,故周富明言吴仪洛约生于1704年,约卒于1766年,应与吴氏实际生卒年大致相当。吴氏藏书甚富且多实用。《中国藏书家辞典》立吴仪洛条目并云:“吴仪洛,清医学家、藏书家……名医世家出身,精研医学并以行医为业,有盛名。家藏医学书籍较多,亦收藏名家古本,如诗文集、经学、史书之类。行医之睱,取书博览精证。[3]”《清代七百名人传》收录12位清代名医传记中,亦有吴仪洛专传。

清嘉庆六年《嘉兴府志》曰:“吴仪洛……诸生。力学砥行,私淑张履祥。尝游历楚、越、燕、赵,徵文考献,不遗馀力。留四明,读范氏(天一阁)藏书,所寓目辄能暗写。中年欲以良医济世,博览岐黄家言,遂精其术。所著《成方切用》、《伤寒分经》,阐明仲景,发西昌喻氏所未发,采入《四库全书》。又有《春秋传义》、《周易注》、《本草从新》等书。[4]”据此可知,吴氏亦曾热衷仕途,中年后仕途无望,乃以行医济世。年轻时“徵文考献,不遗馀力”,加上“余先世藏书最夥,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语出吴仪洛《本草从新》序)”[5],撰有医书 10 部,总名《吴氏医学述》。据《本草从新》凡例,《吴氏医学述》第1种为《一源必彻》,第2种为《四诊须详》,第4种为《成方切用》;据《成方切用》凡例,第3种为《本草从新》,第5种为《伤寒分经》,第6种为《杂证条律》。据《伤寒分经》凡例,第5种为《伤寒分经》,第6种为《杂证条律》,第7种为《女科宜今》,另3种为何书不详。此外,据清嘉庆六年《嘉兴府志》记载,吴氏另撰有《春秋传义》、《周易注》两种非医书。现存吴仪洛医著有《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3种,均刊刻于清乾隆年间并流传至今。吴仪洛在上述三部医书序言末均署撰于“硖川利济堂”,因此可以考虑其主要行医地点乃硖川(即浙江海宁硖石)利济堂。上述3书行世不久,《四库全书》馆开,《成方切用》与《伤寒分经》被收入,俱入《四库全书》存目。

2 《成方切用》成书背景及版本

本书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为《吴氏医学述》第4种。吴氏认为当时流传较广的《医方考》与《医方集解》两书,虽各有优胜,但亦各有不足,《医方考》“因病分门,词旨明爽,海内盛行,但搜采不无阙略”;《医方集解》则“先详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硕论名言,采搜甚富,然不能无承讹袭愆之说,且于新方总未采录,均未可以语全书也”。由此以两书为蓝本,据“方有宜古不宜今者”,与“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取吴氏、汪氏所辑而增改之。得古今良方凡一千三百余首,禀诸经以观其合,订之证以发其微,编为十四卷,题其端曰《成方切用》”,其用意“所录皆取切于时用之方,而尤期用方者之切于病情也”(语出吴仪洛《成方切用》序)。与前两者相较,《成方切用》条理明晰,释证详细,学术价值较高,对于方剂理论发展与临床辨证施治更具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子部十五·医家类存目》评价此书:“大旨谓古方不宜今用,故所录皆切于时用之方。[6]”经考察各家书目及实物,知《成方切用》木刻本共有两种:即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硖川利济堂刻本(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和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瓶花书屋刊本。前者为初刻本,版本价值最高。后者二十六卷,在前者基础上校正并增补若干内容,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3 《成方切用》学术主张与影响

3.1 广集成方,切于时用

笔者据《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结合清乾隆二十六年硖川利济堂刻本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瓶花书屋刊本,对《成方切用》所载方剂进行统计,概述如下:首刊方制总义。“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既为古圣之神方,自不得不录之以冠于卷首”,故卷首载《内经》方23首;“摄生尚元,非崇异也,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故卷末附《勿药元诠》74条。卷一至卷十二,每卷再分上下,列治气门40方,理血门55方,补养门87方,涩固门28方,表散门65方,涌吐门24方,攻下门42方,消导门52方,和解门51方,表里门20方,祛风门83方,祛寒门93方,消暑门44方,燥湿门56方,润燥门35方,泻火门101方,除痰门52方,杀虫门11方,经带门28方,胎产门58方,婴孩门54方,痈疡门33方,眼目门25方,救急门53方。

通览全书,广撷《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三因方》、《小儿药证直诀》等书,博采张仲景等医家之成方论述,以《内经》制方理论为指导,运用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等中医哲学理论阐述治则治法及方剂配伍变通,重视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有毒无毒、炮制方法等与处方用药关系,故吴氏所选之方切合实用,所论所言尽彻良法精义。此外,吴氏虽强调遵循传统成方,但亦不忘要求医者临床运用需“审机察变,损益无已”,真正做到“切于时用”。

3.2 详释方义,注重配伍

明清时期,方剂学的发展进入大成阶段,不仅方书众多,研究亦逐渐深入。吴昆《医方考》每类均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附方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汪昂《医方集解》由博返约,以法统方,提纲挚领。吴仪洛以《医方考》与《医方集解》为蓝本,撰《成方切用》,对所采集方剂予以诠释,并于方剂后详列各种兼杂症及加减运用,以“理、法、方、药”四字通贯全书,可谓彼时探索方剂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如《成方切用·卷八下》“普济消毒饮”条:“治大头天行,…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点出本病的病机与治法。继而阐释组方与方义:“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生甘草,元参,柴胡,桔梗(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黏子,薄荷(一钱),殭蚕,升麻(七分)。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元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黏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殭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之阳气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观“普济消毒饮”之制方,非但论其方之因用,更详论其君臣法制之机,可谓理法方药兼具。

3.3 执持规范,圆机活法

吴氏著述条理清楚,《成方切用》所载方剂词旨明爽,注释精详,既知规范又审时宜,以期通变适用而无拘执。如《成方切用·卷九上》“礞石滚痰丸”条:“治实痰老痰,怪证百病。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肠胃曲折之处,谓之老痰。变生诸证,不可测识,非寻常药饵所能疗也,此丸主之。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大黄(酒蒸)、黄芩(八两)。”吴氏先引王隐君“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之言详述痰涎壅盛之喘嗽呕吐,大便秘结;痰阻经脉之中风瘫痪,劳瘵荏苒,妇人月水不通;化热成毒,痰毒走窜之风毒脚气,疮肿瘰疬、肺痈肠毒,蚀肉作脓;神志失常之癫痫惊狂、心下怔忡等,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再释因青礞石性燥悍,能除湿之本,使秽浊不得腻滞而少留。大黄涤荡开积,黄芩清上越之火。沉香纳气归肾,既能疏通肠胃而使水垢不留,又可防礞石粘着于肠,二黄伤胃。故以礞石滚痰丸治实痰老痰,是为常,当执持规范。而用以疗怪证百病,如大便秘结,药投病机,故不止泻而泻自愈,又合通因通用之法门,此则为变是圆机活法。

3.4 集成创新,尽抒己见

《成方切用》博采《医方考》、《医方集解》两书之长,收方精良,结构完整,要言不繁,字笺句释,并于所列各门参附其独到学术见解,阐发新意,充分体现出尊古不泥、明体辨用的学术风格,以及博极医源、旁涉百家的医学见解。如《成方切用·婴孩门》,该门集“初生拭口法、甘草下胎毒法、猪乳法、襁褓法、乳哺法、乳儿法、哺儿法、杂将护法”等小儿初生养护八法,则为首创,以示防重于治之意。其中内容虽多系历代儿科方书记载,但吴氏在注解中尽抒己见,对于探讨古代医家关于新生儿生理病理及胎养疾病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如《成方切用·卷十一上》“甘草下胎毒法”:“用粉甘草中指一节拍碎,以水二蚬壳煎一蚬壳,以绵缠蘸,令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若服一蚬壳,不吐,即不须更服。不问婴儿虚实寒热,皆须服之。”吴氏鉴于《心鉴》言及今人禀受摄养均弱于古人,指出汞粉、朱砂、白蜜、黄连、牛黄为“伤脾败阳之物,若与儿服,后必生异证”,故而“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化乳食”。

综上所述,清代著名医家吴仪洛徵文考献,治学著书,阐发经旨,尊古不泥;又以良医济世,博览岐黄家言,权衡适中。其取吴、汪所辑而增改之《成方切用》,禀诸经以观其合,订之证以发其微,所录皆取切于时用之方,尤切之于病情;详释方义,由博返约,提纲挚领;既知规范,又审时通变,适用无拘;要言不繁,字笺句释,阐发新意,充分体现了其博学精专、旁涉诸家的学术风格与特色。

[1]陆文彬.浙北医学史略[M].嘉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嘉兴地区分会,1981:63.

[2]周富明.吴仪洛与《本草从新》[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4:37.

[3]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92-193.

[4]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上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01.

[5]吴仪洛.曲京峰,窦钦鸿.本草从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6]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542.

猜你喜欢

医方吴氏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