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2011-12-31郭英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道德修养论语

郭英

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现“仁”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道德境界,对当前所进行的个人道德修养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Abstract: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are two precious values in Confucius benevolence thinking, One who want to build himself should build others firstly, to achieve ones goal should help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goal in advance, One who dont pursue by himself should not give to others, these are two basic ways and moral realm fulfilling benevolence, and are of guiding meaning and reference sense to the current moral training.

关键字: 论语 忠恕之道 道德修养 借鉴意义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doctrine of loyalness and forgiveness, moral training, reference sense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修养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对此进行理论挖掘、继承,有利于推动个人道德修养建设,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一、“忠、恕”的本义探讨

什么是“忠、恕”?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忠,敬也,从心中声;恕,仁也,从心如声。”忠指为人做事竭尽全力。恕就是仁,就是“如心”。也就是己心如人心,或人心如己心。朱熹将“忠、恕”理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1]在论语中,孔子论“忠”有多层意思,既可以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臣事君以忠”[2]亦可以是在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3]所以邢昺《论语正义》说“忠谓尽中心也”,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总而言之,“忠、恕”的实质分别是竭尽全力与推己及人。焦循引《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引贾谊《新书·道术》:“以己量人之谓恕”。焦氏指出:“己立己达谓之忠,立人达人谓之恕。”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是:“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

二、孔子”忠恕之道”的内涵

《论语》记载,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4]“忠”就是尽己之心,积极为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忠恕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以“行仁之方”的形式提出来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6]“仁”是孔子及其儒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之境。何以行仁,何以践仁?孔子的回答是“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7]后儒也将”忠恕之道”称为“挈矩之道” 相似的论述还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8]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大学》有“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9]所谓“所恶于”上、下、前、后等等,就是“己所不欲”;所谓“毋以使下”等等,就是“勿施于人”。由此可见,“絜矩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具体说来,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内涵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身处地”的道德思维方式。所谓设身处地是指一个待人处事能够推己及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替别人着想,从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自己融会在他人的处境中去看待问题,从而择取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案来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记·中庸》中相似的论述“施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说的就是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伤害他人,做到利人、助人,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思考。

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恕”和“宽”联系在一起的,宽恕、宽容是忠恕之道的一个重要内涵。“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论语》中记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0]即施“仁”于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1]孔子在回答学生怎样做才是仁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这是孔子对其“仁”的涵义众多阐述中其中的一种。由此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可见,“恕道”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

三是“尽已所能”的心怀。“忠恕之道”之忠有着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他人之事,忠于朋友之托,在孔子心目中,忠恕之忠代表了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一种要竭尽全力、尽己所能做事的崇高道德。论语中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这也说明了在与朋友交往中,从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中了解自己,检查自己的过失,调整自己的行为,正是强调了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做到,与人相处能够诚心地尽力助人。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夷狄,不可弃也。”[13]这体现了为他人相处要有诚心,尽心竭力之意。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4]体现了臣子要忠于国君,替国君办事要尽己所能道德要求。

三、“恕道之道”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是作为社会生活的道德律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道德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己安身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有利于形成诚信为本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个人诚信问题缺失。如大学生制作简历弄虚作假,商人为了谋取暴利以次充好、以假充正销售到市场上。面对诚信缺失,人们呼吁要加强法律监管,完善制度体系,但这不意味着有了强大法律监控和制度约束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人们的良心自律,没有内要之诚,任何外在的约束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正因为如此,人首先要有“忠”理念,孔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以虔诚、恭敬、诚实的态度支配自己的行为,做到“毋自欺”,做到“慎独”,这样才能对外做到“不欺人”,做到诚实守信,其结果就会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有利于形成对他人尊重的精神品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包含了儒家对每个人的人格独立的肯定,由此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志向、见解、行为方式和利益需求,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得到别人尊重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 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6]可见独立人格与独特志向在儒家眼里多么重要。因此,不管你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多么正确,你自己的用意是多么好,你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多么合理,都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你自己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的追求,不要妨碍他人也能实现自己的追求。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希望别人对你也这样做。这种品质同样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在利益角逐表面化、公开化、市场化的今天,树立理性的利益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理念处理利益关系,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课题。这样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承认每个利益主体具有独立、平等的人格。承认这一点,其实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是和自己一样,具有人格尊严和利益需求的人,你自己想要的事,也是别人想要的;你自己不希望的事,也是别人力图避免的,这是履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

其次,尊重各方利益。在市场经济社会,人格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或某种名称,而是具有实际内容的利益载体。对利益主体人格的肯定,是通过对其利益的尊重来实现并确立的。承认别人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利益需求,充分尊重别人的利益,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3、有利于形成换位思考、推及己人的仁爱精神

“忠恕之道”它作为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就是指一个人待人处事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肯定人同此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这样就不能把他人看成是与己毫不相关,更不能看成对立的,而是当作同自己一样的人,同自己有一样的情感,是心灵相通的。比如,关于年轻人坐车给老人让座的善行就是出于人同此心、将心比心。因人都有老的时候,都有需要被照顾的时候。总之,凡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体现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想像别人的处境,想像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其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做到泛爱众。这样不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最大化地实现民众的要求,获得了民众的爱戴与拥护。

因此“忠恕之道”有利于充实个人道德精神。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17]要求先要完善自身,其次才能要求他人。遵循忠恕之道,时常做内心道德“自省”的心理健康操,努力充实自己的道德精神,“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使自己内心道德情感保持平衡,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外界的人和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照顾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这样才能协调自己与周围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八佾篇第三》 3.19

[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学而篇第一》1.4

[4]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里仁篇第四》 4.15

[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4

[6]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雍也篇第六》6.30

[7] 焦循,孟子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P517

[8] 王国轩《大学中庸》[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P73

[9]李一冉《大学》[M] 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8《释治国平天下》P150-152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学而篇第一》1.4

[11]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颜渊篇第十二》12.2

[12]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5

[1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子路篇十三》13.19

[14]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八佾篇三》3.19

[1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子罕篇第九》 9.26

[16] 史次耘,《孟子》[M] 重庆出版社 2008《滕文公篇第三》 P149

[17]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宪问篇第十四》 14.42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道德修养论语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