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型肠套叠1例

2011-08-15岑东霞李建新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腹透肠套叠病史

朱 明 岑东霞 李建新

(1. 北京崇文光明医院儿科,北京 100061;2.北京垂杨柳医院儿科,北京 100020)

肠套叠在临床较多见,但无痛型肠套叠少有报道,且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现报道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个月。因腹泻伴呕吐9h就诊。患儿于就诊前9h无诱因腹泻5~6次,为黄色稀便,量不多,4h后腹泻停止,出现呕吐,共4次,始为胃内容物,末次为黄绿色胆汁,呕吐成非喷射状,并伴精神萎靡,嗜睡,6h无尿,无哭闹及发热。体检:体温37.3℃,呼吸尚平稳,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黄,黏膜无苍白,双眼窝轻度凹陷,唇黏膜干燥,心肺无阳性体征,未检查腹部,皮肤弹性尚好,皮肤无发花,四肢活动自如,肢端温暖,肛周轻度糜烂。血常规检查,WBC:14.6×109/L,N:0.73,Hb:110g/L,以“急性肠炎”予以留院观察。在留院观察中患儿反应弱,输液扎针亦不哭,再次追问病史,并检查腹部,腹软,全腹无压痛,右下腹空虚,于左中上腹可触及一腊肠样包块,约7.0cm×3.5cm,质中软、光滑、边界清晰,可活动,无触痛,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急予肛管取便,外观为暗红色血水。便常规:红细胞50个/HP,白细胞4个/HP。腹透:左下腹积气伴液平。诊断低位梗阻肠套叠转外科予以空气灌肠,手法复位,不成功,随手术证实为回结型肠套叠。

2 讨论

肠套叠系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以4~10个月的婴儿发病率最高,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患儿生命。通常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是本病的“四大症状”。由于小儿不会主诉,腹痛时典型表现为突然阵发性哭闹,据报道本症状占肠套叠患儿的95.2%,而个别较小的患儿开始即以面色苍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为主,随后即进入休克状态,而哭闹腹痛等症状不明显,可称为无痛性肠套叠[1]。本例患儿即为无痛型。由于患儿就诊时已9h尚无血便排出,且无哭闹,故未引起足够重视。

血便为本病的另一主要特征,一般在发病后8~12h排出黏液血便,最常见为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有些病例血与便黏液混杂,颇似菌痢的脓血便,部分婴儿在就诊时尚无便血,只在直肠指检时指套上染有血迹。通常自行排出血便者占30%,直肠指检带血便者占60%。如果患儿就诊时尚未排血便,但曾经有过哭闹、呕吐伴面色苍白,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对不合作的患儿可用镇静剂待其安静后查体,及早发现腹部包块;病程已8~12h未排便者应做肛门指检,及早发现血便。疑似病例早期应及时做诊断性空气灌肠,腹部B超也可用于早期诊断,可发现腹部有同心圆样改变[2]。

由于肠套叠患儿的预后取决于肠套叠复位前的持续时间,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肠套叠病死率的关键,故提醒临床医生对于不典型病例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必要时结合直肠指检、腹透、B超等检查,使患儿得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1] 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6-1337.

[2] 刘雁,吴莉. 无痛型肠套叠并肠穿孔误诊1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273.

猜你喜欢

腹透肠套叠病史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实施腹透患者照护性参与自我管理降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腹透加中药保留灌肠与单纯腹透治疗慢性肾衰对比观察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百令胶囊对腹透患者腹透液中TGF-β1、VEGF水平的影响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