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2009-01-18杨秋梅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实验作业批改有效沟通

杨秋梅

摘 要: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实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和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沟通;师生交往;课堂提问;课堂实验;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34-03

人际沟通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往活动,而师生沟通是教育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抱怨,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反应慢,不用功,学生抱怨教师讲课枯燥,不体谅学生的难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之间交流不够。教学中只有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相互理解、群策群力,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建立一种经常的、有效的交流形式,能使教师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以下是自己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谓第一印象,就是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双方所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对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首先要为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上好第一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个实验,与学生谈好第一次对话,都是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了解学生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首先对初、高中教材和课标(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奠定基础,做到应付自如。通过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交谈、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其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端庄大方的仪表,真诚的微笑,耐心的倾听,准确的表达,娴熟的教学技能,精心的教学设计,认真的工作态度,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增强对学科的喜爱,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堂提问中与学生有效沟通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课堂提问是与学生在教学中沟通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具有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功能。课堂提问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尽可能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创设恰当的情景,在教材—情景—教师—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多向的联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在学习《氯气》一节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因车祸导致的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以此为线索导入本节的内容,当学完氯气的性质后,又设计下列问题:“为什么可以用罐车运送液氯?”“事故发生后,路边的油菜为什么变黄?”“事故发生后,应该进行怎样的处理?”“如果你在现场,该怎样自救?”学生通过讨论,再看当时事故处理现场的一些图片,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感到学有所用,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始终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与学生同喜、同忧、同乐,就可以营造温暖、融洽甚至热烈的心理气氛,鼓励、引导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三、在课堂实验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科目离不开实验。不论是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均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科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原理、规律、定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与学生有效沟通,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参与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参与评价实验方案等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演示操作,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由老师做,学生看,从观察中“悟真知”的习惯。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给教师提供了纠正学生实验操作错误的好机会,课堂上随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每一步骤、每一现象都要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可否采用不同装置或试剂进行这一实验等。在学生的实验和回答中,教师强调学生回答的重点,补充学生回答的不足,检查其他学生理解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扩大学习成果,实现师生的沟通交流。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这样,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在作业批改中与学生有效沟通

作业批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学中若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作业的功效,不仅能获得准确的、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还会增进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这些无疑都会对化学教学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一两句批语。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一种受到关注的感受,从而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批语有赞扬式的“表达准确,望继续努力”或“很好”“很有创意,不落俗套”或“我对你充满信心” “思路开阔,思维清晰”等等,短短的批语,简洁明了,充满爱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度赞扬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也有指导式的“注意解题规范”“注意单位”“看清题目要求”,让学生知道不足之处,从中吸取教训。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审题不求细、只求快,粗枝大叶,马虎草率,结果对题意似懂非懂,解题时思路不清,走了弯路,甚至错漏迭出,答非所问。对这样的作业,在批语中提醒学生:“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清题意再做题。”“重审题意,寻找捷径”。这样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后进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点滴进步,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写上“进步很快”或“我看到了你的进步”或“我相信你”等等,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还有警示式的批语如“粗心大意害死人呀”;有关心式的批语“尽快跟上大家,有问题问我”或“带着作业本找我”等等。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为学生写出恰如其分又情深意切的批语,使教学信息在传递与反馈中产生了最佳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作业批改中的师生交流,为与学生的谈话找到切入点,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更有针对性。学生中的不少知识和思想问题都是通过作业发现的。

五、爱心和责任心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常听学生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他对我关心。”“我愿意听这个老师的话,因为他理解我。”“我愿意问这个老师问题,因为他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接纳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生效。爱是教育的根本,是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前提。只有用爱的暖流,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浇灌出心灵的花朵。关爱是师生交流沟通的纽带,是促进学生转化的根基,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师的沟通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作为教师要及时充电学习,学习与人交往的艺术,学习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艺术,有效地开启学生内在的智慧和资源。【责任编辑 张桂英】

猜你喜欢

课堂实验作业批改有效沟通
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莫让批改作业成为你的“包袱”
基于实验法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激励方案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巧用评语,优化数学作业批改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实验的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