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以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视角

2011-08-15曹巧君朱运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社团人格

曹巧君,朱运清

(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基础部,广东 广州510830)

浅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以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视角

曹巧君,朱运清

(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基础部,广东 广州510830)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而且不同阶段有其特定需要建立的积极人格品质和需要避免的消极人格品质。大学生这一群体正经历着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埃里克森所提出的 “自我同一性及其混乱”和 “亲密感及孤独”的危机。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构建起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较好发展,适当地参与社团活动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总的说来,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社团活动;人格发展;人格阶段说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贯穿、持续人的一生的全过程,而且受众受到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应当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根据这三个过程,把人格分成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而每个阶段都由敌对冲突或是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了一种危机。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得到了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冲突或是矛盾不能得到较好的解除,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还可能使个体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群体年龄介于18—23岁,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阶段理论所描述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处于一个从校园环境转移到社会环境的特殊过渡时期。在他们逐步走向成熟,有目的性地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时,应该更加强调社会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一、“青春期”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一)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 “青春期”

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指人的12—18岁的阶段,青少年面临着新的社会要求和冲突,因此会感到困扰和混乱,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当中。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重要的生活事件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协调一致。它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1]可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一种新的同一感,形成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定立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有的情感位置。首先,他们会由于发展了的身体和“自我”的驱使,动员自己的智力和感情,追溯自己的过去,考虑未来,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继而,他们会为自己树立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并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寻求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的方法;再次,他们会去探究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认识到自己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异同时,会以优秀的对象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身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个性特征。

青春期的危机是与获得自我同一性相对的角色混乱,其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对生活意义的不理解。他们不清楚自己将会怎样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处于一种迷惘、混乱的状态当中,从而形成了“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不予认可的角色。简而言之,角色混乱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混乱

我国各大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系统地成立了形式各异、方向不一的特色社团,不定期地举办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发掘自己内在潜能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有更多的发展方向去选择,为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社团活动促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不同的社团活动带给学生更多不同的主观感受。在参与不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和情感经历。他们通过将那些在活动中产生的对自我表现的记忆和原有的自我意识不断作比较,会发现现阶段自身与“理想中的自我”所存在的差异。在实践中,个体能最有效地通过回顾、反省、总结自身行为、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以此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改进自身缺点。

2.通过社团活动中别人的评价,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在社团活动的各种互动和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表情、行为等,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反应等,这相当于间接获得他人对于“现实中的我”的评价,从而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清晰、客观地认识自我、评判自我。

3、社团活动使学生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必定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接触社会的广阔平台。随着见闻、阅历的增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会开始认真考究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对目标的不断修正,大学生能够逐渐脱离角色混乱,成功地建立起明确、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成年早期”与亲密感的建立

(一)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 “成年早期”

艾里克森将人的18—25岁的阶段划分为成年早期,他认为此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之中。艾里克森提出:对于青少年,只有在确立同一性之后,才能够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即真正的亲密关系,只能发生在已经明确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忠诚的伴侣之间。[2]在一份真正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个体的同一性会发生融合。但是,任何一方都不会失去各自的同一性。也只有当同一性形成方式发展得很完美——即同一性的真正配合和融合时,才有可能真正体验亲密关系。[3]对自己的同一性没有把握的青少年,总是躲避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或者使自己陷入一种“乱七八糟”的亲密动作之中,既无真实的融合,也不是真正的自我放弃。[4]这种未能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情况,将可能使他们陷入孤独的危险当中。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是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情感。若不具备与朋友、配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走向孤独。他们会长期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隔绝,不能与他人建立互相信任、同情、怜惜、尊敬的情感。活在孤独感中,是一种十分痛苦的体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产生不愿意与别人接近的想法,会回避与他人的亲密交往,不能与他人分享彼此的信任,自恋、自爱,与他人的交往仅仅维持在表面水平上。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

1.感受团队氛围,避免长期独处而产生孤独的感受。处于一个社团集体当中,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作为集体的一员,与同事共同分享工作的愉悦和乐趣,共同承担苦闷与责任,有利于封闭习惯的消除。而在日常交谈、部门会议和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都可以得到表达自己情感、见解和感受的机会,这也是让别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也是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时机,有利于友谊关系的建立,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2.实现自身价值,加强正性的自我评价。个体参与到社团的决策、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当中,通过帮助他人、为团队办事,会使其感到自己被需要,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感觉到实现了自身价值,甚至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从而对自我产生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这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孤独感、无望感的消除。

3.培养兴趣爱好,充实校园生活。大学的部分社团是针对某一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如网球协会、日联社、跆拳道协会等。此类社团对于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一技之长有着特别的意义。而学生有了兴趣爱好,生活有了重心,有了努力的方向后,孤独感、虚无感会大大降低。的确,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调节心情,培养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甚至学生可以通过加入这类社团找到知音,交结更多朋友,收获友谊。

4.建立信任关系,加强亲密关系。在社团工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上级布置任务给予自己的信任,同事合作中的信任,和下属服从指挥、接受任务的信任。这些社团体系中信任关系的时刻存在,有利于互相信任的观念在个体意识中的正强化,使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加强亲密关系的建立。

三、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其他影响

近年来,相关研究通过调查得到数据,表明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正相关。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适应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5]

社团具有规范性,它以稳定的社团价值观、精神、文化影响着每个成员,为他们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上的行为标准。而且社团内的榜样人物亦会成为参照标准,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迅速、更加便捷地把握好自我发展的方向,避免角色混乱的危机。社团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他们的毅力、意志,使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更加强烈,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社团开展的活动一般具有娱乐性,这能够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对于他们调节情绪也十分有利。而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要求学生具备前瞻性,对潜在的问题具有警觉性,还要有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和勇气,对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人际交往频繁,这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络,在相处中学会忍让与合作,促使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在青春期建立起稳定、正确的自我同一性,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并在成年初期有效避免形成孤独感的危险,建立与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亲密感,应该有选择性地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努力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抓住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找准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定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有目的性地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

[1]黄静.由艾里克森理论探讨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J].教育教学研究,2008,(8).

[2]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李霈.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密感相关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0,(17).

[4]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5]朱媛媛,张玉凤.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1)05-0060-02

曹巧君,女,广东佛山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辅导;朱运清,女,广东梅州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心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测量。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社团人格
缤纷社团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