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对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之探讨

2009-09-29杨方旭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作用德育

摘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丰富深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教育思想、道德思想、伦理思想更是当代中国各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德育工作中,立足于儒家所传承的优秀思想及传统,结合当代中国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刻挖掘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对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高校 德育 作用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几乎被后世每朝每代奉为治国安邦的圭臬。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笔者比较赞同胡卫红所言:“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丰富深刻,时至今日对我国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我国高校德育内涵的不断扩大,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礼仪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但其基本内涵主要还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模块。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则是“有目的地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的形式也趋于丰富多样。笔者认为,不管是针对全日制大学生,还是在成人教育中,合理地借鉴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儒家以德育为重的教育思想,对于推动当今社会高校德育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教育应摆在教育的首位。《论语·学而》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在教育目标上,儒家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儒家认为,要将教育目标培养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使之达到“成仁”的境界。在儒家教育思想体现出这样一个育人理念,即要使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要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仁人”,就是超越人的本能而具有高尚理想、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当他的理想和生命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的生命,而去殉他的道义原则。[1]

儒家强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并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为“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曾说:“仁而不智,则受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他们强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2]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坚持这一理念,将“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并把这一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及日常德育工作中,用儒家仁爱思想去育现代社会的“仁人”,教会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会关怀社会和人,形成助人为乐、重视人伦道德、爱国爱民的高尚道德情操。这对于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儒家大则济天下,小则善其身的人身信念,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曾曰:“若某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他认为,做人是根本,否则,为学、明道、察理、立心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孟子亦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知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儒家以天下为己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3]由此可见,儒家的目标具有极大的弹性,可大可小,大则济天下,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小则善其身,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带着目标生活,是儒家奉献给人们的最好忠告。

当今社会,由于诸多原因,一些大学生容易心浮气躁,目标也变化无常,归根结底就是心中无志,并常常自以为是。儒家思想则认为“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己学。”胸无大志,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则会“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时,常常表现出退缩、沮丧、焦虑、抑郁、抑或放弃追求等不良思想、心理状态。而儒家在推崇淡泊心境的同时,鼓励奋发有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对于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的意识、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儒家所提倡的“厚德载物”的仁爱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和谐观,对于构建一个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要注意尊重别人。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兼爱”。一个人不但要爱自己、爱亲人,还要爱别人。为了行“仁”,孔子进而提出“忠恕”的原则,作为仁爱的基础。这种精神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以开放同情的胸怀求得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这种“仁爱”、“忠恕”、“诚信”、“礼让”的公德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在高校构建一个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目前,高校中有的学生就缺乏这种大仁大爱思想。有时为了个人利益,特别是面对个人经济利益时,他们感情冷漠、漠视人伦道德、缺乏互助友爱精神的缺点就会显露无遗。当许多大学生在为某一陷入困境的同学伸出援手时,有的大学生却冷漠无情的再旁边冷言冷语;当路边行人急切需要帮助,而大学生们却绕道而走时;等等迹象表明,乐于帮助别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是當代某些大学生所缺失的。而这些正是儒家“仁”之思想的精神所在,它提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德育中融入儒家仁爱思想,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比较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不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更进一步来说,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儒家的“义以为上”义利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义、利相统一的现代义利观

高校大学生除了要具有大仁大爱思想外,还应该具有“义以为上”的高尚品质。孔子提出的“义以生利”,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体现。儒家主张“见得思义”、“观得思义”,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孔子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义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说,他一方面承认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一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君子爱财”,要做到“取之有道”。荀子也曾在《荀子﹒大略》中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当然,他们也强调,物质利益的取舍,要以“义”为标准。儒家往往把仁义二字联在一起来加以论述,也即“仁义之道”是物质利益取舍的唯一依据,并且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与社会的整体利益。[4]

儒家思想对“义”、“利”关系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西方文化思潮带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一些学生常常片面的追求个人利益,甚至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在高校主要表现为每年一度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选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名誉和金钱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良心态及行为表现。甚至有学生因为处理不好金钱、荣誉的得失而走极端,选择轻生,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正确的价值导向尤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社会主义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坚持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原则,这仍然是主要的价值导向。孔孟在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主张对“利”的追求的合理性,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科学地分析儒家传统义利观,借鉴、吸收其精髓,明义重公,先义后利,教育学生在追求正当的“利”合理性时,又要突出对“义”的追求的崇高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义利观。

五、儒家“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对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

儒家思想中,对于敬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对其对“公忠为国”思想的探讨。孔子在《学而》、《子路》中曾多次谈到“敬”字。他认为,要“敬事而信”,对工作要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不能玩忽职守,携带散漫。要在其位,谋其政。在《颜渊》、《子路》中有记载,孔子在子张、子路问政时曾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先之劳之”。他强调在一定的职位上时,不能疲倦懈怠,对待本职工作要有忠心;要身先士卒,勤勤恳恳,克己奉公。在孔子之后,其他儒家弟子都曾对敬业精神有过许多探讨。如《礼记·学记》、《朱子语类》、《左传》、《晋书》等文中,都有强调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要求。[5]

忠于职守、敬业乐业、诚实守信是儒家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表现了人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职业道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干部玩忽职守、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社会上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都反映出了目前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在高校中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考试作弊、制作假证、网上欺骗等不良行为,这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而言,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及良好社会公德的构建,无疑是不利的。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精神,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们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忠于职守、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对于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影响,在此无法一一道出,仅就本人在开展德育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进行探讨而已。总之,笔者认为,合理地借鉴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增強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金蓉.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

[2]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台声·新视觉.2005.12

[3]胡卫红.听儒学大师谈人生.新华出版社.2007.8

[4]周咏梅 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2

[5]刘珍.论儒家伦理思想对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青年探索。2006.5

作者:

杨方旭 贵阳学院经管系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作用德育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