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形态观察

2011-02-10严冬张宝莹刘宏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微囊活体结膜

严冬 张宝莹 刘宏伟

青光眼滤过术是临床常见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目前常选择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后眼压的控制均依赖于建立和长期维持有功能的外流滤过道,滤过道既包括结膜下的滤过泡,也包括浅层巩膜瓣下的引流通道内口。滤过泡是滤过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最直观的体征,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在滤过手术早期,术眼的眼压一般处于正常范围内,仅靠眼压不能很好预测术眼的滤过功能,需要同时分析各种不同形态的滤过泡,利于临床医师对手术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给予相应处理。笔者就目前国内外有关活体滤过泡的观察方法的文献资料供同行参考[3]。

1 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滤过泡组织学演变过程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的维持实际就是伤口的修复过程,但与其他手术后尽一切方法促进伤口尽快愈合不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失败源于手术切口的修复过程。共焦显微镜引用到对滤过泡组织的观察中,将滤过泡分为有功能组、无功能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有功能组利用共焦显微镜对患者滤过泡区的结膜上皮和上皮下纤维结缔组织进行对比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有功能组滤过泡的结膜和角膜上皮完整。在这完整的上皮细胞间,存在着许多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囊结构相对应的充满液体的光学透亮区,而无功能组滤过泡,虽然其结膜和角膜上皮结构也接近正常组织,但很少能在其上皮细胞间发现液性光学透亮区,即使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到微囊状组织,其图像也均呈现致密结构,这些致密纤维组织激发了滤过泡的包裹化过程。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有功能组患者,其结膜上皮间微囊的表面上皮层中出现一些小点状高反光结构,而结膜下组织疏松,出现更大范围的光亮区。

共焦显微镜观察活体滤过泡组织结构与眼压状态和裂隙灯显微镜下所见滤过泡形态的相互关系。不同功能状态的滤过泡,与其上皮间及基质内均可发现微囊结构,且在晚期成功滤过泡中表现更为明显。相关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证实这种上皮间微囊结构主要出现在滤过泡功能过强的泡组织中。术后早期小梁状的基质结构常可预示较好的滤过功能,此种结构多出现在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患眼中,晚期滤过泡表现为网状基质结构,这可能是切口修复过程中的共同表现。

2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

早期滤过泡形态与术后中期(1~12个月)眼压水平显著相关,早期结膜上皮下的微囊结构预示较好的手术效果,螺旋状血管的出现预示滤过泡的包裹化和较高的眼压水平。螺旋状血管是一种侵袭性的伤口愈合过程,术后早期出现螺旋状血管预示滤过泡的包裹现象且再次证明为成纤维细胞在泡包裹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超声活体显微镜(UBM)观察

John等根据UBM图像将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分为三型,功能良好的滤过泡:图像中可以呈现由滤过泡至前房的房水通路和滤过泡腔;无功能滤过泡:滤过道内口阻塞,无滤过泡腔;功能尚可的滤过泡:处于两型间状态的滤过泡,利用此种分类法可使86%的患者眼压控制状态与滤过泡图像一致,对滤过泡功能的判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

4 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CT)

最近,Singh等首次报道应用OCT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进行定性分析,以增强对滤过泡动能的理解和指导临床医师根据OCT图像了解滤过泡状态,从而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观察的指标包括滤过泡高度、壁的厚度、壁内是否存在囊状空隙、是否存在微囊结构、表层巩膜瓣下与其下巩膜组织的贴附情况及外流通道的内口状态。分析结果显示,由OCT监测所确定的滤过泡高度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的分类系统中对泡的高度的分类有较好的一致性。成功滤过泡腔多呈小的低回声区,而包裹的滤过泡则多表现为较大的低回声区。通过对滤过道内口的观察,可以明确地分析出手术失败的原因[2]。

综上所述,目前有多种方法对滤过泡进行观察,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及弊端,因此仍需学者深入研究。

[1]张扬,赵家良,杨渊筌.明暗光线下超声活体显微镜检查在发现前房角关闭中的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2):8-13.

[2]朱丹,梁远波,段室初,等.GDx、Vcc、HRT-Ⅱ及 Stratus OCT 在青光眼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2):126-131.

[3]葛坚.我国近五年青光眼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2):710-716.

猜你喜欢

微囊活体结膜
微囊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活体器官移植,你怎么看?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基于安全加密的人脸活体检测技术
静止水体中微囊藻属迁移轨迹的数值模拟
稳定性二氧化氯对水华微囊藻叶绿素a及酶活性的影响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