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小组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2009-09-23黄舒华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

黄舒华

摘要:笔者在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集中分析和探讨了上海市徐汇科技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情况。并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为幼儿树立榜样、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合作的积极效果、对幼儿进行及时鼓励和引导等方面论述了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索活动;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80-02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重要课程,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记录、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大班年龄,科学探索活动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有很大的积极效果。目前,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真正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欠科学性。本文试从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小组合作能力人手,对幼儿教师的自我观念和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尝试。

一、概念界定

幼儿的小组合作是把一个教学班的幼儿按均衡组建原则分为由3-7名幼儿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一种教学方式。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丰富的具体事实,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发展好奇心,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并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情感态度。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幼儿逐步养成合作分享的品质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老师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科学探索的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幼儿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集体的科探活动、科探区域活动中,幼儿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自己家中的百科全书、上网查询到的相关信息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交流,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连个别自我观念比较强的幼儿,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二)探索出了在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据调查发现,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占主体地位,因而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合作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概率就比较低。如何挖掘科学探索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因素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与有效处理。

1老师之间的合作为幼儿树立榜样。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老师之间的合作行为会为幼儿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假如老师之间出现某些不合作行为,那么必然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要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幼儿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应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大班主题活动“我要入小学”中的教学活动“整理书包”中,让幼儿合作开一个小小文具店,通过开文具店活动,培养幼儿合作协商和初步评价的能力。于是,在第一个环节交流各自收集的文具中,老师提出了问题:文具如何摆放有序?标价怎样才合理?如果大家意见不一样时怎么办?活动开始前幼儿就讨论起来:“我们用猜拳来决定听谁的”、“我们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这次先听你的,下次再听我的……”活动中,一组幼儿开始对分工有争议,大家都想去拿文具进行摆放;一组的幼儿协商后,有的摆文具、有的写价格、还有的整理文具……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同伴之间一起发现、学习、探索的机会是很多的,老师可以利用多种办法为幼儿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开展需要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等)、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探索的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协商等),让幼儿在探索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合作。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在科学探索活动“合作垒高”中,幼儿自由结伴,三人合作将二十块积木垒高,比一比,看哪一组垒得高。活动后,通过让幼儿互相介绍成功的经验,教幼儿合作的方法。当幼儿再一次进行合作垒高时,笔者观察到,曾经失败的那组幼儿开始商量分工了,其中一个幼儿在垒高,另一个幼儿做起了记录,笔者问他为什么做记录时,他说:“我可以记住他是怎么搭的,万一倒了,我可以看着记录继续垒高。”可见,通过操作、失败、再操作,幼儿自己积累了合作的好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老师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实际上是在教给其他幼儿成功合作的好方法。教给幼儿当遇到矛盾时,可以三人协商、也可引导全班小朋友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

4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在幼儿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幼儿的设计思路是宽广的,有的小组合作表演做牙刷的广告、有的小组四人合作做保护树林的广告、还有的小组五人合作i~i-I-了关心老人的广告等。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合作的积极效果,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如:在集体中分小组表演各自的公益广告,让每组都在集体中进行表演,老师和幼儿运用不同的语言赞美成功的合作,如:“太棒了”、“你们是我的好榜样”等,让幼儿感受合作能带来的愉快,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意义。

5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在科学探索活动“设计环保棋类游戏”时,幼儿用猜拳的方式四个自由结伴玩。笔者发现其中一个幼儿在走棋时,常常多走一格,其他幼儿会提醒他“你多走了,退回去”之类的语言;这时老师用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肯定的语言说道:“你们俩配合得真好!”当幼儿做出的合作行为能达到积极的同伴合作效果时,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使幼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三、思考

1教师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通过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合作、学习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2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许多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要在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影响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将对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志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M],北京出版杜,1999

[7]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钱君秀,钱芬,沈爱珍,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学前教育研究,1999,(6)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