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中考文题命制和作文评价的基本方向

2020-06-21蒋兴超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摘   要 分析2019年统编教材施教区中考文题,从“重心,工具与人文的平衡”“范围,自由与拘囿的冲撞”和“评价,思维与价值的路标”三个方面,探讨未来中考文题命制和作文评价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 文题命制  统编教材  文题重心  写作范围  作文评价

长久以来,文题命制和评价方向存在种种弊端,比如文题重心把握不稳,文题范围过于拘囿,评价方向严重偏移。本文结合统编教材施教区2019年中考文题,试谈未来文题命制和作文评价的方向把握,以期探索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路径。

一、重心:工具与人文的平衡

文题的重心,决定了思维的走向。文题,若旨在学生记事、抒情,考查则偏向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若引导学生表达观点,考查则偏于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若指引学生实用型表达,考查则重于逻辑思维。中考作文试题的考查重心,是偏向文学、人文,还是工具、实用,实则决定了思维的方向和品质。

1.文学与实用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考文题,发现绝大部分文题将学生的表达引向了抒情,甚至文题本身就带有浓郁的文学、抒情的色彩,学生只能在情感的世界里打转。

课程标准明确确指出,7~9年级学段的学生要会写记叙文、说明性文章、议论文、常见应用文。源于此,统编教材除了文学文本,还设有2个单元的说明文,3个单元的议论文,2个单元的实用文,另编排了12个实用性专题写作。无论是课程标准设置,还是教材内容渗透,其精神旨归都是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多样化地表达。文学化、形象化的表达固然重要,但实用型表达更为基础。

课标、课程、课本,旨在平衡文学化表达和实用型表达的关系,促进各种思维的协同发展。而不希望拘囿学生的思维,让其停滞在感性的、扁平化的思维世界里。

然而,长久以来,重心偏文学、轻实用的文题命制,其终端显现是:学生厌于口是心非地抒情,情感题材相同、面孔相仿的习作层出不穷,各类套作屡禁不止,表达老套、陈旧,鲜有亮点。难怪统编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说:“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1]

再看我国香港的中考语文作文测评,有两大部分组成:实用文写作和文章写作。文章写作相当于重心偏文学的写作,而实用文写作则融说明文、通知书、道歉信、演讲稿、调查报告等为实用表达需要的写作,也就是实用型表达;实用文写作与文章写作地位均衡,不分主次。以我国香港2010年初三语文写作卷的实用文写作为例[2],共分三卷考查:分卷一要求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试以《愉快启航》总编辑王惠芬的名义撰写一则道歉启事;分卷二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会议对话片段,以愉快中学图书馆助理黄文轩的名义,撰写一则通告,通知学生图书馆闭馆的详情;分卷三要求根据所提供的资料,以愉快中学健康教育组组长张俊安的名义,撰写一份校园蚊患的调查报告。实用文考查分三大卷,囊括了道歉启事、通知书和调查报告,蔚为大观,可谓隆重。

母语写作学习,要解决和夯实实用型表达,这是表达的基础,由此才通往文学化、形象化的表达。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先让学生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然后再有更高的追求。

2019年统编教材施教区的中考作文,很多文题的重心依然偏于文学,忽视了多种思维式样的考查和发展。可喜的是,有的地区努力冲破长久以来的拘囿,较好地平衡了两者的关系。浙江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小+大”的作文形式,兼顾文学表达与实际应用,小作文为实用性写作,大作文偏文学性表达,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并举。

2.感性与理性

中考文题应开阔,有气度,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气度,就是空间要足够大,让能者各施其长,不因主观喜好偏于一方。这要求命题者,有气度,有胸怀,视界辽阔。文题的内涵与指向,若偏于感性,擅长理性思维的考生恐永无出头之日;若偏向理性,长于感性思维的考生岂不怨声载道?因此,把握好文题的重心和走向,实则关系评测的效度和考生的命运。

我国台湾中考文题或许可以给我们思考和借鉴,以2017年我国台湾中考文题为例:图表中的信息,主题为“传统习俗”,分“岁时”“祭祀”“生育婚丧”和“其他”四个方面呈现,又分条例举人们在传统习俗中的种种表现。三级图示,范围由大而小,视野由远及近,逐级分解,逐层细化,文化的触角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文题的主干信息,直陈脉络,清晰明了,情感中立,没有偏倚。写作引言,启发有三——“感情”“内涵”“发现”,提示了写作方向。写作指令,以“这样的传统里,我看见……”为题,可写“经验”“感受”,可谈“想法”“观点”。整个文题,中性表达,重心沉稳,兼顾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样,既提高了测评的效度,又便于分清思维的能力层级。

再看2019年湖北省某市中考文题,材料引言和文题指向,都在“启发”学生叙事抒情,且两道文题,同质化严重,都偏向感性引导,思维在同一个扁平的层面里,空间狭小,让长于理性思维的学生无处容身。这种文题命题方式,实在不可取!

法国母语中考作文,就很好地平衡了两者的关系。其文题一般有二:一个以想象类型為主,另一个以阐述论证为主。以法国2018年中考作文试题为例:想象类文题引导学生想象孩子来到成人世界的过程,考查想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思辨性文题要求学生论述艺术“探索”的价值和意义,考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法国每年的中考作文,都兼顾感性与理性两种思维形式,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既讲求生活实用,又顾及形象表达;既有理性、思辨的元素,又有感性、人文的关怀;平衡工具与人文的关系,把握好文题的重心,亟待解决。

二、范围:自由与拘囿的冲撞

自古以来,应试写作皆有范围限制,不可能漫无边际,要有公平的“起跑线”。写作范围,即规定时间内写作内容的框定;若敞口太小,则拘囿学生的思维;若敞口较大,则相对自由,容易打开思维。

1.陷阱与限定

无论何种类型的文题,都有写作方向和边界的限定。方向明确,边界清晰,简约有效,是限定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通俗地说,文题要清爽、明晰,重在引发考生的情思,在短时间内能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而不是在文题上设置一道道障碍,故弄玄虚,让人费解,若雾中看花,既看不清方向,又找不到出路,在审题时就让人摸不到头脑。

2019年湖南省某市中考文题中的引言:“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我等待着奇迹。”该句出自《种子的信仰》,是梭罗耗费了十余年写成的。梭罗痴迷地研究自然和自然律,写了九千余页笔记,他对种子有着深切的感受:种子有巨大的能量,种子孕育生机,种子懂得蛰伏,种子有自己的信仰……深入书中,你会对种子、信仰有深度的认识。

然而,脱离整本书的语境,单看诗句,就让人费解。语义第一层,“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会发芽”,强调种子的重要;语义第二层,“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解说了种子之于信仰的意义;语义第三层,“让我相信你有一颗种子”,表达了“我”对“你”的信任,对种子的期待;语义第四层,“我等待着奇迹”,想说“我”希冀在不远的未来种子能带来惊喜。再深入辨析,会发现四层语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不强。语义一、二层是连贯的,但和语义三是断开的,出现了跳跃;语义一、二的重心在“我”,“我”对种子、信仰的认知,但语义三的重心就变成了“你”,“你有一颗种子”;可语义四的重心又重回“我”,“我期待着奇迹”。语义和思维的来回跳跃,考生很容易被转晕。眼花缭乱的指向,让写作方向变得模糊不清。写作范围的限定,结果变成了审题的陷阱!

再看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文题中的引言:“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为读者的。”引言中的文字指向明确——“读者”,信息量虽少,但内涵丰富,让我们思考读者的角色、眼力、视界、内涵,阅读的内容、意义、策略、方法,等等。可讲述经历,可阐释观点,可抒发情怀,考生很容易打开写作的思路。

文题限定,是为了评测考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层级,而不该成为陷阱和拦路虎,否则就偏离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2.自由与规范

应题写作,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题目、规定篇幅的写作[3]。应题写作要求各种写作要素规范运用,注重规范性地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应题写作打上了深深的“规范”的烙痕,考生为了得分和升学,不敢越雷池半步。规范,似乎已成为应题写作的“通识”。

可是,自由写作种种厚实的基奠,明明就是源头活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应题写作;而应题写作积累的一招一式,习得的基本章法,能助飞自由写作,为自由写作开疆辟土。两种写作根本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和谐共生。既然两者有依存、共生关系,可以互为借鉴,很可能是文题惹得祸。

以2019年湖北省某市文题为例:人生的起点都有“水”的三态,但人生的终点却未必都是猪油的三“太”。风华正茂的年代,为自己预定一个目标,设计一种形象,憧憬一种未来,都是莘莘学子应有的情怀。或如春花,绝丽多姿;或如翠竹,劲节凌云;或如飞鸟,自由翱翔……请以“我向往_____样的人生”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引言中的第一句话承接试卷最后一篇阅读,命题者为了与之“呼应”,想借此表达“水”一般的人生是灵动的、纯净的、没有定性的,而“猪油”一样的人生则是现实的、无奈的、琐碎的,由此过渡到引言中的主话题“人生”。这样的引言表述,看似巧妙,实则累赘,与后面的“风华正茂”,根本不搭调。

引言的后半部分,整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预定目标”“设计形象”“憧憬未来”“如花绚烂”“如鸟翱翔”,都是青春的元素,本已很好。但文题指向,突然陡转向“人生”,跳到了一个离学生遥远、陌生的语境里。“青春”,是学生身边熟悉的语境;而“人生”,如此重大的哲学命题,离学生遥远,让学生隔膜,这么小的年龄如何品得人生滋味?人生包罗万象,纵是一本书也很难写尽人生滋味,这岂不是为难学生?岂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再看寫作要求,横线上填入的必须是“一个恰当的事物名称”,其他一概不可,否则离题写作,后果严重。如果把文题中的“样”字删去,没有“在横线上填充一个恰当的事物名称”的要求,写作局面是否更宏阔?思维、视界是否更容易打开?

由此观之,文题中的种种“规范”,限制、拘囿了学生的写作。不用奢求学生能像自由写作那像舒展、灵性地表达,就连基本“规范”写作,都变得困难。这样的考查,还能评测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层级吗?

应题写作,文题需要限定、规范,表达要有章法;但考生更渴望自由、舒展地表达,把个我的情思和才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须要命题者适当地解放,解放文题的写作空间,解放种种繁杂的限制;也须要适当地贴向,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向学生的能力现状[4]。

三、评价:思维与价值的路标

文题重心的平衡,范围限定的尺度,影响着思维考查的效度。而高质量的评价,才是思维发展与价值量衡的精神路标,具有非凡的意义。何谓高质量的评价?简而言之,就是评价科学、准确、效果好、质量高。具体表现为:能力层级的准确评判,习作内涵的价值量衡,思维逻辑的全面观照。

然而长久以来,应题写作评价重文笔、轻内涵。重故事、轻思维。重整体感受、轻科学评判,在表面滑行,没有深入文理……种种浮躁的、草率的、浅表化的评价,没有成为中考文题的价值引领。

1.能力与层级

现行的中考作文评价标准,大都分“基础”和“发展”两个层级。评分程序是:先定“基础等级”,再看“发展等级”。“基础等级”依“内容”“结构”和“表达”(语言)三个方面而定,“发展等级”按“深度”“个性”“文采”和“创新”四大要素来评。

以“基础等级”为例,“内容”看三点: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观点是否准确。“结构”分三点: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分段是否恰当。“表达”有三点:文体是否规范,语言是否流畅,词句是否有语病。“内容”“结构”和“表达”各有五个层级。以“内容”为例:第一层级,中心非常明确,内容具體充实,观点准确鲜明;第二层级,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观点准确;第三层级,中心较为明确,内容较为具体,观点基本准确;第四层级,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观点不准确;第五层级,全文中心很乱,内容不合题意,观点态度错误。

五个层级看似清晰明了,实则含混不清。中心“非常明确”和“明确”“较为明确”的界限在哪里?内容“具体充实”和“具体”“较为具体”的区别是什么?观点“准确鲜明”和“准确”“基本准确”该如何区分?

“内容”与“结构”“表达”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在评价层级中看不出写作能力的差异。模糊的赋分层级,成了阅卷者难以言说的“整体性”感受,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再看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里贾纳公立学校的作家工作室训练法评价标准[5],分记叙文、描写性文章和议论文三种文体,以具体细则进行量化。记叙文评价量表则分6档,评分细则有6项——观点和内容、作家风格、组织、措辞、流畅性和常规项;描写性文章评价量表分5档,评分细则有5项——思想、组织、措辞、句子结构和技巧;议论文评价量表分5档,评分细则含4项——论据的使用、理解、观点和技巧。以议论文为例:评价有五个层级,而“论点”分“清晰、准确、表达有力”“清晰、简洁”“存在但含糊”“不清楚”和“缺少”,再辅以“理解”的标准——“有见地的理解”“有能力的理解”“一般的理解”“理解有限”和“理解不足”,便能准确把握“论点”的能力层级差异。能力层级差的,其思维扁平、散乱,逻辑思维能力差;能力层级高的,其思维清晰、缜密,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强。

赋分层级,应有科学、明确、易于把握的量衡尺度;既关注价值取向,又评测思维能力;既观照思维的创造性,又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既考查思维的广泛性,又评判思维的敏捷性;既区分赋分层级的梯度,又把握能力考查的效度。这样,评价才有路标的意义。

2.文笔与内涵

不知从何时起,中考高分甚至满分作文已充溢着浓重的“文艺腔调”,文辞华丽、大话、假话、空话之风盛行,大当其道。其结果是相当多的学生甚至老师,以之为“上乘佳作”,奉之为“经典”“样板”;模仿变为“套路”,“套路”沦为“宿构”,以至于带着“文艺腔调”的“宿构作文”成风。

温儒敏说:“去年我在本科生的调查也表明,学生最反感的是传授这种‘敲门砖式的‘宿构作文,认为这无形中鼓吹了虚假浮泛的学风,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有恶劣的影响。写作教学的问题很大,要改革很难,我看可以从这里入手,就是要摆脱那种‘宿构作文的教学思路。”[1]

带着“文艺腔调”的“宿构作文”有两大显著特点:堆砌辞藻,走华丽路线,显示其“文学功底”深厚;铺陈古今中外名人典故,炫耀其“文化底蕴”非凡。深入阅读,不难发现,辞藻的堆砌,难掩内容的虚空;典故的铺陈,恰显精神的荒芜。

偏文学、重感性的中考文题似乎无形中助长了这种“文艺腔调”的浮夸文风,这是原因之一。

浮躁的、浅表的、匆匆过场的定级赋分,是重要帮凶,这是原因之二。一看到“文笔”不错,又“知之甚多”,直接高分通过,这是一线教师中考阅卷时的常态。这种不动脑、“稳妥”“保险”的赋分,让“文艺腔调”的“宿构作文”愈演愈烈。

重“文笔”、轻内涵的评价方式,才是深层的、根底的原因。“文笔”好,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畅达,文辞优美。但这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标评价标准,其实就是“表达”,是现行作文评价标准中三个维度之一,而非全部。然而,现实的境况是把“文笔”好潜意识里当成了文章好。更甚者,教师还在教引学生如何“打造”文章头尾,如何包装文章的语言,如何引用名言警句。全然不顾文章的结构脉络、隐含的价值取向、表达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的走向。

文章的实质内涵远远大于形式上的言语表达。言语是表,内涵是里;“文笔”是“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是“质”。重内涵价值和思维含量而轻“文笔”外衣的评价方式,才是评价的核心要义,具有精神路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01).

[2] 杨素军,颉静,冯生尧.香港初三中国语文科公开考试主观题的特色和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2).

[3] 蒋兴超.初中语文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共生关系的教学研究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B),2018(03).

[4] 蒋兴超.初中学段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共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上),2019(03).

[5] 高丽娜.美国、加拿大写作评价标准初探[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该文为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共生关系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L/2016/02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基于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谈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亮点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