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电工程建设进程的旅游动态开发模式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2010-07-17周宜君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0年2期
关键词:水电工程旅游业旅游

周宜君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10087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山且季风气候影响广泛的国家,水力资源储藏量居世界第一。随着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大量水电站、大坝和水库,它们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产生了相应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由于其问题的典型性,近年关于三峡工程与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既有区域旅游发展战略[1]、空间格局演变[2-5]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旅游系统功能[6]、旅游资源[7]、旅游产品开发[8]等基本要素的研究以及关于游船业产品[9]的专题研究。但是多局限于静态研究,虽有少量沿时间轴的区域旅游发展的动态研究[10],但主要局限于阶段性特征的表述,缺乏基于水电工程建设内在规律、工程与区域旅游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多围绕能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1]或湖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12]进行,缺乏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近年三峡库坝区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出现了盲目跟风、竭泽而渔、破坏性开发等问题。鉴于我国新的水电工程还在不断上马,旅游开发问题层出不穷,亟待加强水电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以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本文拟以宜昌市为例,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系统资源约束理论,分析大中型水电工程对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探讨水电工程建设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演进规律以及基于上述规律的旅游业动态开发模式,以期对该类城市实现建坝成库前后旅游业的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

二、基于水电工程建设进程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演进规律

宜昌市位于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的长江三峡东口,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有香溪、神农溪、黄柏河、清江等大小支流在境内注入长江,已建成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等大型水电站,另外还有 340多座中小型水电站,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即将全面完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滨库临坝型城市。实践证明,宜昌市主要景区的成长发展基本对应于该市境内大中型水电工程项目的上马和建设。水电工程建设是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起因和变量,它既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其后续效应正在对城市旅游业发展产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根据在宜昌市的实地调查结果,参照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阚如良对三峡旅游时空格局的划分[1,9],现将滨库临坝型旅游城市的发展演化进程分为 3个阶段,并列表比较如下。

表1 基于水电工程建设进程的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可见,滨库临坝型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随着水电工程建设而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它在具备湖泊旅游和山区旅游的诸多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个性。不同时期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在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以及资源约束方面均具有不同特征,其旅游业发展与水电工程建设之间存在以下内在联系:

(一)旅游业发展演进与水电工程建设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

水电工程建设期间,不仅直接在坝区形成了大坝、船闸、桥梁、港口等水工建筑景观,而且在上游形成了平湖、河湾、岛屿、新峡谷河段等一系列新的旅游景观,或显露出了新的风景,丰富了旅游资源。而且,对应于工程的上马、建设、蓄水、移民、竣工等不同阶段,当地在诞生了一系列新的旅游景区的同时,旅游资源得到相应开发,旅游市场扩张,旅游产品也逐步发生着转型。

(二)城市旅游随水电工程建设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

水电工程建设不仅兴起了以工程自身为主要吸引物的工业旅游,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并形成了相应的环坝-环湖(库)旅游圈和环城游憩带,拓展了城市旅游的空间格局,提升了区域旅游业的整体魅力。

(三)旅游开发与水电工程建设具有功能的互动性

旅游活动提高了人们对水电工程的关注度,强化了工程的聚集作用,在吸引客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物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优化了工程建设的社会环境。同时,工程建设改善了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增强了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扩大了城市辐射范围,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容量,延长了有效游憩时间,提升了城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并带动了事件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科考旅游、节庆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

(四)后续问题的关联性

筑坝蓄水对旅游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改变了原有的水系特征、航运条件和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破坏了自然旅游资源赋存的环境根基,衍生了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它通过淹没一些居民点、生产区及文化古迹,影响了原有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生存发展[13]。这些影响在后工程时代还将持续,对旅游开发提出了一系列难题,需要从形成原因上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调查分析,加以治理。

三、转型期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演进规律,滨库临坝型旅游城市在前工程时期和工程建设时期已先后经历了本色式开发、彰显式开发模式,现以宜昌市为例阐述如下:

(一)本色式开发

水电工程上马之前的滨库临坝型城市,其水工建筑景观和水库尚未形成,区位优势也不明显,主要依托其优越的天然禀赋(垄断性、高品质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如1980年代以前的宜昌市,其主要旅游吸引物仅为长江三峡以及峡口处的三游洞景区。此时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不需要浓墨重彩,刻意包装,处于“无为而治”的初级加工阶段,其产品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

本色式开发以旅游资源为导向,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几乎合二为一,以乘船观光为主,也有少量徒步旅行、峡谷探险。目前主要应用于某些生态脆弱地区或自然保护区(如金沙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段),须注意审慎把握开发步骤。

(二)彰显式开发

水电工程上马之后,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使工程建设的工地、场景及其建设中的重要事件迅速成为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业的主要吸引物,坝区旅游成为主打产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客数量的增多,早期的参观建设工地式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在工程建设的中后期(截流、蓄水成库以后),在关注坝区旅游产品深加工的同时,滨库临坝型城市的旅游开发焦点也开始由工程自身向周边地区的青山秀水、人文美景转移,城市旅游逐渐由点状的坝区游、线状的沿河游扩展到环状、片状的环坝游、库区游。如宜昌旅游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宜昌市城区和三峡坝区为中心,以长江三峡、清江画廊、犭虎亭-当阳三国古战场为三轴的“两心三轴”的空间格局。此阶段的旅游开发仍以固有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同时开始注重其内涵发掘和形象包装,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产品的独特价值。如赋予农耕文化的宜昌车溪风景区,赋予筚路蓝缕、顽强拼搏的治水文化的三峡大坝景区,即为这一开发模式的样板。

因此,彰显式开发以旅游产品为导向,以产品的丰富性、体验性为特征。旅游规划在这一阶段得到重视,城市旅游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阶段处于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在旅游开发中须强化安全、保密意识,把握开发分寸,同时注意对地域文化准确定位,保护民俗文化,加强区域协调。

此外,水电工程建设的中后期,上游支流的部分河段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具备了漂流条件,带动了漂流旅游产品的蓬勃兴起。先发景区的示范效应,又引来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纷纷效仿,出现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式的旅游开发问题。比如一些天然水文基础尚不具备漂流开发条件的地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通过在上游拦河筑坝以调控漂流水位,开辟漂流景区。有些景区为了拥有“最大”或“最高”等景观轰动效应,采用筑坝的方法增大上游水量而造就人工瀑布。这种旅游开发必将次生出新的耕地、林地、房舍被淹、水土流失、移民搬迁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问题。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开发模式,目前正在库坝区的景区建设中被推广效仿,这一趋势值得关注、控制。

在后工程时代,滨库临坝型城市旅游开发将进入第三种模式——多元式开发阶段:

(三)多元式开发

水电工程竣工以后,随着与工程配套的大型项目的陆续引进,滨库临坝型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继续得到优化,同时,环境质量问题凸显,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面对新的发展格局和多元化的市场,旅游开发也相应转型,进入多元化时期。

多元式开发阶段典型的旅游产品仍以乘船观光为主,同时出现了自助探险、户外拓展、徒步峡谷溯溪、冲浪漂流、团队集训等科考探险和修学健身类旅游产品,它们与平湖休闲、生态环保、商务会展、节庆民俗、体育赛事、工农业旅游一起,构成了适应不同游客群体的多元化特征。该阶段的旅游规划范围也由市区、景区拓展到周边区县,并在局部地区深入到村镇层次。目前,滨库临坝型城市的旅游多元式开发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趋势:

1.创意式开发

本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和资源约束的加剧,“无中生有”的注重创意策划的开发模式逐渐得到业界认同,因此,创意式开发也成为后工程时代的滨库临坝性城市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具体表现为:

(1)开发理念的创新。即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将市场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介资源等也纳入开发范畴,同时注重融入时尚元素,将旅游开发与城市营销、区域发展、文化与休闲产业结合起来,追求高层次的、具有震撼效应的品牌策划。

(2)开发方式的创新。即运用旅游学、休闲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深入发掘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寻求适宜的多学科交集和整合优势,注重资源重组、产品包装和再创造,由单一景点的产品设计转向若干景点或要素组合的复合型系统化产品设计,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带动推出一批新产品和新景区。

(3)开发技术和手段的创新。即在先进的开发理念指导下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旅游开发之中。如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经营管理,嫁接现代园艺技术美化景区建设,运用现代文物保护技术促进历史景区的保护、搬迁和复建,借鉴电影特技、3D动画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美化景观视觉效果,等等。

2.可持续开发

可持续开发模式与前工程时代的本色式开发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重要区别:本色式开发是旅游发展早期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开发模式,是囿于科技、资金等条件限制的一种被动的选择;而可持续开发则主要通过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有效的管理而实现的一种开发模式,如在开发中注重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合理控制游客流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等等,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下的主动选择。发达国家的旅游业发展经历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游客对回归自然、回溯历史的旅游需求增加,旅游开发将逐渐走向返璞归真的境界,具体体现为在旅游开发中关注旅游的环境影响和社区影响,力求将其负面作用减小到最低程度。即所谓“开发即不开发”,注重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保护社区文化特色。它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中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要急功近利,所开发的旅游项目既利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又能造福于子孙后代,不会产生次生环境恶化、文化异化等问题。

滨库临坝型城市一般位于河谷和河流的上中游地区,这种地形不利于大气扩散。而水电工程所在地由于其水电能源和水资源优势,必将吸引大量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云集,威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宜居性。例如《宜昌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宜昌市近年以磷化工、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污染型产业快速发展,优势产业链单一,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背离。随着我国产业布局进入自东向西转移的阶段,大量高耗能、重污染的夕阳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水电中心城市集聚,能源及水资源丰富的库坝区难以幸免,这里的青山绿水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威胁。因此,滨库临坝型城市必须关注这一动态,将其纳入城市和旅游规划范畴,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谨慎引进外来工业项目,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为旅游业发展留下宜人的空间。

任何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都将因其生命周期的演进而先后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等 6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峡工程建设在总体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缩短了库坝区旅游业的成长周期(前 4个阶段)。随着工程由建设期转入运行期,滨库临坝型旅游城市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方面不断创新,缩短停滞和衰退的时间,实现快速转型。如何根据上述演进规律,确定具体发展战略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

[1] 阚如良.论三峡工程对三峡旅游的时空影响——旅游聚散理论 [A].徐红罡,Alan A.lew.“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宜昌)”会议论文集: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 [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刘名俭,黄猛.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4):581-583.

[3] 李国平,叶文.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4):35-43.

[4] 曹华盛.关于成库后长江三峡旅游格局变化的思考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4):49-52.

[5] 张立明,赵黎明.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空间演变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78-83.

[6] 张建,汪宇明.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4):90-94.

[7] 汪华斌,等.鄂西清江三峡旅游资源多层次灰色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3):261-269.

[8] 李源,等.长江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策划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4(5):136-140.

[9] 阚如良,李敏昌,何伟军.后三峡工程时代旅游开发式移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32-534.

[10] 王宁.论游船在长江三峡旅游中的主体作用及游船业发展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278-281.

[11] Kenneth A.Barrick.Geyser Decline and Ex tinction in New Zealand-Energy Developm ent Im pac ts and Imp 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Environ Manage,2007,(39):783-805.

[12] Francis E.Am uquandohÆ,Laud A.Dei.Tourism development preferences among the residentsof Lake Bosomtwe Basin,Ghana[J].GeoJournal,2007,(70):173-183.

[13] 赵建华,郭琦.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5-10.

[14] 周宜君,郑宇飞.旅游业救赎三峡库区文化遗存的意义及途径[J].人民长江,2008,39(13):11-13.

猜你喜欢

水电工程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旅游
浅析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浅谈水电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电工程开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