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区高校民族特色办学探讨

2011-08-15

关键词:藏学藏区藏族

熊 亮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藏区高校是党和国家在藏民族自治地区开办的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藏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等院校。新中国建立以来,藏区高校为藏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藏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民族院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比重逐年加大,藏区高校出现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对民族院校的布局是经过长期办学实践探索而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布局客观上也为每所民族院校发挥各自的特色创造了条件。而目前民族院校的这种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是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民族政策(比如在财力、人力和招生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所带来的优势所形成的。这些优势是民族院校的特殊性 (为民族地区服务,培养民族人才)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民族院校办出民族特色”,把为藏民族地区和藏民族服务作为藏区高校的科学发展思路,形成自身的特色。

藏区高校要办出藏民族特色,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十分明确,无庸赘述。而如何办出藏民族特色,则是一个十分具体十分重要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从藏区高校本身及其所在的藏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入手,探索出一条适合藏民族地区和藏区高校本身的可行之路。

一、加强藏学研究,以鲜明的藏学科研形成特色教学,促进学校发展

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又称藏族学、西藏学。对西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7世纪隋唐时的汉文史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西藏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国内藏学研究呈蓬勃之势,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集中赴藏区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 50多个(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等 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专门组建了中国藏学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藏文古籍和藏学研究学术成果 。藏学研究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蓬勃展开。

身处藏区的高等院校,面对中国藏学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在藏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等方面,先天就具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而不仅仅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在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民间文学、宗教、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方面均有利于作深入的探索。把科研作为与教学并重的重要任务的藏区高校,无疑应该将藏学研究作为首选课题。

藏区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有选择地瞄准藏学领域中一个或两个研究对象 (如社会历史 、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药历算、风土民俗以及藏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集中人力物力,或设立专门的机构(如藏学研究室等),全力攻关。同时,加强与其它有关院校和国内外藏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二、开办特色专业,设置特色课程,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藏区高校在加强藏学研究的同时,在学校教育中专业和课程设置也应符合藏区实际情况,适应藏区对建设人才的特殊要求,开办特色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突出民族性、地方性。从而逐步形成科研(藏学研究)带动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发展局面。

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文化的传递、继承与发展的活动”。[1]我国的民族教育,按其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基本上可分为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世界文化的教育三个层次。民族学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是识别、确定一个民族特征的主要标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包括经济活动、社会规范、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同时,在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的传递发展过程中,还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它们对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宏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同时,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融合吸收多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和教育体系。世界文化的教育,与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日益频繁的交流,从语言的相互学习,物质文化的交流,逐步发展到社会习惯、知识结构甚至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反映到教育活动中,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教育这一个层次。由此可见,民族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结构体系。本民族的教育、中华民族的教育和世界文化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都是民族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藏区高校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就不能不考虑到民族教育的这三个层次,特别是本民族文化的教育。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2]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未来的藏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遵守民族政策,宣传民族政策,使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在藏区高校教育中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课程,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藏区高校对此已有基本共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处藏民族地区的所有院校,都在“公共课程”部分中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列为必修课,而且大都在第一年级开设,使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受到较系统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民族问题。有的院校如西藏大学等还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同时,分别开设了《西藏与祖国关系史》、《民族学》、《民俗学》和《蒙藏关系史》等课程。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教学大纲、教材等不统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尚需完善和改进。

目前,藏区高校虽然对开设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宗教等课程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做法也不尽一样,但大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设置专业,较系统地开设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课程。如开设藏语言文学系,或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设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民族史专业。

第二,在有关专业中开设关于藏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艺术等课程。如在藏文系中开设专业课《藏族史》;在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专业课中开设《藏语文》、《藏文专业术语翻译》、《藏族史》、《民俗学》、《西藏史学史》、《蒙藏关系史》、《文化人类学》等;在汉语文系的专业课中开设《藏族文学》、《藏语文》、《藏族史》,在选修课中开设《民俗学》、《藏语文翻译入门》等;在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专业中开设选修课《藏语文》、《藏文信息处理》等;在地理系的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中开设《西藏地理》,在选修课中开设《西藏旅游地理》等;在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中开设《西藏民族经济学》;在艺术系音乐专业的专业课中开设《藏族音乐史》、《形体与民间舞蹈》,在艺术系美术专业的专业课中开设《藏族美术简史》、《藏汉实用美术》、《藏画》等。

第三,在各专业的一些课程中增加有关藏民族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教学内容。如在美术专业的《中国美术史》专业课程中增加《藏族美术发展概况》,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课中开设《藏族文学简史》、《现代、当代藏族文学讲座》,在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计算机软件》中,增加《藏文软件应用》,在各专业的选修课《音乐选修》中增加《藏族民歌教唱》等。

第四,藏区高校,目前对在课程中设置宗教知识、宗教政策等课程持较为慎重的态度。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除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中涉及了一些宗教知识、宗教政策的内容外,基本上没有单独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当然其中也有教师缺乏的原因);但要认识到处理好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贯彻《教育法》,既要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又要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在各个专业中应不同程度地开设一些宗教知识、宗教政策的课程,如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西藏与祖国关系史》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一些宗教知识、宗教政策的内容;同时,还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分别开设如《宗教源流概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西藏宗教史》、《宗教学原理》等课程,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

总之,加强藏学研究和开办特色专业设置特色课程,是藏区高校办出民族特色的不可分割的两翼,二者齐头并进,可以收到互相促进、事半功倍的良好功效。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展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特色办学的方式之一,使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统一性、多样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 南文渊.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四期。

[2]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猜你喜欢

藏学藏区藏族
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古乐谱辑录与研究
2021年全国报刊藏学论文资料要目索引(上)
王尧:新中国藏学风雨60年的记录者与实践者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