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课改”课

2009-08-17王丽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9期
关键词:课改玩游戏生活化

王丽君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数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怎样才能搞好课堂教学,上好数学“课改”课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教学中笔者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可借助学生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材料,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经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一切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2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设问:那边草地上有6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6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5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可能的。再如由2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2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2个数,这样2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2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一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象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的,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3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充分地把内容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则:“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灯笼,每个灯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中,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师必须以新教材为依托,努力上好数学“课改”课,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活、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课改玩游戏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哈哈大笑玩游戏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回到古代玩游戏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