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羌姆”表演的神秘面纱

2009-09-29唐琳佳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信徒藏族

摘要:藏传佛教舞蹈 “羌姆” 不仅是佛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藏族舞蹈体系中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作为藏族舞蹈中的一种特殊舞蹈样式,以其深奥的宗教内涵和浓烈的宗教色彩,表现着弘法、驱邪、娱神、娱人等多重宗教功能,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舞蹈律动和造型、夸张华丽的面具服饰、庄重而神秘的舞蹈氛围,吸引着成千上万信徒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观赏。本文试图通过对“羌姆”的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作以详细分析,并着重从宗教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原始古朴的舞蹈风貌等方面加以阐述,从中探寻“羌姆”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藏传佛教苯教羌姆

一、宗教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1、舞蹈——藏传佛教仪式活动的最佳选择

宗教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观念。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艺术作为宗教的重要载体,对宗教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各种宗教的传播也导入各地区各民族艺术的交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直观而生动的艺术形式倍受广大藏族民众所喜爱,而宗教则是利用了舞蹈这一最易于民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并选择了舞蹈这一特殊工具,为其宗教的传播和发展服务。因此,一个新的舞蹈品种“羌姆”产生了。“羌姆”作为藏族舞蹈体系中的一种特殊舞蹈样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羌姆”以乐舞的方式表现着弘法、讲经、驱邪、镇妖、忏悔、布施、娱神、娱人等多重功能,并以深远而浓烈的宗教含义和宗教色彩,以及特有的欣赏价值吸引着成千上萬信徒和观赏者。

长久以来,广大藏族信徒“睹形象而曲躬”、“闻法音而称善”,“羌姆”艺术本身以独有的艺术魅力激发着众教徒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弘扬佛法,宣传教义的目的。同时宗教和艺术所注重的都是人的情感,它们共同探讨着生与死、善与恶等有关生命的主题。无论是艺术审美情感还是宗教情感,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寄托。

2、宗教文化与舞蹈艺术的巧妙结合

“羌姆” 意为跳神,是藏传佛教寺院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跳神活动,是一种神圣、庄严、庄重的宗教仪轨祭祀活动。

我们在“羌姆”表演时注意到,当表演大法舞时,在喧天的鼓号声衬托下,众神个个神态庄严肃穆,动作沉稳刚健,气氛格外凝重,虔诚的信徒们面对这一情景,在内心深处就会即刻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他们深深的相信着面对的神灵可以为他们消除孽障,让他们功德完满。这时,场面上又出现众信徒争相磕头、献哈达的、投掷布施等庄严而感人的情景,此刻艺术审美情感和宗教情感被宣泄得淋漓尽致。

这种原始仪式从情感、气势、力度及节奏上,集表演性与观赏性为一体,象征意义非常直观、清楚,信徒从形式与情感上易于接纳,非常切合宗教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最终选择了舞蹈来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情感的传播工具,每个民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和神灵的崇拜,借舞蹈来表达所信奉的精神,再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传播着各宗教的文化精髓,它的作用与达到的效能完全有别于登坛诵经的宣传教化。

舞蹈的目的最终促使信徒在艺术的感染中加深对教义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艺术自身独特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二、原始古朴的舞蹈风貌

1、远古时期的舞蹈遗风

在佛教前弘期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寺院宗教“羌姆”神舞开始形成,它源自于藏传佛教寺院的出现和寺院宗教祭祀活动。公元779年,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全的佛教寺院“桑鸢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莲花生大师根据佛教密宗宗教仪理内容的需要,采藏族原始舞蹈的土风舞、拟兽舞、古鼓舞和笨教仪式中的狮、风、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哑剧似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因此,在“羌姆”舞蹈的表演中,其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早期藏族原始舞蹈遗存,成为后来“羌姆”舞蹈风格构成的重要元素。羌姆中的舞蹈,还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在洪亮而庄严的乐曲之中,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以示各路神灵已降临人间。

2、凝重粗犷的舞蹈风格

羌姆起源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其舞蹈动作动律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羌姆虽然属于一种宗教内涵很深的祭祀舞蹈,但整个舞蹈风格的呈现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舞的动律特点,如许多顺手顺脚的动作及大幅度的踢、跨、跃等动作,都与当地的民间舞蹈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羌姆的舞蹈风格构成当中,即保留了宗教喻味的凝重神圣,又保留了民间舞蹈粗犷和奔放的特点。在“羌姆”的表演形式中,有独舞、四人舞、组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构图设置变化多样,体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僧人表演者动作迅捷、灵活,双吸腿跳跃高而且落地很轻,跨腿跳转动作速度极快,整个技巧的完成程度胜过专业舞者,表演的群体舞蹈动态都具有一定得稳定性,整个舞蹈,有的见工夫于腿部,有的见工夫于腰部,有的见工夫于肩部,也有的见工夫于臀部。有的碎抖肩,有的碎步,有的拖转下腰等等。舞蹈者时而轻柔飘渺,时而气势磅礴,强弱有序,铿锵有力,张弛有度。羌姆的舞蹈特点多以庄重、肃穆、稳健为主,舞蹈动律突出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等为特征。上身动作有甩头、耸肩、双摆手、双绕推手等手势变化;舞蹈技巧有弹腿纵身前跳、正反跨腿旋转、跳喜旋、拉弓射箭及高举腿(勾脚外开)等等。羌姆的表演场面气势恢宏、肃穆威严,虽然有时出现一会儿嬉戏场面,但主要是以凝重威严的情绪为主,突出了宗教神圣威严的一面,又彰显了藏传佛教乐舞艺术的神奇魅力。

3、古朴夸张的面具与服饰

羌姆表演时大都戴面具表演,形成了羌姆艺术的独特风格。“羌姆”在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表演中,仅其表现形式就有三百六十种之多,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羌姆面具种类繁多,尺寸硕大,造型怪诞,色彩艳丽,形制奇特。“羌姆”面具造型表现的内容除佛、菩萨、高僧、圣人外,主要为各类护法神祗所组成的强大阵容,面具分全面具和半面具两种,全面具有牛头、鹿头、狮子头、凤头等。半面具有骷髅、死鬼、白老头等,使人看了如神鬼境地。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护法神面具,它们面目狰狞怪诞,让观者怵目惊心,极具震慑力。然而羌姆的服饰均属豪华,多数服装都是绸缎蟒袍,款式独特,袖口呈喇叭状。据说是当年巴拉道尔吉跳羌姆,为了藏弓不易被发现而设计,所以,这种袖口一直沿袭下来。夸张的造型表现在面具艺术上必然是以强化的视觉效果进行的说教。包括造型和色彩的夸张、浓烈。甚至为了传神的需要,有的护法神的面具头部比例夸张到占据全身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无不给人以恐惧和威力无比之感。

参考文献:

1、刘晓真,著《中国世界舞蹈文化》时事出版社、2009年1月

2、嘉雍群,著《藏族文化艺术》中央民族大学 2007年07月

作者:

唐琳佳 四川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信徒藏族
开悟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喜迎春天
《演变》《藏族少女》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浅析元朝统治下的吐蕃地区佛教文学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