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2011-04-13张向华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甲烷化学探究

张向华

(兴化市第一中学 江苏 兴化 225700)

化学课堂上设计怎样的问题,使学生的讨论真正有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能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文试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角度略加阐述,作一些探索。

一、在预习过程中设计问题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就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计预习案,供学生预习时使用。教师在编制预习案时,一方面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炼出教学大纲列出的主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设计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些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接触将要学习的内容,但不宜过深。比如学到“乙烯”时,可以要学生查查果实催熟剂“乙烯利”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对人体有没有害等。再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所以在预习案中专门设计了“我思我疑”栏目,让学生提出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这样可以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起到参考的作用。

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当想输入的信息与人的现有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所以,教师提出的恰当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导火索。如在学习判断某一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状态时,先问学生什么是v(正)、v(逆),再问符合什么条件时v(正)=v(逆);分析各个物理量在化学反应向“平衡状态”过渡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后,问学生哪些物理量一段时间后保持不变可以作为到达平衡的标志,哪些物理量一段时间后保持不变不可以作为到达平衡的标志。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化学平衡的特征,化难为易。再如学习原电池原理时,设计了下面的一些问题:电流如何产生、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有电子的转移、如何让电子通过导线,逐渐让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是设计电池的基础,电池的设计可以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这样学习起来心理压力就小了,兴趣就更大了。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设想,虽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让教师措手不及,但更能激发学生广泛、深入的思考。比如学习勒夏特列平衡移动原理时,有学生提出对于达到平衡的合成氨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反应放热,所以温度会升高,平衡又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那么,增大压强到底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有的教师会一愣,是啊,到底怎么移动呢?细想发现原来学生忽略了温度不变这个条件。再者,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时得到的结果会大大超出老师的预料。比如在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稳定性时,学生这样描述石墨:“我很丑,可是我很稳定”。还有学生这样描述SiO2与酸的反应:“多少强酸的追求,二氧化硅不为所动,因为他只想与HF远走高飞”。是不是非常的生动?而且一定印象深刻。因此不要害怕课堂的“火药味”,因为我们知道越是有“火药味”课堂,越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正确处理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一次小组探究乙烯的制备和乙烯的性质时,学生用乙醇和浓硫酸迅速加热至170℃制取乙烯。某小组加热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沸腾一段时间后仍然无色,温度计显示温度为80℃,且导管口有液体滴下,再过一会儿,突然着火了,跟其他小组的现象不同。我发现后,先灭掉火,让该组学生停止试验,根据产生的现象寻找原因。在学生的认真讨论分析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加入的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应为1:3,而他们量加反了,实际加入的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3:1,这样导管口滴下的液体应该是挥发出来的乙醇,乙醇遇到明火燃烧。然后问他们,通过这次试验的失败,得到了那些教训,大家都说出了没有认真阅读试验报告,组长说没有认真监督。但我知道,这次的试验经历学生是忘不掉了。学生实验失败的经历不会少,教师不能回避,而要及时与学生一起寻找原因,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这样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化学几乎成了“有毒物质”的代名词。 比如 “西瓜膨大剂”、“苏丹红”、“亚硝酸钠”、“瘦肉精”等等。但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从来都是两面性的,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化学现象。如学习甲烷时,恰好新奥燃气(本地的天然气公司)的工作人员到每个用户家检查管道,提醒住户,为防止泄露,注意有没有闻到特殊的气味,橡胶管时间长了,可以用肥皂水抹在橡胶管上,看有没有产生肥皂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段话中,知道甲烷的哪些性质?比如甲烷溶于水吗?甲烷究竟有没有气味?闻到的是什么的气味?为什么要添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并进行思考,归纳甲烷的性质。接着还可以对教材中提出的少量特殊气味的杂质气体提出疑问,究竟是什么气体,从而再次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内容,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明辨是非,认识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教师和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让疑问成为思维的导火索,大胆质疑,潜心思考,激烈争论,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课堂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在课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吧。

猜你喜欢

甲烷化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液氧甲烷发动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论煤炭运输之甲烷爆炸
Gas from human waste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