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的活力浅析

2011-04-13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硫酸铜板块老师

陈 玲

(宿迁市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让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情景化的场所。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活力,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教育内容变预设为生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预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纯属教师主观设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因为老师的预设内容而变得呆板和凝重。其实,课堂的一切都是灵动的变化的,教师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环环相扣严密有序教案的方式,代之以开放灵活、宽泛厚重的备课,预备课堂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做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我问学生反应后质量如何变化,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质量变小了,只有一组同学意外地回答质量变大了,没有学生回答质量不变。原来只预设让同学回答由于大量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掉而使质量变小,这时有实验结果为证,看来课堂出现了新情况。在这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理论分析各自的原因:质量变小是因为有大量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掉了,质量变大是因为反应前没有把氧气的质量计算在内。再询问刚才意外回答的那一小组的两位同学,让他们详细讲述如何完成该实验,原来是在实验中,由于害怕而用两块石棉网盖在正在燃烧的镁条的上方,这样氧化镁的损失就小了。讨论完后,双方都觉得对方的分析也有道理。最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可能不变?这时学生都说有可能,如果跑掉的氧化镁的质量刚好等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就可以了。这样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化解了,问题也解决了。

看似简单生成,这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远远超越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知识的主人,他们带来了课堂的不确定性,使课堂充满了动态感,给老师以挑战性,充满活力。这应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二、教学模式变直线为板块

现代教学中提倡“板块式”教学设计,这些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根据课堂情况可以移动或者进行必要地补充与删减这些板块。经过初探我把课堂分为三大板块,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到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三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小板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可以随机组合,灵活变通。

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因为课前预习学生不自觉,效果没保障,五分钟学生静下心来埋下头钻进书本去理解知识,老师“退居二线”,不能走出教室,老师不在场教室气氛完全变了,学生对预习就不重视,老师也不板书,也不个别辅导学生,静静的五分钟时间就是让学生脑袋主动求知、进行自学。

进入课堂的第二板块——展示,导学案是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载体,它的使用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灵活,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相对原子质量”这一概念,许多学生一时不容易理解,老师举例如果以“天”来计数一个人的年龄一般为103~104数量级,这样也不方便,人们就以“365天”为一单位来计算。老师在关键处在思辨中能适时又巧妙加以点化,借力转力,以学生的答案来产生新的平台,供学生实现跳跃,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导学案中有这类“巩固铺垫”、“问题解答”等小的板块,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新旧知识已经很熟悉的话,我们就可以删除“巩固铺垫”这一板块;对于“问题解答”这一板块我们既可以放在新课之前也可以放在新课之后,这主要看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根据学生对整个课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课堂结构,使之变得生动活泼。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学生学习化学课教学评价只是采取单一的书面答题形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容易造成“知行脱节”。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内容,这一反馈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小板块,课堂评定、作业批改、思想报告、实验操作、参加竞赛、特长展示等方式进行考查。为了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我还把课堂反馈这一板块编成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开心辞典》、《幸运52》、《百家讲坛》、《星光大道》、《实话实说》等小的板块进行才艺展示、挑战自我、感悟体验。这一板块的教学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还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变封闭为开放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教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角色表现有:帮助学生解决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以学生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路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疑问中来,使解疑释疑成为学生主动需要,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以学生的提问为路标,弥补了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缺憾和弊端,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了课堂的诸多无效的灌输,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生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智慧场。

下面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的教学一个小片段:

学生1:为什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我们知道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这为什么不行呢?

师:钠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这是因为铜离子被水分子包围着,所以钠就首先与包围在铜离子外面的水分子反应,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学生2:老师,那我们有没有办法使铜析出呢?

学生3:刚才老师介绍了钠与包围在铜离子外面的水分子反应了,那我们只要加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就可以了。

学生提出各种设计方案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4:将钠加到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反应很剧烈,钠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同时有蓝色还带有一点黑色沉淀生成。

学生5:将钠与研成粉末状的硫酸铜晶体混合反应,发现有红色物质析出。

在关于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上,同学都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得到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也帮学生解决了这个困惑“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到底能否析出铜?”,从而更深刻理解了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的条件,达到很好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体现了化学教学再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中要有一股“源头活水”,在充满活力的课堂里,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启发式,把学生教“活”。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使课堂成为学生激情释放、智慧生成的场地。

猜你喜欢

硫酸铜板块老师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泼了硫酸铜死鱼,是有人投毒,还是用药不对呢?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六·一放假么
五水硫酸铜催化合成乙酸正丙酯的研究
以硫酸铜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的工艺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