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追溯: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书院

2009-05-21田景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

田景正

摘要: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创办,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然而,从历史渊源来看,湖南师范大学则可上溯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清末新政的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中,1903年,岳麓书院停办,湖南高等学堂迁入,继之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湖南大学、国立湖南大学,1949年,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在湖南一分为三,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沿承岳麓书院学术研究传统,且于1953~1959年,设址于岳麓书院。总之,从千年岳麓书院所具有的师范性、人文学术中心,或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上与岳麓书院的地缘关系以及对岳麓书院文脉的延续来看,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书院有着无法割舍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学术传统;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G7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108-04

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洲太守朱洞在原有僧人兴办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岳麓书院诞生。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以悠久的办学历史,培养众多的杰出人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湖湘文化重镇而为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骄傲。

2008年是湖南师范大学70周年华诞。然而,从历史渊源来看,湖南师范大学则可上溯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书院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可以从其师范性、高教性、文化延续性以及地缘性等几个角度得以印证。湖南师范大学承续了岳麓书院的精神。

一、岳麓书院的“师业”

中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而师范教育直到近代才开始出现。自隋代(公元606年)始,中国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数量的提升。而在这一官吏选拔制度中落选的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他们有的教书于书院,但大多则以蒙馆、村塾等教学为业。

据估计,千年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计有10万余人。以“举业”善天下虽是岳麓学子的主要志向,而事实上,只身挤过科举考试这座独木桥,真正“学而优则仕”者是其中少数,大多数则是从岳麓书院学成之后,以教书为职业,即“师业”。他们安贫乐道,以传授知识、教育儿童为己任,精心耕耘,桃李芬芳。有名者见于经传的如《宋元学案》之《岳麓诸儒学案》,光绪《湖南通志》记载,钟震创办湘潭主一书院,钟如愚主持南岳书院,吴雄建平江阳坪书院,曹集辍南康军廪以教育白鹿洞书院生徒,程许修茸袁州南轩书院,聘宿儒为诸生讲说,李埴讲学夔州,周爽在湘乡昆仑桥传道。其建院兴学活动,对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传播文化与学术,改变风俗,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代胡林翼临死以箴言书院为念,左宗棠支持鳌峰、南菁书院刊刻丛书,传播文化。民国初年,范源濂三任教育总长,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教育家杨昌济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引导毛泽东、蔡和森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还培养了舒城新等现代著名教育家。可见,千年岳麓书院既是中国古代的千年学府和学术研究中心,某种程度上,又是中国古代一处小学和大学师资养成所。

清末新学制推行后,这里奠定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诞生了高等师范教育的雏形。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湖南巡抚岑春奉旨创办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教育改制,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湖南优级师范学堂遵章改称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高等学堂停办,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西迁岳麓书院。

迁入岳麓书院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非常重视对岳麓书院文化的承接。

民国元年9月4日《长沙日报》第二版《湖南公立高等师范学校启事》道:“本校奉教育司照会,按都督命令,高等师范学校地点经政务会议议决,作为合署办公。惟该校开学在即,应即拨定岳麓高等学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刻日之迁往开课,等因奉此。本校现已陆续迁移,凡续到各生。务各遵照即来岳麓本校报到,是盼。”这一“启事”历史地说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承继岳麓书院学脉,为湘省政务会议议决,都督命令,且有教育司照会。更重要的是,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是对岳麓书院校址校产、校史沿革、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全面的自觉的继承。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这就是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自觉以岳麓书院为自身前身。正因为如此,《形势第一》对校址岳麓山的地势,《建制第二》对校产岳麓书院的所有建筑以及作为自身前身的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揭示第四》对岳麓书院全部重要揭示,包括讲堂揭示,斋舍揭示,膳堂揭示,均详细述载和书录,作为校史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这足以说明。岳麓书院学脉在湖南高等学堂停办后。由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传承光大。民国初。由于国力衰弱,教育经费拮据,北洋政府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撤销一部分高师。于是,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第二期本科和文史专修科均于六年(1917年)暑期毕业后,遵照部令停办,不再招生。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六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办学五年后,外迁武昌。

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分配到本省各县市中学担任教职,或做教育行政工作,对近现代湖南中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原国立师范学院中的教育系、体育系、体育专修科组成湖南大学教育学院,其他系科并人相应学院。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分解,成立湖南师范学院。1953~1959年,湖南师范学院设址岳麓书院。长期以来,湖南师范大学自觉承续岳麓书院的育人职能,从这儿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成为了湖南省各个时期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师资的主体,使湖南师范大学成为湖南的教育之母。

二、著名高等学府和人文学术中心

岳麓书院创办不久,就成为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和人文学术研究中心。

首先是中央政府给予的特殊待遇。宋初四大书院是在朝廷新建、需要大量高层人才、而朝廷又无力发展地方教育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出资或组织民间力量兴办起来的,从总体上来说,都属于地方教育的范围,是地方的教育中心。岳麓书院之所以视为高等学府,并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因为岳麓书院接受皇帝御赐匾额、学田,获得皇家宫廷藏书,受到了当局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岳麓书院的山长还享有皇帝接见(1015年)的殊荣,这是整个宋代书院史上惟一的特例。继山长周式以国子监主簿主持院政以后,天圣八年(1030年)岳麓书院山长孙胄又由主管财赋并监察官吏的“漕臣”提议而被朝廷特授官职。山长由中央政府任命,也说明岳麓书院在宋初教育领域处于较高的地位。

庆历以后出现的湖南“潭州三学”,则最能说明岳麓书院所处的高等学府地位。

潭州三学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潭州州学创

建于庆历以来大兴官学的运动中。按照宋制,天下士人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县学,取得学籍,称县学生。县学生再经考选升州学,州学生每三年有一次考选拔贡升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的机会(《宋史》卷一五七,《选举三》)。就其层次而言。州学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潭州下辖长沙、衡山、安化、醴陵、攸县、湘乡、湘潭、益阳、浏阳、湘阴、宁乡、善化十二县,而两宋惯例,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管潭、衡、永、道、邵、郴、全七州及武冈军、桂阳监等共九个行政区域,其中全州所辖清湘、灌阳两县皆在今广西境内。因此,潭州州学除了所属十二县高材生外,也时有其他州县的学生肄业,这样潭州州学就成了湖南地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湘西书院在潭州城外湘江西岸,成平四年(1001)知州李允则扩建岳麓书院之后,奏请朝廷创办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岳麓书院学舍紧张难以容纳就读学生的矛盾,在学生层次上湘西书院也稍低于岳麓书院。潭州三学由考试升降连为一体,三学生按层次分成三等,分居州学及湘强、岳麓两书院中,他们的升降按每月考试的成绩而定。积分高者从州学升入湘西书院,从湘西书院升入岳麓书院。在三学中,岳麓书院是处在最高一级的。这样,“潭州三学”体系是岳麓书院作为高等学府地位的重要标志。

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一直保持到南宋末年。元、明以后数百年,潭州三学的体制虽然不复存在,但岳麓书院自宋代以来所确立的湖南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却丝毫没有改变。

岳麓书院在北宋成为湖南的高等教育中心,确立了它在教育领域冠首全国书院的崇隆地位。到南宋,通过书院的主持者们积极进行的一系列学术建设,其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的丽泽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一起,并称“南宋四大书院”,即代表湖湘学、程朱理学、中原文献之学、陆王心学等全国四大学术中心。

三、对岳麓书院文化的自觉继承

有两个主要理由可以充分说明湖南师范大学承续了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一是长期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形成的校训与校风;二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传统。

首先,湖南师范大学的“仁爱精勤”校训承接了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70年来,传承湖湘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汇聚名师大家,潜心育才治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仁爱精勤”的精神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业已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成为湖南人才培养和人文学术的重镇。

“仁爱精勤”是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的校训。2006年,被重新确定为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此前,湖南师范大学还确定了“勤勉严谨,求是创新”的校风。湖南师范大学校训“仁爱精勤”倡导师范仁道,追求高尚;倡导爱人以德,追求和谐;倡导研精思覃,追求真理;倡导勤奋踏实,追求卓越。表达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敬业精神,“鞠躬尽瘁,不计成败”的奉献精神,以及博爱、宽容的人文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尝试、坚苦卓越的研究精神和脚踏实地、从实处着手的朴实处事态度。应该说,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校风充分反映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文化精神内核。

岳麓书院“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实事求是”的12字校训是岳麓书院千年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书院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反映了书院的学风学纪。一言以蔽之,12字校训反映了岳麓书院千年学府精神。

岳麓书院“忠孝廉节”校训,是南宋时期岳麓著名主教张栻确定的,由著名思想家朱熹亲书,以碑刻的形式公诸讲堂,镶嵌于壁以为长久,其地位之重要,对岳麓书院文化影响之深可想而知。张栻在其撰写的《岳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重振岳麓书院在于“传道而济斯民”,强调“求仁”,岳麓书院所进行的是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匡世济民的人才培养。可以说,“忠孝廉节”校训体现了岳麓书院培养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

“忠孝廉节”四个德目具有不同含义,分别体现着自己的道德理念。

“忠”是中国古代人伦道德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德目,体现了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在“忠”的理念教导下,岳麓书院培养一批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才,书院所进行的忠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已在岳麓学子的道德人格上得到了认同。“忠”还体现了诚实、忠诚和互信的精神。后来的《岳麓书院学规》中要求“损友必须拒绝”;“痛戒讦短毁长”。要求学生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作任何伤害朋友的事。从道德上寻求不断反省人生的缺陷。校训的另一个德目“孝”的规定,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尊老和敬老的人伦精神。《岳麓书院学规》中就有两条具体要求学子尊老、敬老和爱老的规定。一条是规定学子必须“时常省闻父母”,另一条则要求学子必须做到“行坐必依齿序”。“廉”作为岳麓书院校训中四个德目之一,它体现了一种尚朴素而崇廉洁的道德精神。岳麓书院重视“廉”,乃在倡导尚俭素而崇廉洁的道德精神。岳麓书院在“廉”的教育中抓住了道德修养中一贯倡导的“寡欲”的问题。在《岳麓书院学规》中有“服食宜从俭素”这一条规定,要求学子力戒奢侈,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杜绝无止境地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都把尚俭素而尚廉洁的精神推到了极高的境界。“节”是我们民族美德之一,通常指人的一种气质或气节,有时又称为节操。“节”深深影响岳麓学子的成长。文天祥说“时穷节乃见”。“气节”已成为岳麓书院沉淀为悠久不衰的历史传统精神,哺育着岳麓学子。宋亡之时,正是在此气节精神的指导下,岳麓学子走出课堂,决然参加了保卫长沙的抗元斗争,其忠节之勇殊为壮烈。气节成为岳麓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上可见,“忠孝廉节”校训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以德育人的精神。“仁爱精勤”和“忠孝廉节”强调的都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校训“仁爱精勤”中的“仁”“爱”的内涵与“忠孝廉节”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一致。“仁”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指对人同情、爱护、宽厚等的思想感情。在湖南师范大学校训的内涵中,有种树培根、育人养心、正谊明道、天下归仁的意思。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二门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凸显出包容博大宽厚仁爱的气质和精神。“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厚感情。在湖南师范大学校训的内涵中,则有兹心于物、爱心于物、恶恶扬善、积德润身的意思。

“整齐严肃”体现了对校风校纪的关注以及道德人格上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精神。清乾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正焕手书“整齐严肃”四个大字于讲堂,并作《整齐严肃四字以示诸生》,以“涵养在主敬”、“制外以养中”、“主敬以定性”、“力行我为敬”等训示学子,乃是对岳麓书院院训的总结和进一步发扬,教导诸生以“整齐严肃”来规范自己。道光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整齐严肃”四字及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制碑,嵌于讲堂及轩廊两侧。

“实事求是”校训体现了务实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

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重践履,务实学,求得正确的结论。传道以济斯民,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在这里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在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湖南师范大学校训“仁爱精勤”中的“精”“勤”承接了“整齐严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要求。“精”有精通、精华、美好、精细、精神、精诚的含义。在校训的内涵中,则有精益求精、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追求完美、除1日布新的含义。“勤”有努力、勤奋、自强的意思。在校训的内涵中,则有经世致用、求仁履实、克勤无怠、敬业乐群、功崇惟志、业产惟勤,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含义。岳麓书院讲堂还有对联多幅,警示学子应精于学业,勤奋努力,力戒懒惰。大是大非要自己决定,闲言闲语由别人去说,不管结果如何,一定得不舍努力。其中对联一幅写为:工善于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另有一幅写道: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明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悠归。岳麓书院学生曾国藩所说的“屡败屡战”就道出了这种精神。

其次,从学术研究传统来看,岳麓书院在两宋时期探讨理学,继之以明代的心学,再继之为清代的汉学,再后清末为仁学和诬学(以西政为要),千年岳麓书院以人文学研究为主旨,以道德修养为归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为大目标,经世致用。岳麓书院的教师则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张拭、朱熹等一批大师在探讨宇宙、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探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成为一代有名望的教育家。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在湖南一分为三,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教育系,社会科学学院的历史系,自然科学学院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系及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入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大学的历史档案全部由湖南师范学院保管。这样,长期延续而来的文史哲教等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为湖南师范学院所承接,湖南师范大学延续了岳麓书院的学术研究之研究传统,“承朱张之绪”。半个世纪以来,湖南师范大学承接了千年岳麓书院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广大,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特色和品牌,成为湖南人文学术的重镇,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在全国已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