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留给学生

2009-09-16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尝试课程标准

许 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留给他们。我带着几分犹豫,几分怀疑走上讲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恍然发现以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我们总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总是不放心,总想抱着他们走路,也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总是滔滔不绝的炫耀着自己的学识;不时还为自己精彩的演说,洋洋得意一番。从心眼里从未重视这群有思想、有活力的孩子,他们虽说在求索中,但是他们渴望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们渴望与老师平等的对话,他们不需要说教者,他们不需要救世主,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对他们的尊重,需要的是平等的参与者。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正是这种课堂氛围——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在大环境的逼迫下,努力尝试去做,体会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同学们是富有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他们的思维远超过我们成人的想象。

如我所上的几节课:《端午日》是沈从文写的一篇有关端午风俗的散文,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个情节,让同学们发挥联想把课文中没有详细描述“捉鸭子”的情景,说出来或者画出来。出乎意料同学们想了各种方法,有人说:枪打;有人说:用鱼网网;有人说:在岸边等,便能坐收渔翁之利;更有甚者说:钓鸭子……不一而足。还有同学甚至用稚嫩的手把这些画面画出来。看着这些充满稚气的画,听着同学热烈的发言,我真是感慨万千。孩子们的世界真是让人难以捉摸,他们是多么可爱。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我对同学们开始放心。

在上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时,我索性更进一步,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孩子们发现的问题如此多,课堂争论如此激烈,又一次震撼了我。有人说:为什么小子可以出去,小丫头为什么就不行?有孩子就立即回答: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他们的反应是多敏捷啊!甚至还引发了一场男女生有没有差异,在学习上,在工作上能力有没有区别的争论。整个课堂上简直成了辩论的会场,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个孩子提出“站了一个月鸡笼的肥鸡就要开刀问斩了。”为什么用“站”不用“在”?我顿时感到这个孩子发现的问题是我备课中根本没有准备的。我先请其他孩子来帮助他回答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十分精彩:因为后跟有“开刀问斩”这样人的动作,前面照应“站”,我当时肯定他的回答。课后同行就笑着对我说:“一看就知道你没有在农村生活过,这是农村专门为春节准备的阉鸡,它们往往是被关在笼子里,这样的鸡才长得肥嫩,何况鸡的习性都是站着。”听了同行的一番话,我恍然大悟细微处皆学问啊!根据“新课标”要求的课堂,其实并不是说老师当旁观者,实际上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我们无法设计出孩子会提什么问题的教案,也无法意料孩子充满想象的大脑会提出什么问题,这就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这种积累需要不断的更新、加厚)随时准备回答孩子们的质疑;而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是——老师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也势必形成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老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在这种不平等的对话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了,他们怎么会喜欢语文课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的顾虑被打消了,同学们喜欢上语文课,他们感到一种崭新的课堂氛围,在这里他们能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时不时还会产生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活跃了,时不时被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来。记得在上朱自清的《春》时,课文结尾“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与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有同学提出:“前面作者描绘的春是温柔的、和煦的,把她比作是小姑娘是恰当的,为什么比作‘铁一般胳膊与整个文章不和谐。”问题一提出,得到许多同学的赞成。我十分吃惊,同学们对名家名篇也不是一味地盲从,也能品头论足。

又如《夏》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结尾作者是:“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有同学提出:结尾也应该是“金黄的”照应前文。我顿时觉得孩子们已经注意到了细微处,这个问题提得多么深刻。同学们的回答更加精彩,这里“黄金”是指它的价值,黄金的色彩也是黄色的,黄金既写出了夏天的色彩,也写出了夏的珍贵。学生的回答十分圆满,我原本以为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学生站起来说了反对意见:“既然是十分珍贵,为什么前文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何言珍贵?”同学们把问题引入更深的层次。针对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请同学们思考。在几分钟令人窒息的沉默后,一位很少发言的同学举起了稚嫩的手,道:“老师我认为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后的收获,才是珍贵的。”又有一位同学接着他的话说下去:“就上个礼拜天,我和爸妈花了很大力气,流了很多汗水登上了梧桐顶峰,虽然很累,流了许多汗,但是我看见美丽的风光,我心里高兴极了,我感到这是珍贵的体验,我还把这写入了日记。”他们的发言赢得了一片掌声。

同学们用极大的热情表达他们对这种新课堂的欢迎。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们爱发言了,爱争辩了,爱思考了。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尝试课程标准
将课堂互动融入初中物理课堂之中的重要性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