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台走上讲台的锡剧教育家

2011-12-30胡晓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艺校锡剧无锡

■胡晓

无锡市作为锡剧发源地,曾经产生过王彬彬、梅兰珍等艺术名家,创造了彬彬腔和梅腔两大艺术流派,深受大家喜爱。但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锡剧后继乏人,一直困扰着锡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的演员就说:“再过10多年,锡剧的舞台上全是老头老太了!”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2007年无锡市政府决定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来解决锡剧的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每年出资40万元专项资金来培养锡剧人才。实际上,政府将通过5年斥资200万元培养第一批锡剧的后备人才,而且这个人才工程将延续下去。无锡文化艺术学校作为无锡市锡剧人才培养的摇篮,曾经培养出一大批锡剧的优秀人才,毕业的学生已经成为锡剧界的骨干力量。时隔10年后再建锡剧班,由政府为一个地方剧种培养后备人才“买单”,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目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实施这项人才工程已经第四个年头了,在锡剧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探索全新的模式,由艺校和锡剧名家及省内戏剧教育专家成立教研组,在教学中注重文化理论课教学、注重舞台实践活动、注重尖子生的培养,优秀的学生进行名家“一对一”的学习。无锡市锡剧院副院长小王彬彬这样讲过:“在无锡,现在锡剧的著名演员全部在锡剧院,我相信未来的名角全部在无锡艺校。”其实,说到锡剧教育,就要提到在无锡艺校任教的两位担任锡剧唱念、剧目课程的老师——顾国英、华金瑞,他们两位老师秉承着“一切为了锡剧,为了锡剧的明天”的宗旨,教出了蔡瑜、赵新峰、花红、姜雪峰、黄宏明等一批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锡剧演员,撑起了无锡锡剧教育的一方天空,为锡剧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源于一腔热情,报以一份奉献

顾国英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是著名锡剧艺术家梅兰珍的学生,擅演花旦,曾获无锡市中青年汇演一等奖、江苏省锡剧节优秀演员奖、江苏省锡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十佳”等荣誉。她的嗓音甜润,唱腔清丽流畅,表演细腻传神,擅长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她在戏曲影片《红花曲》中扮演杨巧英,受到普遍好评。而她所扮演的《珍珠塔》中的陈翠娥、《危城斩子》中的张玉莲、《情探》中的檄桂英、《西厢记》中的红娘、《鬼断家私》中的梅氏等都极富特色。

华金瑞老师,国家一级演员,早年进剧团学馆学艺,先学老生,后学小生,他嗓音宽亮,吐字清晰,在唱腔上善于吸收兄弟剧种之长,独具特色。从艺近30年来,他塑造了不少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形象,《小刀会》中的潘启祥、《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玉蜻蜓》中的申贵生、徐元宰父子俩,《金玉奴》中的莫稽等角色博得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尤其在现代戏《当家人》中,由于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敦厚朴实又固执倔强的农村老汉掌元,而一举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戏剧白花奖优秀表演奖。其唱腔、演出有多种盒带、碟片发行。

顾国英、华金瑞两位老师,早年在当时的无锡市锡剧团任主演,经常上演锡剧经典代表剧目,他们创造的舞台形象个个鲜活地留在观众心中。同时他们还编排过一大批新创剧目,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积累了丰厚的艺术经验,退休前都在无锡锡剧院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两位老师在演艺道路上,他们怀揣对锡剧的热爱而钻研锡剧表演艺术,以求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希望对锡剧有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发扬锡剧戏曲文化。从锡剧院退休后,由于对锡剧割舍不断的情感,也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接班人来延续锡剧艺术,当得知无锡文化艺术学校重开锡剧专业,缺少专业唱念和剧目课程任课教师,他们毫不犹豫地担起了艺术教育的大任。为了那些立志传承锡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全部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学生。

满园芬芳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无锡艺校对于锡剧人才培养有一条传承下来的重要经验,就是“严打底功”。顾国英、华金瑞两位老师认为,培养锡剧演员就像建筑一座大厦,如何保证大厦质量?只有一个办法:把每一块砖砌好。两位老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不同文化修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对低年级的09级学生着重以“口传心授”形象示范为主,就像教孩子写字描红、背诵唐诗一样,他们强调要“死学死记”,打好底功,日后逐渐理解消化。对高年级的07级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启发、引导为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塑造舞台形象的能力。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提出唱念课程中的“把”的理念。“把”原指戏曲武戏中,教翻筋斗的老师用双手扶持、托举,帮助学生进行翻转腾越,才能翻得准确、到位,不出偏差,又保证身体安全,不出事故。两位老师借用到唱唸中,就是教唱同样需要“把”。因为在唱上一旦出现偏差,以后很难纠正。他们每教一个唱段都十分考究。锡表班的学生都说,顾老师、华老师的唱念课上对一个字、一句腔都说得特别仔细、清楚。一遍不行,再来两遍,从不怕麻烦。两位老师则说,只要能教好学生,有利于成才,他们不怕费力、不怕累。他们全心全意地“把”着学生往前走,“把”着学生度过一道道关口,“把”着学生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

“围绕舞台,培养人才”是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尝试,既是该专业的特色所在,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顾国英、华金瑞两位老师由于科班出身,又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创编经验,他们在剧目课程中极好地贯穿了这一锡剧人才培养模式。他们针对锡剧表演专业以舞台展现为主的特点,把舞台演出效果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经过舞台上的“摔打”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位老师在剧目教学上狠抓基本功训练,突出以戏带功,以功促戏,因人设戏,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普遍提高。在排戏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剧本分析能力、角色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响排、彩排及各种舞台演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力争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舞台锻炼,毕业后能较好地在锡剧表演院团担当起演员岗位的工作。实践出真知,07级学生黄云茜三年级时就已获得江苏省戏曲表演的最高奖项“江苏戏剧奖·红梅奖”的新苗奖。

感受名家传精粹,精雕细刻始成器

顾国英老师清雅脱俗,说话轻声慢语,文雅大方,举手投足韵味十足;华金瑞老师平易近人、谦和有礼、风采翩然,两位老师虽年近七旬,但都依然精神矍铄,神彩奕奕。两位老师对锡剧的热爱,对锡剧传承与弘扬的深切责任感,深深地感染并影响了我们。

两位老师来校传授锡剧艺术已经四年了,问及教学中有什么感想时,都表示现在无锡艺校对锡剧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和以前自己学艺时的传承式教育大不相同。两位老师回忆自己学锡剧时都是科班(阶梯式专职训练)或是私房(重点式名家训导),师傅们都有丰富的传艺经验,有一套严格的教学方法,但都带有些封建色彩,而这两种授徒的规模和作用都带有局限性,既不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全堂脚色,又不能随时付诸演出实践,难以适应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即使学成后生活也没有保障。而艺校锡剧专业的学生就幸福多了,政府出资培育锡剧娃娃,入学学生免交学费,毕业后由无锡市锡剧院择优录取,况且目前社会锡剧人才奇缺,就业面很广。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学生可以在校五年内系统地学习锡剧,课程设置有唱念、剧目、身段、把子、毯子、形体、化妆、视唱练耳、声训、戏剧简史、乐理、音乐欣赏、艺术概论、表演理论、创作基础和公共文化课,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顾国英、华金瑞两位老师还开玩笑地说道,现在在艺校真忙啊,学期初要写授课计划,平时每节课都要写教案,学期末要做考试分析,每周有教研活动,每月有实训剧目,每学期有课题研究,每年要编一套校本教材,看来“夕阳红”肯定是要奉献给无锡艺校了。

近些年来,两位老师除了将其主要精力传授无锡艺校07、09级锡表班唱念和剧目课程外,还致力于锡剧艺术历史遗留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协助政府将锡剧这一地方剧种推广和发扬。两位老师说过,锡剧从道光年间的“东乡调”、“花鼓滩簧”、“常锡文戏”的不断演变,到1954年正式定名为锡剧,大约“走了”150年。在这150年里,锡剧小到对子戏、大到同场戏;有时候禁、有时候放,有时候衰、有时候旺。在一个社会经济相对稳定,方言繁杂的太湖流域农村,锡剧满足了不通北方话的吴地人大部分的文化享受。锡剧是吴地文化积淀的产物,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如今锡剧的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锡剧的繁荣,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锡剧人的不懈努力。

谈到锡剧后继人才的培养,两位老师都认为,锡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都有严格的规范。中专教育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名、成角,但必须具备成才的条件。一招一式,横平竖直。台步怎样走?水袖如何抖?每一步都要精心传授,这是为师者的责任。同时,他们对无锡艺校目前锡剧人才培养的方法表示了肯定,认为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为锡剧院团培养出更多合格锡剧演员,在教学上专、兼教师结合,请名家来引领教学,学生要围绕舞台中心,彰显人才培养特色,还要拓宽表演领域,培养复合人才,无锡艺校要始终保持和专业院团的合作,巩固实习基地,配合中心工作,服务文化民生。

后记:在文化样式多元化,娱乐取向多样化,锡剧的舞台份额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我们更是要保持对锡剧坚定的信念,尊重前辈大师艺术创造的艺术遗产,尊重艺术传承的规律,将锡剧艺术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艺校锡剧无锡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一棉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地方艺校服务乡镇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途径浅探
如果大马不是马?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谈谈在艺校杂技专业中如何开展高效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