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寻

2009-09-23郑学明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转化

郑学明

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数学学困生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形成学困生的内外因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厌学型和非厌学型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以期对实际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转化;厌学型;非厌学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51-02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数学学困生的现象普遍存在。探寻学困生生成原因,寻求转化对策,对全面提高我国的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纳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关于差生的定义,把数学学困生界定为,学生的智力同数学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数学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在这里,就数学学困生的概念强调三点,其一,本文的学困生是具备了学习所必须的条件,没有聋哑等先天性生理缺陷;其二,这里的学困生指的是学习困难,不是指违纪、撒谎、打架等品行不良者;其三,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指其学业成绩与过去相比能够不断进步,而不是与别的学生相比。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认为:“造成学习困难的自身原因主要有适应能力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不良的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等”。现阶段下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自身面对困难的意志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粗心、依赖性强、缺乏斗志等不利于学习的主观因素。

(二)外部环境原因

首先是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今年人民网3月28日报道重庆上万应届生弃高考、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其次,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乏。第三,学校教育因素,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以应试为目的学校评价方式难以达到使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Ⅲ。但应试教育造成的社会、家长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的影响仍然巨大,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传统的考试存在“四个单一性”的弊端,即:考试目的单一,考试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效果单一。应试教育是学困生产生的关键性因素,学生为了在中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打击了更多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学困生就日趋增多。另外,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符号体系严密以及逻辑性强等学科特点,也给许多学生的学习数学造成了困难。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按对学习的不同态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有厌学型和非厌学型两类,其中厌学型的学困生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被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心;非厌学型的学生有学习的意愿,他们往往学习较为主动和勤奋,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客观原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业成绩。

(一)厌学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这类学困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把时间投入到数学学习上,因此,相应的转化策略以从各方面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为主。

1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引发求知欲望。激活数学学困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困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厌学型的数学学困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与学习无关的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色以生动丰富的手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方法来培养该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可以穿插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等数学史料来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兴趣,以引发求知欲。

2用情感排除数学学困生的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产生厌学,可能是教学中学生的对数学的“感情”被“伤害”了,要改变这部分数学学困生学习状况,必须从情上来启动其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加感情投资,厚爱学生,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对你和你所教的数学有情,这样才有可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以情公关,首先教师要形成“学困生也可以是优秀的学生”的理念,真正理解“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视数学学困生为将要开的花朵,并用爱心来浇灌,给予精心哺育,使他们沉睡的心真正被唤醒。对于学困生,陶行知先生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帮助数学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其自信。厌学型的数学学困生由于对学习无所谓,没投入多大的精力,在学业成绩上也不怎么理想,这种习惯性的学习失败令其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逐步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心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发现该类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正确掌握评分的艺术,使他们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标准,教师对此应该进行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2)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布置难度适当的数学任务。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它们,可以增加其成就感。(3)题目应该由易到难的呈现,这样他们可以不断体会获得成功感。(4)学生之间具有互异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结果归因,使他们形成不断学习的动力和毅力。

(二)非厌学型的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这类数学学困生的特点是他们有学习的倾向和意愿,但付出的努力和学业成绩不成正比。这类学困生的转化以数学学习的方法策略的改进为重点。

1教授学习数学的方法与策略。这类学困生的学习数学的效率并不高,他们在学习数学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取得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给这些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首先,教会他们学会质疑、倾听与合作。质疑就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所要学的内容大胆地进行设问,并进行独立思考。倾听就是引导学生要多有选择地吸取包括老师和学生等的观点,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合作,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获得新思维。其次,教授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供相应的训练。教师针对数学学科以及学生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推测与假设的能力,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的教学方式。最后,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内容,主动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2根据学生特点,恰当抑制动机水平。非厌学型的数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意愿比较强,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明显,其中原因可能是学习动机太高,教学中必须加以抑制他们的动机的激起程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思(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就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所以,对于非厌学型的数学学困生,应该给他们布置相对于他们来说是中等的学习任务,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现象,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也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不管怎样的转化策略,都应该综合考虑学生个体情况、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状况和数学学科特点等相关因素。可以这么说,关注数学学困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大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4]李秀,改革评价方式切实执行数学课程标准,贵州教育,2006,(13):22-23

[5]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67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数学学困生转化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几点尝试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当前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