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应被语文课堂遗忘的爱情教育

2009-09-16白川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语文课堂

白川江

【摘 要】 紧随时代的潮流,数量不少的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走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可这些作品仅仅是一种摆设,在充斥应试教育的学校,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被忽略。在欲望泛滥的时代,人们视性爱教育为“法宝”,而忽视爱情教育的塑人作用。缺乏爱情教育的人,不可能是人格健全之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爱情教育 经典作品 人格健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材的形象性、情感性,借助熏陶感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们从爱情氛围中去感悟、理解爱情的深层含义和丰厚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我们应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借助语文课堂这个便利的平台来进行爱情教育。

一、教材中的经典爱情文学作品,为实施爱情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材中爱情题材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从《边城》中的翠翠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等,都有美的外表和美的心灵,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她们美丽善良,执著追求纯洁的爱情,具有质朴的人性美。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一种“趋美”之心,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鲜活饱满的形象,深入理解这些美的形象,情绪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打开了爱情教育的突破口。

二、语文学科特有的教育方式,特有的授课方式,远胜过其他方式的教育

1.借助文学作品的形象教育,让学生懂得纯洁爱情的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里有不少大胆冲破封建桎梏,追求真挚爱情的典型形象。在如《长亭送别》一文中,就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个美丽勇敢的形象。这个动人的叛逆者形象,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爱情,不应掺有任何名利的俗念,而相知相悦、志趣相投方为纯洁的爱情。

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对一个美的人物形象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端正学生审美观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化学生心灵的心路历程。

2.借助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以熏陶感染的方式让学生认识爱情的美好。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具情感性,文学作品总是以情感人。爱情文学作品更是情感丰富。爱情教育是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那些在爱情生活中追求美的、真诚的内心世界的人物形象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寻求高尚的、纯洁的爱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说教,那是一种渗入心灵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体味作品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为之忧为之喜,为之感伤,为之欢唱,使之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发爱的意识。比如,通过学习汤显祖《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复生”的深切而真挚的爱情,方能体会出死入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在课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愉悦的审美品味之中,不自觉地受到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受到忠贞、纯洁爱情价值观的教育。

三、语文课堂丰富的教学手段使爱情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相比,更易于灵活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

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上《孔雀东南飞》时,先以一首屠洪刚的同名歌曲导入,营造一种离别的伤感氛围,接着用配乐朗诵原诗,自然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解读中。在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时,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在课堂上“默无声息”把爱情应有的本质,该拥有怎样的爱情观“教给”了学生。

2.利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影视爱情片,为语文课打开一扇畅通古今、连接东西方的窗口。为学生送上一份人类爱情文化精美大餐。

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上《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表演剧中的某些片段,通过饰演剧中角色的方式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更深入解读人物;再经过集体讨论,明确剧中人物的悲剧在于两性之间“爱情”建立在欲望和利益关系上。

高尚的爱情观不能作为一门知识灌输给学生。语文课堂应努力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形象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语文课堂爱情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课堂上爱情教育的“分寸”。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例如在学习课文《边城》(节选)过程中,如果老师始终把关注点放在“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上,就“犯”了过分渲染爱情的毛病。教材中《边城》的节选部分除了爱情,还表现了感人的兄弟情、相依为命的祖孙情和淳朴的湘西民风,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更深刻的思考。课堂过多“说爱”一是让“爱情”变得乏味,二是易让学生沉湎于与学习阶段不相合的情感。

2.语文课堂的爱情教育不能脱离语言的教育。例如苏轼怀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是一首爱情佳作,更是一首言语朴素、情感真挚的好词。在课堂上应从赏析字词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深情。通过赏析词句,更好地让学生感知词人真挚的感情,高尚的品格。

3.语文课堂应把教材作品与经典名著相结合,并融入时代的元素,使学生辨清对错。不仅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走进作品,深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内涵,还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走出”作品,冷静思考分析,启发学生从中选择、确定正确的爱情观。实行健康的“拿来”:例如在学习《卫风·氓》,我们不仅从一个怨妇的自述中知道了男子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还要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

由《雨霖铃》中双方深爱却因种种原因而离别,自然延伸到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让学生课下阅读、课堂讨论。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爱情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生存和能力的基础上。而中学生还不具备拥有真正爱情的能力和条件,因此中学阶段谈恋爱是对自己和对方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一个人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他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护卫心中的那份美好。中学爱情教育能使学生顺利度过青春萌动期、减少早恋现象,也能给予学生未来获取幸福爱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它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美的教育、高尚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巍巍.关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爱情教育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7

2.倪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曾宏燕.爱情教育:一块不该忽略的教育领地[J].人民教育,2002(4):32-33

4.李清文.期盼中学课堂有“谈情说爱”[J].山西教育,2005(4):43

5.邓涛.将爱情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J].上海教育,2005(5):54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为什么读经典
关于现代文学史之经典作品现代化的解读
以路遥小说为例试论述经典作品中悖论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