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旅游礼仪教学实践研究

2021-10-23樊莹

旅游纵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樊莹

摘 要: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旅游礼仪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本文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总结课程思政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礼仪教学的具体方法,旨在提高旅游礼仪课程的教学高度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旅游礼仪;育人元素;教學实践

中图分类号:F590-4;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泰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9KCSZ07)。

引言

中国自古便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礼仪文化。礼仪,作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反映了个人的综合素养、社会的文明程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礼仪的功能同向同行,因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围绕这一精神,关于“课程思政”的探讨和实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决定了民族的未来;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礼仪课程势在必行。

一、旅游礼仪课程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该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均开设了礼仪课程,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旅游礼仪课程开设的目的旨在规范学生言行、提高思想道德水准、提升职业素养,使其在工作生活中处处遵纪守礼、以礼待人,时刻以旅游行业的道德标准和礼仪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该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礼仪的基础理论、个人礼仪和日常交际礼仪,还涉及旅游业主要岗位礼仪、涉外礼仪和民俗礼仪。其涵盖了传统文化、行为规范、道德品格和职业素养等内容,它们与德育工作所强调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程思政与旅游礼仪同向同行,能够使该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直接、有效作用。

二、课程思政下的教学内容及德育目标

课程思政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照这一理念,旅游礼仪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围绕全课程育人模式,根据课程的专业知识模块,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全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文化自信等元素融入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课程目标[2]。

(一)礼仪概述

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涉及礼仪的内涵、起源与发展、功能与原则等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礼仪认知,是建立正确礼仪观念的前提。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不学礼,无以立”的意识;通过中国礼仪发展史的学习,突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礼仪。

(二)旅游从业者个人形象

旅游从业者个人形象主要涉及仪容礼仪、服饰礼仪、仪态和语言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在该模块教学中,通过开展文明、自信教育,增强学生形象意识,重视个人形象,改善个人形象,养成文明友善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自信心,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有礼有节的良好形象。

(三)旅游从业者日常交际礼仪

日常交际礼仪主要包含见面礼仪、宴请礼仪、通信礼仪、公共礼仪等内容,涉及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必备知识。在该模块中,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教育,引导学生以诚待人、宽容友善。通过各类交际案例的分享,提高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有礼有节,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旅游业主要岗位服务礼仪

该模块主要涉及酒店主要岗位礼仪、旅行社主要岗位礼仪等,是学生开展优质旅游服务工作的保障。教师在传授岗位礼仪规范时,要融入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教育,以先进人物代表为楷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主要包含国际礼仪通则和主要客源国礼仪习俗等内容,能帮助学生正确开展涉外活动。在该内容教学中,灌输正确的国际观,读懂我国的大国情怀。院校可通过中国外交的发展史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学生通过国际惯例及客源国习俗的学习,具备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六)民俗礼仪

民俗礼仪模块主要涉及我国少数民族礼仪习俗、宗教礼仪等,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我国的传统礼俗,具备尊老敬老、崇尚民族气节、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自觉尊重和保护他人宗教信仰自由。

三、课程思政融入礼仪教学实践的探讨

(一)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在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教师修养因由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操两方面组成。

在礼仪课程中,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通过不断学习,充分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熟识古今、中外各类礼仪知识。同时,教师更是礼仪的实践示范者,自身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言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增强礼仪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礼仪教学,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传统的礼仪教学,基本只涉及行为规范相关内容,教师以传授礼仪知识为主,课程思政视角下的礼仪教学,则应该融入更多思政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民族的与国际的相结合,将行为规范教育上升为更全面、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德育教育。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旅游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从礼仪认知到个人形象,从交际礼仪到岗位礼仪,从涉外礼仪到我国民俗礼仪,关乎学生社会交往和工作场景的方方面面。为强化育人目标和效果,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教学的设计中要深挖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从知识维度上升到价值维度,有目的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礼仪课程中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在礼仪概述、交际礼仪、民俗礼仪等章节均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可以通过传统礼仪著作,如引用《周礼》《仪礼》《礼记》中的经典论述,加深学生对传统礼学的认知和理解;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如通过“廉蔺交好”传递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通过“张良纳履”传递敬老、守时、诚信的品格;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传递宽容的处事原则;通过传统文化在古今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如亚洲诸国礼仪和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挖掘,在课程的各个章节均可灵活运用,尤其在交际礼仪、岗位礼仪、涉外礼仪等内容模块,可借助名人典故、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形式,如通过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外交形象,将理论通俗化、故事化,引起学生共鸣,潜移默化地灌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礼仪课程目的在于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又注重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真正实现教书又育人。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可运用讲授法、渗透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情景演练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频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的深刻理解。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旅游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如敬业奉献、合作共赢等[3]。这些职业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都融入了思政要素。把思政渗透到礼仪实践各个环节中,逐渐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交能力和专业素养。

小组讨论也是礼仪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讨论,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和观点,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文明旅游”主题,可以针对出境游中出现的有损国家形象的事件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自身修养、个人与集体的认识;通过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案例的讨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案例教学在礼仪教学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案例教学,更应以经典故事、名人典故、时代楷模等形式开展启发教学。如教师通过分享“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的事迹,传播导游正面形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文化名著《水浒传》中梁中书这一人物形象和生辰纲的礼品性质,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启发学生思考并正确理解馈赠行为,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交往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情景演练,实现“理实一体化”[4]。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各种酒店服务场景,如前厅接待、客房服务、投诉处理等,既能考核学生对礼仪知识,仪容仪表、语言、服务礼仪的掌握情况,又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四)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

旅游礼仪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而课程思政下的考核则应考虑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行为,课程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性考核和成果导向型考核[5]。首先,要加强过程考核的力度,具体手段可以通过扩大考核范围,不单纯依靠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来衡量学习效果,增加课堂参与度、小组演练情况、案例认知等环节开展考核。其次,要注重成果导向型考核,在原有的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加入课后礼仪养成表现、课程综合项目展示等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课程真正实现教育与育人的双目标。

四、结语

礼仪教育是培养现代化旅游人才必不可缺的素质教育内容,它与高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思政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旅游礼仪课程,能提升礼仪教学的高度,强化价值引导和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王秀梅,蒋慧敏.浅析课程思政视角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以《汽车商務礼仪》课程为例[J].现代交际期刊,2019(19):9-10.

[3] 刘桂萍.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定位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6):33-36.

[4] 张丽.高校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4):30-33.

[5] 王蓉,徐美玲.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以《现代礼仪》课程为例[J].湖北农机化,2020(5):137-138.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