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1-04-13

化学教与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预设溶液教材

周 萍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61)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周 萍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6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正在悄然改变,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了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然而,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的不和谐做法,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课堂场面的热闹和形式的新奇等浮华现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盲然的教学行为,但是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我在“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一课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把好教学的“脉”

传统的观点,通常把教材狭义地理解为教科书,而现在,最普遍的广义的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理解,教材都是“教”与“学”的材料。教学活动就是以它作为师生之间的媒介而得以展开的。而新课改又要求我们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所以,潜心钻研教材,依据学生情况,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活用,是我们上出一堂精彩的课、追求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例如,苏教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按照教材是2课时的内容,习惯上第一课时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第二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到在物质的量学习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困难,而对于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又缺乏感觉和意识,抽象而空洞。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这种“感觉”,也为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这个概念在生产和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第一课时在简单介绍概念后,直接进入溶液的配制,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操作,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精准,知道定量分析中经常要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入手,然后在第二课时再转入对概念的计算和应用,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主动和容易接受。

二、着眼身边,联系实际,唤起学生的“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一堂课的导入往往只有几分钟,但却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起始环节,正如一场歌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新课导入时,我采用了和社会热点相结合的甲流消毒液。“同学们,最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一件事情而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从而引出物品表面和地面的常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酒瓶上的学问:酒精度:46%vol、酒精含量:12%(v/v)。 唤起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记忆,体会生活中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

师:根据生活经验,在取用液体时(举例),我们习惯去称质量还是量体积?”

生:量体积方便。

师:例如,有一瓶10%的碳酸钠溶液,称100g,我们能很快知道溶质有10g,但如果取100mL,却无法得知溶质有多少(密度未知),怎么办?

很多学生感同身受,又要方便又要解决问题,如何两全齐美。讨论交流……

生:要能像甲流消毒液一样,知道**mg/L就好了。

通过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教师把自己摆在学生一边,既问学生,又好像在问自己,带着欣赏的眼光来期待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关键时候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建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便可顺水推舟介绍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动力。

三、紧扣认知,设计实验,以学生的“动”带活课堂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配制溶液前,我先让学生回顾初中的配制方法。然后明确任务 “配制100mL 0.100mol/L的Na2CO3溶液”,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到初中的实验仪器已无法满足配制的需要,必须要寻找更精密的仪器,教师适时介绍容量瓶,学生兴趣盎然,形成深刻印象,并对使用容量瓶的注意事项展开热烈探讨。因此,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认知冲突,变被动的大脑活动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地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使学生的学习建构变得更加主动、准确、有效。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加强实验意识的培养,把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能够愉快的实验,也能够收获颇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先做演示实验,而后由学生照搬照抄。这样不仅学生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也挫伤了他们的实验意识和实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观察、思考和体验,并能从动手实践中得到知识,运用知识。因此,在溶液配制中,考虑到实验本身比较安全,我在进行完主要操作的提示后,直接由学生自己尝试,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只有多方面地发动学生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正确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性要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营造浓郁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

四、重视预设,捕捉生成性资源,亮出课堂的“彩”

余文森教授认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营造浓郁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前,对学生配制溶液这一实验我已进行了充分的预估,比如,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转移洗液后未振荡、定容时加水过量用吸管吸出……然而,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光有预设性发展是不够的,也需要生成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从本堂课实践的效果来看,确实呈现出了不少生成性资源。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交流中,有提到忘了改用胶头滴管定容的,也有提到转移时少量溶液流出以及读数时没有平视的等等。除了预设中的,学生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定容时加水过量后能不能采用蒸发,更有学生提出直接在容量瓶中配制,认为更简单……整堂课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推向了高潮。此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把这些宝贵资源诼一收集并整理,形成更有价值的实验误差分析表,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从而让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出彩。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来自专业知识,而85%则来自态度和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获取新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也是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有效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与新课程基本理念是统一的。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真正构建有效的化学课堂,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反思,去创造,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双赢”、“双发展”。

[1]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N].中国教育报,2008-12-12

[2]蔡天津.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性拓展的研究及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19-21

1008-0546(2011)07-0048-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7.022

猜你喜欢

预设溶液教材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溶液』知识全解读
教材精读
解读“溶液”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