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学术价值初探

2012-01-2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杨氏

程 新

(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合肥 230038)

杨士瀛为南宋著名医家,俞慎初教授在《福建四大名医》一书中将其与苏颂、宋慈、陈修园并称,《仁斋直指方论》为其代表作。

1 杨士瀛与《仁斋直指方论》

1.1 杨士瀛其人

杨士瀛的生平有文献可徵者无多,现将其名、字号、里籍、生卒年代、现存医籍等作一简要介绍。

1.1.1 杨氏之名 《中华再造善本》中的《新刊仁斋直指方论》自序作“士瀛”,与此书同装一函的《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一中提及的杨氏之名同此,但同装的《新刊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和《新刊仁斋直指医脉真经》两书中的杨氏自序均作“士瀛”。文献所载及今人称杨氏之名多作“士瀛”。

1.1.2 杨氏字号 现存福建第一部省志弘治《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三《人物·福州府·艺术》载:“杨士瀛,字登父,怀安人。精通医学,尝著《活人总括》、《医学真经》、《直损方论》行于世,学者宗之。[1]”《闽大记》卷之五十三《外传二·伎艺》、另一部明代方志《闽书》卷一百三十五《方伎志·怀安故县》记载略同,但《直损方论》后者称《直指方论》。《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云:“杨士瀛,字登父,福州三山人,号仁斋。宋理宗景定中人,著《直指方》、《活人总括》、《婴儿秘要》等书刊行。[2]”据上述三部明代福建方志和《医学源流》记载,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

1.1.3 杨氏里籍 杨氏里籍有三山、怀安、福州等说法。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自序末署“三山”,在《仁斋小儿方论》自序末署“三山郡”,《医学源流》曰“福州三山”。弘治《八闽通志》、《闽大记》、《闽书》称杨氏里籍为怀安或怀安故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仁斋直指》提要称杨士瀛为“福州人”,今人多从此说。

按:福州境内有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三座山,俗称为三山,因此人们习惯上以三山或三山郡代指福州。怀安县为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由闽县九乡析置,属福州管辖。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撤销怀安建置,原怀安所辖之地并入侯官县,怀安县前后存在约600年。侯官属福州所辖,因此怀安、三山是福州的旧称、别称,三者是一致的。

1.1.4 生卒年代 目前未见文献明确记载。从现存的四部杨士瀛医著看,《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内有杨士瀛作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的序言,《医脉真经》内有杨士瀛作于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的序言,《仁斋直指方论》内有杨士瀛作于景定五年甲子(1264年)的序言,因此可以判定,1260~1264年间杨氏一定在世。又考虑到如此精心结构的医著递相问世,著作者应当经过多年积淀,方能臻于此境,因而在1260~1264年,杨氏应处于中年或晚年。可推测杨士瀛主要生活于南宋中晚期,或曰十三世纪。

1.1.5 杨氏医著 杨氏一生勤于笔耕,其撰述的医书现存4部:(1)《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又名《仁斋伤寒类书》,约成书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该书乃总括张仲景《伤寒论》及朱肱《类证活人书》,并参附自己的学术见解而成;(2)《仁斋直指小儿方论》:5卷,又名《仁斋小儿方论》,成书于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全书分十二门,阐述详备,颇多创见;(3)《医脉真经》:1卷(经明朱崇正附遗后增为2卷),又名《医学真经》、《仁斋直指方论医脉真经》,成书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本书以伪本王叔和《脉诀》为经,参合宋以前诸家之言,去其谬误,撷其精华;(4)《仁斋直指方论》。以上四书合称为《(新刊)仁斋直指医书4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丛书[3],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医学文献资料。

从杨氏现存的四部医著看,书名或又名中皆有其号。“仁”字在古代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而古人名字中的“斋”多含有清心寡欲、身心廉洁之意。从杨士瀛取号“仁斋”可以看出其治病救人之高洁志向。

1.2 《仁斋直指方论》

全书26卷,卷前有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的自序,据此推测此书大致成于1264年。书名“直指”出于杨氏自序“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谓指”。本书又名《仁斋直指》、《仁斋直指方》、《(杨氏)直指方》、《杨(氏)仁斋直指方论》等。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2004)》[4]将本书中文名称定为“仁斋直指方”。

本书以论治内科杂病为主,兼论外科及妇科病证。卷一为“总论”,论述五脏所主、阴阳五行、荣卫气血、脉病逆顺等基础理论;卷二为“证治提纲”,多为作者临证经验总结;卷三~卷十九论内科病证治;卷二十~卷二十一论五官病证治;卷二十二~卷二十四论外科病证治;卷二十五论诸虫所伤;卷二十六论妇科证治及血证证治。该书将诸科病证分为72门,每门之下均先列“方论”,述生理病理、证候表现、疾病分类、治疗法则,次列“证治”,条陈效方、各明其主治病证、方药组成、药物修制方法、服用注意事项等。该书内容广博,选材精当,是现存较早的方论紧密结合的一部方剂学专著,充分体现了杨士瀛的学术思想,是其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的结晶。

2 《仁斋直指方论》学术价值

杨士瀛不但医术高超,临床剖析病源十分精细,而且在医学理论上多有阐发创新,尤善于总结自己遣方用药心得和运用家传经验。本书采摭既富,选择亦精,内容颇切实际,对后世多有启发。

2.1 精研覃思,阐发医理

2.1.1 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血同源,本书“血论”开篇即指出:“人具此阴阳,即有此血气。气,阳也;血,阴也。”杨氏以阴阳分别气血,表明气血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生理特点。“血荣气卫论”篇中明确提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同时,卷五之“诸气方论”篇进一步指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从而明确了气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对血起主导和统帅作用。

基于对气血关系的认识,杨士瀛倡导“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血荣气卫论”篇中云:“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是亦先阳后阴之意也。”在此原则下,杨氏亦主张因病制宜,“又不可不通其变也”。

2.1.2 痰涎水饮,论治分明 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区分,故丹波元坚曰:“盖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诸家唯杨仁斋书析二门,其他淄渑无别。[5]”杨氏将痰涎、水饮与呕吐三者共列为卷七,对后世区分痰与饮多有启迪。

对于水饮所致诸疾,杨氏曰:“能以表里虚实订之斯得矣。表有水者……青龙汤汗之而愈;里有水者……十枣汤下之而安。”并云:“虚者以安肾圆为主,实者以青木香圆为主。”可见杨氏对水饮之区别表里虚实,方证明确。“痰涎方论”篇中指出:“疗痰之法,理气为上,和胃次之。”书中给出橘皮汤等14首治痰方剂,除常用化痰植物药如南星、半夏、桔梗之外,还使用辰砂、白矾等矿物药,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6]。

2.1.3 重视脾胃,不落东垣 脾胃学说源于《内经》,成于金元。生活于南宋中晚期的杨士瀛,几乎与当时北方金朝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成书同时,对有关脾胃理论进行了论述,并在其医学实践中加以发挥应用。本书开篇“五脏所主论”曰:“在天之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惟脾则主湿。”“血荣气卫论”篇云:“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泄泻方论”篇中又云:“虽然脾胃合气,以消水谷,水谷既分,安有所谓泄?”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又强调了脾胃合气的重要性。

杨氏认识到脾胃运化失常,五脏六腑失其所养,乃至疾病丛生,故“水饮方论”篇曰:“人惟脾土有亏,故平日所饮水浆不能传化……往往因此而致病矣。”“中湿方论”篇中更明确:“况夫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根源发韧于此矣。”基于此,杨氏针对脾胃失调,详辨其证,对证立方,据方施治。如“血荣气卫论”篇中的和调胃气法,“诸气方论”篇中的益脾顺气法,“论崩中带下”篇中的固卫厚脾法。

2.2 辨证问病,审证求因

2.2.1 强调问诊求因 杨氏尤重问诊,针对当时一些患者“多秘所患以求诊,以此验医者之能否”,以及医者“亦不屑下问,孟浪一诊,以自挟其所长”之时弊,特于卷一总论中设一专篇“问病论”加以强调。篇中以苏轼为例,“至于有疾,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诊视,使医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同时告诫医者:“问证以参脉,所谓医者意也是尔。乌可举一而废一哉?”并在卷二首篇“得病有因”曰:“治病活法虽贵于辨受病之证,尤贵于问得病之因”,并连举两例说明问病的重要性。

2.2.2 重视脉病逆顺 杨氏重视脉诊,“脉病逆顺论”篇云:“脉病逆顺之不可不早辨也。盖人有强弱盛衰之不等,而脉实应焉;脉有阴阳虚实之不同,而病实应焉。脉病形证相应而不相反,每万举而万全,少有乖张,良工不能施其巧矣。”杨氏条陈缕析近百种症状或疾病、五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所出现的逆顺变化,详细论述脉与证复杂的临床关系,尤其重视在疾病中脉象的变化,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2.3 突出究源条析 “心疼方论”篇中杨氏指出:“紫之夺朱,相去一间耳,而毫厘疑似,实霄壤焉。”“水饮方论”篇又云:“据病验证,可不究其病之原乎?”杨氏重视深究病源,对病证则常采用分类条析的方式,既系统又明确,为因证施治奠定基础。如“泄泻方论”篇论述泄泻诸证云:“挟风者……伤暑者……伤湿者……冷则肠鸣肚冷而手足清;热则烦燥肚热而手足温;冷热不调者。”并在随后再次强调:“治法当究其感受之源,然后为之固实。”杨氏之究源条析,分类详辨,目的是“决之对病之剂”。

值得一提的是,杨氏在本书卷二十二之“发癌方论”篇中明确记载了癌症的特征,较之《卫济宝书》(该书将“癌、癝、疽、痼、痈”共称“痈疽五发”[7])所载有本质区别,且杨氏对癌的病理形态特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癌的病因亦首次提出了毒的概念,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广撷名方,参以己效

2.3.1 师法仲景,灵活化裁 杨氏十分推崇张仲景学说,深得其精髓,对临床各科病证多以张仲景方药为施治准则。据统计,书中所列46种内科病证中,37种运用了经方。杨氏在临证时常灵活运用,不完全囿于张仲景原方。如《伤寒论》中的人参理中汤,杨氏根据其主治寒呕腹痛、中寒霍乱的特点,以其治疗因脾胃虚寒所致的多种病证[8],如“肺胃俱寒咳嗽”、“寒湿眩运”等,既宗张仲景原意,又能随机通变。

同时,杨氏在利用经方时也常进行灵活化裁。如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水气内停的玄武汤,杨氏加温肺化饮敛气之细辛、生干姜、五味子等,以治年高气弱久嗽之证,体现其尊经而又灵活的特点。

2.3.2 广撷名方,对证施用 杨氏善于学习前贤经验,然并不限于张仲景一家。书中除收载经方外,还引用《千金方》、《圣惠方》等多种方书,其所论述的40多个病证,几乎都选择了前贤医方并用诸临床。如“诸风证治”篇中选用庐江刘宝的归荆汤治疗“风痓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强直、产后中痓”,因效验良好,杨氏称为“治痓良方”。

杨氏选用时方亦非照本宣科,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杨氏在卷十六之“五疸证治”篇中,以之加黄芪、白芍药、白扁豆,为加剂四君子汤,治疗色胆。再如“姜茶治痢法”篇中,杨氏引用苏东坡为名相文彦博治腹泻之法,为后世李时珍赞赏并载入《本草纲目》[9]中。可见,杨氏遣方用药,只要对证、有效,不分经方、时方皆广为采撷,且不拘泥原方,临床为己所用。

2.3.3 注重总结,参以己效 除经方、时方外,杨氏在书中以大量篇幅载录自家临证经验。卷二证治提纲共53篇,绝大部分为其临证用药经验。如“柴胡退热不及黄芩”、“肾热用五苓散”、“酒家有病勿用温药”等,仅从篇名即可看出是杨氏之经验总结。

再以“治痢”为例,卷二有“治痢要诀”、“简径治痢”、“姜茶治痢法”、“禁口痢”等篇。“治痢要诀”篇中杨氏曰:“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虽然皆以通利,但要加以区分。对于物积“用巴豆、大黄辈”,而气滞“用枳壳、桔梗、青皮、蓬术辈”,并告知“二者兼济,必能收功。其间佐以黄连阿胶丸,效验尤著”。“简径治痢”篇中,杨氏又云“蜜最治痢”。对于禁口痢,杨氏认为:“下痢禁口不食……惟真料参芩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乘热调下”或“用人参、茯苓、石莲子肉入些菖蒲与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足见杨士瀛注重经验总结,考究临床用药。

[1]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486.

[2]明·熊宗立撰.名方类证医书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7.

[3]胡滨.中医丛书及其检索方法简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4(3):27-29.

[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医药学名词 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5]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主校.杂病广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04.

[6]潘桂娟,柳亚平.宋金元时期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189-192.

[7]宋·东轩居士撰.赵正山点校.卫济宝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

[8]刘德荣,黄玉良.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学术成就[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 ,9(4):39-41.

[9]李时珍著.张守康,校注.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796.

猜你喜欢

杨氏
杨氏“益胃汤”治疗脾胃病证的临床研究
杨氏家风,源远流长
Fort Besieged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意义分析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杨氏太极拳国外传播途径研究
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
关于柳宗元《亡妻宏农杨氏志》的部分解读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