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语文开放性阅读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009-09-16何海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积累能力

何海波

【摘 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构建自主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式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阅读实践中发现自我,提升品位。

【关键词】 开放式阅读 积累 能力

有语文就有阅读,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然而让人悲哀的是,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封闭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的是教,忽视了学生的学,着重对课文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领会。课堂阅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着很强的功利性。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可能连文章作者本人都无法完成的练习题;学生在阅读时精神是不自由的,因为时刻想着要分析概括主题、把握词句寓意及章法技巧等。这种带着“任务”的阅读是被动压抑的,学生难以沉浸其中自由翱翔,体悟不到文章情感内蕴,无法享受读书乐趣。这样的阅读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使学生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必须构建自主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阅读实践中发现自我,提升品位。

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提出了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个人品位。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禁锢学生心灵的“封闭式”阅读教学,否则学生将无法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更谈不上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正确的鉴赏方法。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式阅读。而怎样才是自主开放的阅读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多领域、多渠道地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1.珍惜生活中的语文积淀。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时时是语文。语文学习资源应是开放的,不只是封闭、单一的。我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生活中体味、学习语文。如看电视剧或电影,体会小说文体中的人物刻画。收看《百家讲坛》,丰富语文知识,加深对语文的思考。听他人发言,判定讲话人讲话的中心,注意讲话人的语言逻辑,“判研”讲话人的用语,甚至在听讲话中修改病句。组织学生收看晚间新闻等开放式语文课堂。总之,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当作语文资源去学习,这种全时空开放的大语文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拓展的学生阅读量,也为学生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来源。

2.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单一的课外兴趣,导致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知识面的狭窄,情感体验的贫乏,这些都成为了制约中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在每周有限的课时中,开辟出一节“语文阅读指导课”,以专门加强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对此,有些教师喜欢一上来就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放在学生面前,逼其硬啃名家大作。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这种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反而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为高中生紧张的学习节奏不允许他们在这些名家名著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刚开始带给学生的是《读者》、《青年博览》等主流性杂志。每次阅读课,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随时做好阅读札记,摘抄优美词语和经典语段。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量也随之提高,阅读速度也有明显加快,就连写作素材也得到了有效积累。

3.写阅读笔记并参加读书交流。有了个人的阅读习惯后,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并相互进行交流活动。通过抄写、讨论、交流,进一步享受恬静,享受独享与开放、共享的乐趣,获得不同的知识。这种方式,能扩展学生知识领域,让学生有归属感,增进思考和批判阅读能力,享受舒适、满足、成功的感觉。自主开放式阅读的实施,可以利用社团活动、班会自习、寒暑假期等不影响上课时间。老师适时组织阅读笔记或阅读心得征稿,给学生作品提供发表园地,赏识学生的阅读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了生活内涵。通过阅读与讨论交流,学生在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多形式进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能力

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可以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通过多形式的阅读方式,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教学《项链》一节课,对玛蒂尔德人物的理解,传统的教学都是批判主人公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批判享乐主义腐朽思想,我们没有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起码同情心。学生没有思考,只是接受这样一种固有的结论。课后讨论中提供了一种看法是“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而基于开放式问题教学,我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喜欢十年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喜欢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角度顿然开阔了,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理解褒贬不一,变得多样了。有的侧重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主人公,有的从路瓦栽的角度去理解主人公,学生更多的是从文本入手,对主人公进行批评。这种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既然是开放式问题,教师就不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取向。要注意实施客观的与价值多元化的评价。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讨论、辩论,并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评价。

2.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猜你喜欢

积累能力
你处理困难的能力如何?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不会飞的鸟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