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09-05-21肖光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基本原则

肖光荣

摘要: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间、渠道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给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抢占网络“制高点”原则,追求有效性原则,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坚持创新的原则,德育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原则,辩证统一的原则,

关键词:虚拟环境;大学生网络德育;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078-05

大学生网络德育,是根据教育学、传播学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网络德育目的。在网络条件下,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间、渠道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给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天地。本文就如何加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抢占网络“制高点”原则

网络技术的延伸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规律,针对这个新形势,着手研究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从而开辟崭新工作途径。探索切合实际的新的工作方法,这既决定着我们对身边的各种矛盾和挑战能否给予积极的回应,更决定着新世纪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功。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大学生德育进网络的方式方法,构筑—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网络平台,确保大学生网络德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和增强影响力。做到“守土有责”,抢占网络这个“制高点”,在网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阵地。

1、准确把握着眼点

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向在校大学生宣传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然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获得新知的重要渠道,高校的德育就应主动抢占这一阵地。德育进网络也应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其中,首要的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荣辱观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学生们接受正确有益的信息和抛弃错误有害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德育工作网站,坚持和巩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对师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另外,创建一些贴近校园和贴近师生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在网上建立德育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渗透式”隐性教育的功能。我们还可以运用校园新闻资源。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做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园舆情的了解,从中挖掘有用信息,丰富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内容。

2、主动占领制高点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网络以其独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务、新颖的包装以及针对自己特定的人群展开充分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增强参与者的亲和力,从而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我们应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理念上积极回应挑战,主动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制高点。当然,这不仅是单纯在网上建立若干个德育网站,而是要正视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出现的虚拟环境。在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上,要对发展加快的时代保持敏锐的关注与积极的思考,使得我们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对策研究不局限于简单去构筑一个网站,而是要从把握网站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出发,研究挑战,研究规律,确定理念,制定对策,从而保证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两个领域具有前瞻性,较好地落实党中央对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要求。

3、认真找准切入点

高校德育进网络的要旨是占领网络阵地,并在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的基础上,提高工作对象的信息素养,最终达到高校德育效益最优化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德育进网络的“进,不是将德育的教科书简单地放在网上,也不是指单一地把它作为技术性质的信息交换系统。要从本质上实现德育进网络,要不失时机地找准德育进网络的切入点,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可以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切实使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要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的信息载体,在网上建立和开设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栏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学生求新、求异和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二、追求有效性原则

追求有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要解决高校德育进网络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围绕大学生的需求来采取措施,或者通过引导来激发大学生对网络德育方式的需求。

优化高校德育的外部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内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让大学生感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只有使大学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对自己的发展和生存有益处,大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够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果再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德育的吸引力就会大增。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德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网络德育。要改革传统的德育考核内容、方式,制订相应措施,把教师的网上德育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德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使网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做表面文章。

根据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点,突破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大学生在思想心理上已趋于成熟,他们反对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比较认可平等交流式的教育。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者在网上要“淡化”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并且要运用网上聊天和电子论坛的匿名功能,融于网络,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使德育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要掌握大学生上网聊天的时间和网络交往的规律,运用大学生熟悉的网络符号,吸引大学生进行同步交流。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者在和学生聊天时受到冷落。

教育者要吸引大学生乐于和自己交流,就要了解大学生网上聊天的心理,并不断适应网上聊天的氛围。此外,大学生网络德育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网上德育的决策。如让他们提供好的方案、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的兴趣。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及时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网上好去处。此外,还要做好德育网站的宣传工作,提升德育网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网上德育的吸引力。

注重网络德育的手段和艺术。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德育网站应该让自己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并产生价值观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最终会化为对网站的忠诚度。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免费电子邮件,或者提供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学生认为是有价值的,他们就会反复访问。网站还要有独特的活动或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某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发蕴含健康向上的“红色游戏”,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三、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坚持民主化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正确引导的原则,而不是采取“堵”和“封”的办法;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疏导原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1999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校园之时,不少学校采取了“堵”和“封”的办法,但结果可想而知。随着互联网在校园发展,疏导的原则越来越得到大家认同。而网上疏导工作就是要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引导网上舆论,并及时沟通信息。做好疏导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德育网页,引导广大师生学习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以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坚持疏导原则还应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相结合。在网上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由于参与讨论人员立场观点的不同,对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疏导,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就有关问题做专门的形势政策报告。并将报告在网上进行直播。为广大师生进行释疑解惑。

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挥专职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网络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利用互联网,倾听广大师生的呼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开展工作;其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掌握新技术,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当前互联网上许多“红色网站”都是他们建立和维护的,许多校园网站信息版块的版主都是由学生担任的。广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工作对象,又是网络德育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既要发挥专职德育工作者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

2、科学化原则

首先,对网络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化。也就是说,对网络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要合理,不能过高或过低。因为互联网技术在德育工作领域的应用虽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说到底,它毕竟只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对网络德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定位。既不能认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也不能保守观望,舍本逐末;其次,要注意教育环节的科学化。要求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网络中德育工作与现实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有时会呈现不稳定性、隐蔽性等特点;而在网络中,人们是与“冷冰冰”的机器对话,计算机无法把握当事人思想情感的变化。因此,对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要将网络中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既有人机对话,又有人—人交流的互补型的德育工作网络机制。

第二,局域网与广域网的结合。高校德育网站的建设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分阶段逐步实施。在当前条件下,可以考虑以建立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高校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同时在中央网站的指导下,各高校网站分别发布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体现中央网络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地网站的多样性。这个网络系统一旦建立,各地高校师生都可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德育资源,接受形象生动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在全国高校系统内真正形成“大德育”的局面。

第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的网站上,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也要注意对广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给予科学的、明确的解答。并通过网上论坛为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咨询,使每一个人通过上网既能接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又能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而增强网站的影响和吸引力。

3、法制化原则

加强网络社会的立法,健全网络社会的制度建设,把网络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有着深刻的伦理学依据。因为人的自律精神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经历、经验、知识作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程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为前提。大学生从其人格的发展阶段上看。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加之置于无纪律约束的虚拟世界中,行为、言论很容易与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偏差,因此,社会给予缺乏道德自律人以法律制裁。正是使他们道德内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这不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和假设。而是被无数的心理学实验所反复证明的事实。

因此,面对国际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至的信息,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以一片“蓝天”的目的。首先,应建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人口。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其次,加强对国内所有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再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以强大的法制武器打击信息犯罪活动。通过设立“层层关卡”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高校学生接触,为高校开创德育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四,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四、坚持创新的原则

1、德育工作理念的更新

理念的更新是整个德育工作创新的前提。新的工作理念将指导和促进德育工作手段和模式的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顺应当前德育工作环境、内容、途径的变化而更新观念;网络德育工作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德育工作民

主化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自然平等的身份与他们共同交流和讨论;网络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开放的观念,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背景,在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搏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这一开放性、主体性、交互性工具,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信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德育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需要造就一批网络德育工作的行家,需要培养一支既懂德育工作理论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学习的观念,以应对环境的挑战。

2、德育工作内容的调整

内容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根本。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它为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因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使教育内容和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面对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内容,必须在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增加新内容。德育内容的创新要努力吸纳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成果,实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在网络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大学生网络德育内容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如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和网络安全等诸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相应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网络德育内容中去。

3、德育工作途径的创新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新的可能空间。首先,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站,定期由心理医生与德育教师主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在互动沟通中的优势,进行双向沟通。其次,可以开展网上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以便充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学生在网上接受调查时,干扰较少,因此,调查的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网上调查还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及时反馈,以便及时引导。再次,可以开设网络论坛。论坛由德育教师担任负责人,参与者可以自由参与讨论或留言交流思想;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子公告板,让学生就当今的热点问题或思想困惑进行交流解答。最后,可以开发德育工作软件。高校要抓紧时间,组织专家开发专门的德育工作软件,积极推进德育信息资源建设,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德育工作电子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实现德育工作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与互补,增强德育工作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五、德育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原则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对德育的深远影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以建设德育网站为主要途径的德育进网络模式,创建了大批德育网站,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网络资源。如何集成、管理、共享、推广和应用这些德育网络资源,提升高校德育网站的整体水平,促进高校德育进网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建立健全校园网,加强网络知识传播

建立校园信息网是高等学校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校园网建设刚起步,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热情,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热情的引导,注重网络知识的传播。如开设新兴学科选修课,邀请信息产业方面的专家和成功人士举办学术报告会,举行各种有关网络知识的活动,做好德育内容的网页设计和制作,多渠道传播相关知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同时注重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学生网上谈论的话题,学生处每天都应派专人查看网上有关学生工作的情况反映,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动态,并就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或专门召开学生干部会议予以解答)。把过去“单向性正面灌输”变为“引导选择和灌输信息并重”。用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阐述教育者的观点,也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化解心中疑惑,维护学校稳定。

2、加强网络管理,建设网络文明

在高等院校建立好校园网后,应结合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生网络建设及学生上网条例》,对学生上网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生应注意网上文明用语,不得在网络上从事攻击、谩骂、传播色情信息与服务、恶意诈骗,不得以不真实的身份使用网络资源等等。应实行各级网络管理和个人网责任制,以建立网络文明机制。为搞好网络管理,学院也应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信息员主要由学校政工干部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他们的主要责任是捕捉、反馈信息,了解“网民”动态,定期总结BBS上的主要观点,传递学校工作意向,对违规者给予“暂停上网资格,纪律处分”等处罚。

3、利用网络特色,抓好网页制作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基础建设,重点抓好网页制作,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院团委等单位或部门在制作部门主页的时候都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工作。在学生中可以举办“德育”网页设计竞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其活动使德育正面的理论深入同学心坎,发挥理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这样,既强化网络特色,又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应给德育工作者配备专用电脑,请计算机专家给他们讲授网络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的相关知识,请心理学家给德育工作者传授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德育工作者能了解学生的种种心态,借助“心理咨询网站”平台,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帮助,缓解学生因学习就业而产生的压力。

4、增强网络内容的思想性,加强网上沟通

建设德育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有效性。德育网站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收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的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理论争鸣中必须向学生正面宣传的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并给学生以及时指导。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八荣八耻”的原则,通过对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应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追求什么,鞭挞什么,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热爱网络,思想易受家庭观念左右的特点,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信箱、学生信箱、家长与学生对话等载体和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动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既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了高度一致。

六、辩证统一的原则

1、“趋利”和“避害”的统一

凡事有利必有弊,互联网也是如此。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于德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这一新事物,趋利避害,这是我们处理高校德育进网络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利”的一面,必

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充分认识信息网络技术的巨大力量,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争取主动权,使高校德育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另一方面,就其“弊”而言,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精华糟粕并存,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内容,也有不少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言论和思想也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这样,不但使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误导,而且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更主要的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大学生。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保持清醒的头脑,扎实努力地工作,把互联网的“利”发挥到极致,把互联网的“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2、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的统一

要真正使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必须处理好理论灌输和文化熏陶之间的关系,把我们德育的理论资源优势转化为网上优势,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扩大网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而变得更为直接、直观和生活化,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文化熏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可以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更全面和快捷地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在网上更加方便地查到相关知识,从而达到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的双重效果。一个成功的德育网站,除了理论灌输,更应具有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既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给高校网络德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高校网络德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依据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来安排网络德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针对每个学生制订出德育的内容和方案。如开设网上辅导员、网络对话、BBS聊天室等板块。另外,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还应进行个别教育引导。网络德育要适应人的思想层次性,制定多样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和服务相统一

德育进网络。必须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是德育进网络的使命所在。网络德育必须以教育为主,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增强德育网站教育性的基础上,必须增加服务性的内容,将网络教育与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快捷有效的服务,拉近与学生正面教育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德育网站的认同。如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等服务性板块,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健康轻松的娱乐,吸引学生对正面教育的兴趣,使学生在服务、娱乐中得到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5、监督管理和引导的统一

首先,运用技术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等来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应制定法规和建立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规、规章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再次,加强素质教育,通过疏导性的德育和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具备网络法制意识,遵守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和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秩序。

6、专职兼职相结合

加强高校德育进网络,关键在队伍建设。要分层次建立网上德育工作队伍。首先,建设一支高素质、少量精干的专职网上德育工作队伍,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熟悉德育工作规律,又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其次。建设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高的兼职队伍。这支队伍以学生辅导员、大学生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论坛、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较强的网上栏目中做工作,与其他上网师生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强网上正面声音,加强对网络舆论氛围的引导。同时举办网络德育工作干部业余培训班,对他们就德育进网络工作的原则规范、技能等进行重点培训。再次,建立一支论坛、BBS版主页等方面的“民间”队伍,选聘时要严格把关,选择政治素质较高、责任意识较强的学生和教师担任,从而形成专兼职队伍的结合。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基本原则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动画广告设计中虚拟环境的构建方法与运用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虚拟环境下网络安全实验系统的构建问题探析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