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09-01-08刘和海张新明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可持续发展

刘和海 张新明

摘 要: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我们逐步认识到“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在对安徽省“农远工程”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安徽省“农远工程”的建设及应用现状,分别从构建“农远工程”的支持服务体系、知识管理体系以及人文环境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4-0026-05

引言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以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实施“农远工程”。《决定》明确提出: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1]

在安徽省,2004年首批确定了15个县参加“农远工程”的试点工作,工程共投资12969万元,为1426所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模式一);为2600所小学配备了卫星接收设备(模式二);为517所初中配备了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到2005年,“农远工程”的试点县扩大到32个,使32个试点县的所有农村教学点都具有成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所有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完小都具有成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和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所有农村初中都具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006年,“农远工程”的试点县共计18个,工程共投资14566.4万元,项目学校总数为5395所,其中模式一学校为1764所,模式二学校为3017所,模式三学校为614所。2007年是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的最后一年,我省再次投入资金1.53亿元,“农远工程”覆盖全省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2]

现在,“农远工程”的建设任务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推进这一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学校的重视。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在吉林省“农远工程”应用现场会上指出:“能不能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工程的设计、实施和收尾后的运行都密切相关。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任何项目立项审批的原则,其在我国现阶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提高认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加强的过程。谁率先将工程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谁就会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中继续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3]

通过实施中西部地区“农远工程”,将借助于网络化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贫困地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机会平等,改变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使这些远离信息化社会的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当地信息技术教育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目标。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农远工程”的核心。

一、安徽省“农远工程”调研

1.调查设计与方法

我们调查小组选取了安徽省17个市及芜湖县的40所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为保证样本的丰富性与代表性,样本中特选择中学15所,中心学校16所,完小9所。专家组成员亲赴各个学校,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取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问卷的发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3月开始至11月结束,历时10个月在全省17个地市广泛开展了调研,发放并回收了3500份问卷,采用随机方式取样38个县的1000份进行统计与分析。第二阶段从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共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175份,问卷回收率87.5%,其中有效问卷165份,问卷有效率94.3%。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问卷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962份,问卷有效率96.2%。并利用EXCEL表格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调查的内容涉及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状况,教师对教学资源内容需求状况,“农远工程”的管理制度,教学应用状况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五个方面。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座谈和个别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强调调查数据的客观、准确性。问卷是自行设计的,内容涵盖调查的五个方面,各方面所占比重有所不同,要求各学校的“农远工程”管理人员、相关教师及学校的领导以及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座谈和个别访谈、实地观察法皆由专家组成员主持,所涉及内容是调查问卷上不适合以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进行作答的内容。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硬件资源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严重不足,我们了解到很多学校计算机的数量非常有限,仅仅是勉强满足学校信息技术课的使用需求。学生每周仅有一次上机机会,而且很多还是几人合用一台计算机。教师和学生要想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查资料等,也只能是在课余时间或晚上。这也仅仅是条件比较好的,个别学校甚至全校就只有一台计算机。

(2)软件资源因版本不同而限制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据调研结果得知,学校已有的资源相对比较匮乏,需要的资料往往获取不到,已有的很多又不合适,针对“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所提供的资源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而影响了资源的运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优化教学的积极性。

(3)已有的硬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由于运行资金和技术困难等问题,被迫闲置。在我们走访的众多学校中,发现一些学校的机器设备闲置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机器的使用率不高,而这些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维护费用太高,效益比太差,不划算,所以就索性闲置;其二,机器出了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被迫闲置。

(4)技术人员、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我省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是全校只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学校的技术人员大多也就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在承担全校的信息技术课的同时,还负责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远程资源的下载接收以及机房的管理和维护等。调研期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反映自己事务繁忙,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迫切希望学校能有其他人员来分担这些事情。另外,由于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时间和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组建的时间不长,为了应对全面启动乡镇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的需要,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其他学科的在职教师通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科班出身的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复杂一些的设备故障问题,往往是无能为力。

(5)相当一部分教师尚不能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还有很多教师缺乏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理念和技能,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借助于远程教育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一些教师仅仅是把下载来的资源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使其更切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对于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与所接收资源版本不同的学校来讲,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些教师虽然自己制作了电子教案,但所谓的课件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课本搬家”,没有实质的意义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安徽省“农远工程” 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根据“农远工程”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运用,运用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根据对安徽省“农远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在基础建设已完成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影响当前我国“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农远工程”的支持服务体系;知识管理体系;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三个层面。

1.构建“农远工程”资源建设体系

“教育资源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与合理开发”。它既涵盖了教学设施,如办学硬件设施,辅助性教学设施,包括校园环境、配套设施等;也包括教育中的人的因素——教师、学校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工作者。依据资源本身的表现形式和“农远工程”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我们将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分为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类。其基本框架如图1。

模式一中设备操作简单,教学方式易掌握,一次性投入少。在教学应用中以播放教学光盘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模式二以较低的投入,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能够获取多种媒体资源(电视、流媒体、数据信息),不受地面网络条件限制可以大量和快速地更新、下载、存储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空中课堂频道,进行同步教学;开展学生计算机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为农服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模式三既提供了网络环境和丰富资源,具备了远程交互教与学的条件,又提供了师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条件,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条件。

2.构建“农远工程”支持服务体系

“服务”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概念和定位。“农远工程”建设承担着“服务”的重大职责,有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服务的义务和使命。“服务型”是一个全面的理念,包括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制度安排、文化传统在内。要保持“农远工程”良性的持续发展,必须从管理、技术、资源、培训、资金和咨询辅导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与服务,建立相应的支持服务体系。由于“农远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维的社会活动和系统工程,从前期的建设来看,县级力量是工程具体的执行层,在整个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建设任务即将完成,“农远工程”进入应用阶段时,我们认为西北师范大学杨晓宏教授提出的建立以县为主的“农远工程”支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农远工程”的支持服务体系是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以应用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县级教育相关部门对“农远工程”从管理、资源、设备、资金、培训、咨询辅导等方面不断提供适合本地的支持和服务的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农远工程”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是以智力支持服务体系、行政支持服务体系、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三大方面为支撑,具体分为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体系、多级培训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服务体系、技术支持机制、咨询辅导机制六个层面。

3.建设“农远工程”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后来被引用到教育领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先生认为:“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

在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农村先天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知识管理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把城市优质资源的显性知识隐性化,另一方面在于把农村本土化资源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远程教育传授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经验与意识进行显性化,使教师之间不断地共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利用网络、卫星开展的远程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时空分离的特点,要把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组织、利用、存储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从而达到显性知识隐性化。同时,也要不断地开发各农村学校原本零散的、未开发的、处于经验状态的本土资源,建立共享机制使其隐性知识显性化。下面我们就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如图3)对农村的学生学习状态、教师专业化、资源本土化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益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

“农远工程”的知识管理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为基础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促进了“农远工程”的学习资源建设、农村学生学习的提高以及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了“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

4.建设“农远工程”人文环境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的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或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是指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是指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6]

“农远工程”作为技术(三种模式)支持下的改善和提高农村教育环境及质量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相对农村教育的新生文化现象。就“农远工程”来说,其物质化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基于“三种模式”的信息工具、信息产品和信息环境,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等;其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必须遵循的信息道德等;其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师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等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及方式;其制度文化主要是有利于师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建立的一系列评价制度和导向机制等(如图4)。[7]

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人本的生态信息技术环境,加强对“农远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加强对“农远工程”的激励、服务、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信息技术文化和农村教育主体文化形态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文化的相互融合。[8]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协调、整体的发展观。其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即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看作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充分考虑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的联系及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注重人与自然、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发展的持续性。即保证后代人和当代人有同样多的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现有发展状态下发展潜力的培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与此对应,要使安徽省“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关注其协调发展,把“农远工程”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实践活动上,以农村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口,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关注“农远工程”的持续发展。外部因素的持续发展主要指自然、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可持续性;内部因素包括管理的可持续性、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设备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性、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技术的可持续性。管理、资金、技术、资源、人才和外部因素的可持续性直接推动“农远工程”发展,建立以应用为核心,以发展为目的,在加强应用的同时,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为“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方向;第三要关注“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农远工程”的实践主体是人,只有依靠人,才能把优质资源服务于农村中小学的广大师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只有依靠人,才能不断创新教学应用模式,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农远工程”本身,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建、配、培、管、用、研”六个方面。“建”是三种模式的建设,是“农远工程”的基础;“配”不仅是配置设备,更重要的是对设备的后续维护与升级,是“农远工程”的支柱;“培”是做好各级师资培训,是“农远工程”的关键;“管”是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规范各种管理,是“农远工程”的保障;“用”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真正受益,提高设备应用效率,是“农远工程”的根本;“研”是开发优质资源,研究应用对策,提升工程价值,是“农远工程”的升华。

对于“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立以“农远工程”的支持服务体系、知识管理体系、 人文环境建设体系为基础的,以资源带动、培训保障、应用导向、支持服务、教师发展、文化环境建设为一体的“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模式,希望能对“农远工程”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高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农远工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

[2]安徽教育资源中心[EB/OL].http://extensive.ahedu.cn/display.asp?CataID=11&id=57.

[3]王珠珠.推进“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J].中小学电教,2007(1).

[4]杨晓宏,贾巍.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8).

[5]张屹,祝智庭. 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2(3).

[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7]武怀生,杨改学.论科学发展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

[8]贾巍,杨晓宏.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文化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7(5).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可持续发展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