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聚落到一个国家

2011-12-31李俊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思想

李俊志

古语有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这段出自《吕氏春秋》的古文记载了我国早期的择中思想。这种择中思想伴随着中国的封建礼制和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谈择中思想,那么我们须从“围”字说起。在人类社会演进的早期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同样伴随这国家概念产生的择中思想也并不是开始就有的,然而与这种择中的思想相对应的围的形式,却在远古时代就已产生。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大约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时期,洛河平原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围合性质的原始聚落。如图(1)为父系文明时期的龙山文化原始聚落,它便是早期的围合形式聚落,已经清晰呈现出一种围合趋势,可以看到所有周边较小的房子都围绕中间的房子而存在,并且开口都面向中间的房子。中间的这所房子在考古学上称之为“大房子”,也就是这个聚落亦或可以称之为居住组团的“中”。

而中国历朝历代中的这些围的核心,如故宫的太和殿、天坛的祈年殿、太庙,都是由原始社会这所大房子发展而来的,如果用建筑学上的类型学来分析的话,这些建筑的原型(typology)其实就是原始社会的大房子。只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在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故意把房子做中,择中。也并没有把中和至上的权力和财富中心这些概念相联系。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正式产生了这种则中得思想呢?关于此,现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始社会初期及中期并没有出现择中这个概念,而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夏朝,史书记载其定都于河南登封,而河南的登封,古称阳城地中,具有天下之中这个概念。

伴随着这种择中思想的发展,中央这种代表最尊、最高权力、财富中心的观念被人们所发现。人们开始试图用一种图示去找寻中的位置,定位中的所在。于是出现于西周时期土地制度中的井田图示(3)便被人们作为一种择中的图示,也就是后来一直伴随封建宗法礼制深刻影响这封建时代的城市布局并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九宫格。

从土地中得来的井田图示,九宫格,往大了可以是对天下的划分方式,即我们熟悉的九州概念,往小了则可以是一种宅地的风水图示。因而古人认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天下都可以被包含在这个图示之中。有了这样的一种井田图示,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也就是确定天下之中,于是在将天下分为九州(4)之后,得到了所谓的地中,又名中州、豫州,即今天的河南省。那么确定这个天下之中有什么依据呢?相传古代有位周公,他奉命寻找这个天下之中,图(5)上的周公测影台即为当时找到地中后所立,位于今天的河南登封告城镇,相传这里找到的落影最短,只有一尺五寸。对此地中之说一直存在质疑,地理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找落影最短的地方,应该在南北回归线以内,为什么却最终定于河南呢?这其实是古人对于既有观念的一种附会。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是洛河平原,在后来原始社会的发展中,势力最大最强盛的部落也是出于洛河平原的位置,他们自然认为他们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就是整个天下的中心,而周边偏远的弱小的部落在大部落的影响下,也相信天下之中应位于洛河平原。这种观念经过历代的传承之后,就已经深入到人们集体无意识之中,因而周公找寻地中的行动,只不过是证明和附会古人的地中说法罢了。

“则天下之中而立国”后应营国都了,即“择国之中立宫”。于是万能的九宫图示再次发挥了作用。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想王城模式——周王城(6)。《周礼·考工记》对理想的周王城做了详尽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那既然有了这种正统的理想的王城模式,以后的历朝历代就应效仿行之,但为什么在周王城之后到汉长安城(7),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有看到理想周王城的影子呢?这还需从土地中得来的井田制度说起,刚刚提到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西周,人们需要在集体的田地上劳作,并在完成对皇家土地的劳作之后才可以进行属于自己的耕种。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私田,这不仅可以有更大的耕种土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摆脱为皇家赋税。这直接的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需要重新订立土地制度,但站在他们面前的已不再是普通的奴隶阶级了,他们所面对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个时候历史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期,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各国相继变法。而在每次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的统治者都会将许多旧有东西推翻以开辟新的制度,而一直被奉为正统的井田制的城市规划模式则不幸的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另一个学派,因势派。因而我们在后来的秦、汉两朝的城市规划布局中没有见到被奉为正统的周制的影子,也没有看到择中的宫城选址。这段历史时期就是后来称之为“礼崩乐坏”时期。

礼崩乐坏后,中国的统治阶级发现,他们还是需要一种正统的封建宗法模式去维系自身的统治。于是在汉长安建立后的若干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史上又吹起了择中风,但因其并未完全的效仿周制,因而名曰“托古而改制”。这个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的城市便是曹操的曹魏邺南城(8)。从邺城的平面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有了阡陌状的规整城市划分,而且有了严整的中轴线,虽没有严格的附会周制,如宫城居中,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等,但却比周制更为的合理,从曹魏邺城之后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又走上了有据可循之路。这要感谢曹操这位伟大的实业派改革家,他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使得邺城有了全新的面貌。然而这位不法先王的改革家却被史书“授予”奸贼之名。究其原因是由于他的许多改革与新政直接冲击了一些封建的固有思想和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这种强势的封建宗法制度下,与其相挑战者必将被其所击败。即使是在一个外族人统治之下的中国,固有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的强盛!这更加的强盛带来了择中思想的更为盛行,同时迎来了全面的附会周制之路。

元大都便是全面附会周制的肇始。元大都的旧都(9)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最为接近理想周王城模式的城市,由于宋代的厢坊制取代了原有的里坊制,所以市在日后的城市中便没有单独存在的意义。因而元大都仅在市的方面上没有严格的附会周制。那么为什么一个作为外族人的统治者会这么信奉推崇中国的文化呢?原因是中国的文化在古代是一种强势的文化,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软实力。而这种软实力是由中国古代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当一个落后的民族征服一个先进民族后,那他必将被这个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元大都的建设是对于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的择中思想,同时作为封建时代最后的一座城市,也对择中做了最后的演绎。三重城相套、宫城居中、严整的中轴线的存在,控制着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 在宫城之中,封建统治的最中心更加深刻的体现着择中的规划思想,并且对于周制的三朝五门前朝后寝等宗法制度的附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傅熹年院士曾对于紫禁城内空间布局进行过分析(1011),可见紫荆城中每个院落中最主要的建筑都采取了择中的处理手法,可谓是对择中思想的最高诠释,但这种空前的高度也最终成为了封建统治和宗法制度落幕的开始。

当最终我们再次回顾,从原始的聚落到最终的北京城,择中思想一直是伴随着封建礼制和宗法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一定层面意义上来说这种择中的思想属于政治的附属品。在现今时代的中国,或许有人会使用九宫格进行创作,但再不会有人把这套图式逢为正统去倍加推崇了。因为现今中国的软实力早已失去了古时含化四方的威力,在强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固有的中国文化已经在时代飞速的步伐下沉默,而深入中国人民群体无意识的择中思想和九宫图示,如何能将其再次从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唤醒,并赋予它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延续这种中华文化的精髓思想。这将是我们日后历代建筑师规划师们所应该探求的问题,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做的,正像是温总理曾引用过的两句古诗讲的那样“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如将不尽,以古为新”!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