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视域下的校园文化“显性化”建设

2011-08-15蔡志奇罗云星

关键词:实体性校园文化应用型

蔡志奇 罗云星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多年来,高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应该说,各部门都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出发点都很好,但在这一过程往往出现活动内容与专业培养脱节、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等情况,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出现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甚至对立的情况,导致旨在加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因“多头”导向而无核心,学生为参加活动疲于奔命,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泛”、“虚”的态势。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能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广义的理解是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统称,包括课堂文化与课外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实体性与非实体性两大部分。实体性校园文化包括两部分,一是由校园自然环境及各项教学设备设施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由学校馆藏资料及社会流入的图书、报刊等资料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可分成三类:一是校园人际环境及教风、学风等构成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二是由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机构体制等构成的非实体性的制度文化;三是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1]。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校园文化。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要求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复合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瞄准一个导向,培养两个能力”。“一个导向”是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两个能力”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具备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也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2]。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契合点

1.校园文化建设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队伍载体,他们举办的活动则是良好的教育载体,例如各种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学生学术科技节、专题讲座、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些活动蕴含了许多参加创新实践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例如“三下乡”、各种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全方位与社会接轨,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为其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了巨大作用。校园文化能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前所述,校园文化范畴较广,涵盖了校园环境、教学设施、馆藏图书等硬件设施,也涵盖了教风、学风、规章制度、各种学生活动等方面,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文化素质修养得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钱学森先生在 2005年 7月对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的:“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3]。”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别注重的一个方面。

四、校园文化“显性化”建设的途径

对于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让校园文化建设从原来的“隐性化”部分走向“显性化”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实际上,校园文化本身所具备的“隐性教育”的特点往往就是导致不受重视、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的原因。校园文化的“显性化”建设,就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合力,真正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显性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内涵,更新观念

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老师都应深入理解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必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来进行,深入思考学校到底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打破了我国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避免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应有学校自己的特色。这里所提到的特色,特指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特色。

2.成立领导小组,重视“顶层设计”

建立领导小组为校园文化“显性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可以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后勤管理处等行政部门人员必须参与其中。各部门要保持良好沟通、达成共识。其中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他们的工作性质一个偏向第一课堂,一个偏向第二课堂,或者说一个偏向专业教育,一个偏向素质教育。若缺乏沟通,一旦开展起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又是一个“多头部队”。良好的“顶层设计”是校园文化科学合理建设的重要保障。应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工作方案,并列入学校五年规划中,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条例》、《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3.注重硬件建设、注重资源整合、注重经费投入

学校应加大投入,做好校园环境、图书馆、体育馆、各类实验室以及各种创新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等硬件建设工作。高校里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各部门过于考虑自身利益,导致资源整合难以推进。比方说学生管理部门要借用实验室举办实验技能竞赛,实验室管理部门很多时候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与困难,不主动配合,组织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的成本高、效果差跟这一原因有很大关系,说到底还是部门之间思想不统一、思维过于狭隘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思想重视、观念更新之外,足够的经费投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4.重点做好两支队伍的培训与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培养脱节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工作队伍与教学管理工作队伍脱节所造成的。管学生工作的不了解教学工作,管教学工作的不了解学生工作,这种情况在高校很常见,也很少高校注重两者之间的融合,有些时候学校分管领导之间也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出现“对立”的情况,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产生严重阻碍作用,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显性化”建设。要破解这一局面,学校就应重视两支队伍的培训,管教学的要了解学生工作,管学生工作的也要了解教学管理知识,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利用学生干部培训、教学秘书培训等机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创造足够的机会让两支队伍能经常交流,最好能做到两条工作战线之间人员的相互流动,这对推动校园文化“显性化”建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5.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做好指导工作

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队伍载体,学生社团目前在众多高校数量众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许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缺乏宏观规划,出现“申报一个批准一个”、“来者不拒”的情况,且缺乏指导和监管,缺乏品牌效应,导致活动质量良莠不齐,社团建设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出现活动格调庸俗、审美情趣低下等情况,白白浪费良好的教育载体先不说,甚至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做好科学规划,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注重调动教学管理队伍及专任教师的力量来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促使社团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使社团组织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6.重视校园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工作

一切学生的校园活动都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规划,有重点、有系统地去开展活动,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避免无意义的或者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无太大关系的活动。注重校内外软硬件资源的整合,注重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明确活动目的性,提升活动质量,重点建设一批影响力大的品牌活动。活动内容应紧扣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1] 杜卫.美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M].1997, 237.

[2] 罗兴社.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架构性探讨.中国成人教育 [J],2009,11:26-27.

[3] 张慕葏,等.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A].中国老教授协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C],2009年.

猜你喜欢

实体性校园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区域的“实体性”及其政策含义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