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归来——论述经络别通

2012-01-25殷克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厥阴少阴太阴

殷克敬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经络别通是根据三阴三阳经“开、阖、枢”的关系提出的经脉别类相通,达到脏腑经络机能互补,信息转换。通过诊察经络选穴,用来调控经络气血,使紊乱的脏腑功能有序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它有别于表里经脉及同名经脉相通的联系。在针灸治疗疑难病,特别是急症方面以其取穴少而精、疗效卓著而独辟蹊径。

1 经络别通的含义

经络别通以六经“开、阖、枢”为基础。“开、阖、枢”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论述了六经的生理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灵枢·根结》又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开、阖、枢”的病理表现。其后张仲景、陈修园等历代医家又进一步的作了发挥,使“开、阖、枢”的理论综合完善,对临床诊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开、阖、枢”是对人体经脉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是说明经脉离合、互根、转化以及脏腑经络气血升降出入转输的一个规律。“开”是开达、向外,“阖”是指内敛、向里的功能,“枢”指转换、变化的枢纽,其相互的作用更进一步阐明了六经所属脏腑的密切关系。正如明·张景岳《类经》云:“所谓开阖枢者不过欲明内外而分明其辨治之法也。”把“开、阖、枢”的理论运用于说明人体内外阴阳的配合关系,强调了开阖、动静、出入之间的经气关系,有开必有阖,有出必有入,阴阳气化出入正常、升降调节有序,脏腑阴阳机能才能平衡。

太阳主三阳之表,乃为盛阳之气,气化上行外达,卫气才能宣发敷布以抗衡外邪。阳明为三阳之里,藏蓄阳气,内行下达,生化万物为气化之源。少阳乃阳气初生,阳气出入表里,其气运行于中,使内外协调,表里气血枢转。三阳经脉通过气化作用,太阳上行外达,引动阳明之气内行上升;阳明经气内蓄,才能保证太阳经气外达,又由于少阳之气枢转,才能促使内外阴阳气血平衡协调。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合曰一阳”,这就是三阳经脉分而为三、合三为一的道理。

三阴经中太阴为三阴之表,手太阴经宣发输布精微,足太阴经为胃敷行津液,运化输转精微;人体气血的运行、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经脉所司。手厥阴包络代心行令,代心受邪,为神明之守护,又名心主。足厥阴经之魂内藏,血液的内涵,皆为厥阴含蓄在里。少阴为一阴初生之始,手少阴主血脉输布外达,足少阴主水而行津液且通诸经,少阴水火,交枢互济,才能共求协调。三阴经脉气化,有太阴经输转布达,厥阴经涵蓄内藏,少阴经畅达转输,共同作用才使三阴经气通达,人体气化升降出入平衡。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合曰一阴。”

综上所述,太阳、太阴为开,足太阳经与手太阴经相别通,手太阳经与足太阴经相别通。少阳、少阴为枢,足少阳经与手少阴经相别通,手少阳经与足少阴经相别通。阳明、厥阴为阖,足阳明经与手厥阴经相别通,手阳明经与足厥阴经相别通,这样就确立了手足六经的别通关系,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 经络别通的传变观

2.1 太阳、太阴期组成人体开机

太阳、太阴经脉在“开、阖、枢”中的“开”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运行敷布、转输、效应等功能的总和。一旦“开”的功能失职,必然影响到人体机能气化的升降失常。太阳开机失职、卫外不固则表证乃见,易罹暴病。如果太阳经气化功能紊乱,司天之令难以下达,气血不能布荣,腠理干枯,肌肉瘦弱,遗溺即见。正如《灵枢·根结》云:“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太阴为三阴之表,主运化,如开机失职,运化无常,化源不足,仓禀无输;开机失司,临床则见上不开隔阻、下不开洞泄等。正如《灵枢·根结》曰:“故开折则仓禀无所输,隔洞……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太阳、太阴二者共同组成人体的开机,一旦失常互为因果、相互传变。在阳开、阴开中,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偏于运化,所以临床上如果太阴水湿致病,往往以辅开太阳发汗治之等等。

2.2 阳明、厥阳期组成人体阖机

阳明、厥阴为“阖”是指人体气血精微的吸收、贮藏和利用的整个气化过程。“阖”的机能失职,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化生功能。阳明乃三阳之里,如阖机过度,则卫气不行,郁滞于内,易生变故。正如《灵枢·根结》云:“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再则阳明为万物生化之源,阖之不当,气血运行不利,宗筋失养则生痿病。厥阴为阴之里,主涵藏诸阴,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曰:“足厥阴肝经主藏下焦之阴气,使血脉潜而精不泄;手厥阴心包络,主藏上焦之阴气,使阴血收敛而火不作,故曰厥阴为阖也。”大凡属阴血不藏或神魂不守舍的疾病,皆可责之厥阴失阖,另则厥阴心主脉络膻中,膻中乃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所以厥阴受损也易波及情志而生病,如果厥阴阖机太过则脏满而神狂,不及则会导致“气绝而喜悲”。阳明、厥阴二者组合成人体阖机,一旦一方失常致病,方可互为因果、相互传变,因有病理因果关系,临床应用则互为相治。如阳明主精微之气化生,厥阴司阴血之涵藏,厥阴阖必赖阳明精气充沛,方可守舍,气血方能内蓄,心包之火不至上扰。

2.3 少阴、少阳共同组成人体枢机

少阳、少阴皆为“枢”,枢机是人体的调控功能,负担着阴阳气血的协调输转。少阳居人体半表半里之间,枢转表里之气,所以凡属表里失和之证,皆责之少阳,另则少阳之气又行于筋骨。正如《灵枢·根结》云:“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临床上如果少阴枢机太过,阴气上冲干扰阳位,少阴枢机不及则少阴内陷,阴不出阳。所以少阳、少阴二者共同组成人体枢机,而一旦一方失常易导致疾病互相传变,因而治疗必须二者互治或共治。

3 经络别通的临床应用

3.1 太阳、太阳体现输布转化关系

在阳开、阴开中,太阳开重在布气,敷布、转输人体气机,太阴开则重于运化,二者功能均体现在气与津液的输布和转化关系上。足太阳经脉《灵枢·本输》称其为“津液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手太阴主气之宣发,通调水道。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云:“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曰:“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则利下。”临床上我们常以肺气虚不能制约膀胱而致遗溺,治疗时以调补肺气而治之;膀胱蓄泄紊乱,水停迫肺而喘,常以清利膀胱而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又以调肺气治之,正是我们俗称的“提壶揭盖”法。针刺手太阴经穴可控制老年遗溺及小儿遗尿,针刺足太阳经的背俞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针刺太渊穴治疗膀胱经背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足太阴主运化,足太阳主受纳而转化,二者互为影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为脾的运化升清创造了物质基础,病变时二者又互为传变。《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临床上,小肠寒则温中散寒,肠鸣泄泻则健脾止泻,手太阳经原穴腕骨可以健脾利湿等。

3.2 阳明、厥阴共同完成人体气血吸收贮藏利用过程

在阳阖、阴阖中,阳明主气之内蕴,为精气化源之地;厥阴主阴气的涵藏,为阴血涵蓄之所,二者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精微物质的吸收、贮藏和利用过程。大肠的传导全赖肝气的疏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多次提到肝对二便有协调作用,亦即足厥阴经与手阳明经相通之意。正符合中医临床中土因木郁、木郁困土,必以疏肝才能解土困之急。针灸临床我们常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以抑肝阳上亢降血压,针刺足厥阴经原穴太冲治疗腹满痛泻,都是足厥阴经与手阳明经别通的应用范例。阳明乃中土,以化生气血,气血充足,心包火不上扰,临床上往往胸痹病人胃腑症状多于伴随,阳明实热常常上冲心包络,临证“心胃同病”即是此意。针刺手厥阴心包络内关穴治疗胃痛、呕吐,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常治疗胸脘痞闷等都是手厥阴经与足阳明经别通的应用。

3.3 阳枢、阴枢共同完成气血阴阳脏腑枢转

在阳枢、阴枢中,“枢”是指调节、协调作用,凡是人体的调控系统以及气血阴阳脏腑的枢转、表里内外的调节等均属此范围。中医学认为,少阳偏于枢转气机,少阴则偏于枢转血分。手少阴经主血脉属火,足少阴经主水,水火相济,则需少阳之气运转才能气行血行、气血通畅、水火互济。《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主神明以藏神,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主宰管理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明·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说:“五志唯心所使也。”而胆在意识、思维活动中,有判断事物、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最后抉择、中正不偏,恰到好处。胆又中藏精汁,不直接转化,功能异于六腑,而称“奇恒之腑”。我们常说“心胆相通”、“心胆同治”,在临床治疗中起到很好的疗效,如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治疗胆虚心怯。三焦是先贤以天地人三才思维模式说明机体的功能活动。肾为水脏,功能藏精、纳气、水液代谢,人体气化蒸腾过程是通过三焦的通调才能完成。正如《灵枢·本输》说:“肾合三焦,膀胱。”所以临床治疗肾病必须顾及三焦,治三焦病必涉及于肾。手少阳经中的五输穴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等,从字意上讲都与水有关,临床上涌泉穴贴敷中药治疗小儿泄泻、遗尿,用姜汁按擦涌泉穴治小儿咳喘,针刺照海、支沟穴治疗便秘等均为范例。

数十年来,我们遵《内经》旨意在六经“开、阖、枢”的联系应用中,认识到有别于表里经脉和同名经脉相通的联系,还有一种特殊的经络别通联系,临床应用能有效地治疗许多疾病,且取穴少,更为安全,与我们以前了解的经络相通联系一起,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经络调控联络图,为临床治疗选方、辨经取穴扩大了思路,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内源性途径,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探讨经络对激发人体自身调控功能的研究。在中华经络学说的宝典里,一种蕴含着新的经络联系通路正在实践应用中萌发,且已显示了它的生命力,我们深信进一步探讨还有可能推进经络研究的进展。

[1]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3]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5]清·唐容川.医学精义[M].上海:上海锦章书局出版社.

[6]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7]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厥阴少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