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交互时代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探讨

2020-06-21田友谊马丽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学生主体性

田友谊 马丽英

摘   要 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主体性具有人机关系理性化、人际关系融洽化和人与自身关系正常化等新内涵。但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主体性面临着学生主体的客体化、人际交往的虚幻化和主体自身的羞愧化等危机。为化解人机交互时代学生主体性的危机,必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途径提高学生媒介素养,以师生关系为抓手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以变革教学方法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 人机交互时代  学生主体性  时代内涵

主体性作为人综合素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内涵与外延都有所不同,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主体性表现出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且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一、人机交互时代学生主体性的新内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学生的主体性是发展中的主体性,尚不完善,但其本质与人的主体性相同。人的主体性一般是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表现出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1],具体包括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社会性。其中,能动性侧重主体认知和实践的能力;自主性侧重于主体选择与决断的自由;自为性表现在主体的自觉意志与作为,强调主体的自觉意识;自律性表现为主体对自身的深度反省和反省之后对自身思想与动作的适度调适;社会性侧重于主体与自身和周围事物交往的智慧,良好的社会性使得主体与自身相处和谐,与环境相处融洽[2]。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人机交互时代来临。人机交互时代表现出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特征,于是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主体性也被赋予了新内涵。

1.人机关系理性化

在人机交互时代,工业社会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被信息技术改造为智能化的设备,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也将建立在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上。一方面,生活方式变得智能化,家庭、银行、医院、工厂和学校等场所被智能化的综合网络设备所覆盖,人们随时随地打开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取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智能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例如,下班走在路上的人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智能终端完成诸如打开家里的空调,或者前天晚上调定第二天早上窗帘拉开的时间等一系列事情。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变得虚拟化,大范围使用“数字化”和“虚拟化”的信息技术,导致了数字化与信息化并存的生存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经典观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样,人们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做过去受时空、物质手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限制的活动。人类的能动性范围和自由限度得以拓宽,生活实践获得了新的活动空间和表现形式。

虽然机器和技术的发展为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但“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过程”[3]。作为有主体性的人类必须掌控机器,不能因为机器暂时的“完美性”就此沦陷,应始终牢记:智能化与虚拟化机器的背后依然是人,机器是工具,人才是主宰;机器是人的辅助工具,人控制或引领机器发展,而不是沉溺于机器或步机器后尘,人与机器的关系应朝着理性化方向发展。

2.人际关系融洽化

人机交互时代以机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为主体,以无线网络为辅翼,以信息高速公路联网为特征,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引领社会发展,并使得信息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信息技术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改变了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重新编制了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也渗透着人们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德鲁克指出:“知识(信息)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识,能够容易地得到传统的生产要素。在这个新的意义上,知识是作为实用的知识,是作为获得社会和经济成果的工具。”[4]托夫勒也指出:“土地、劳动、原材料和资本,是过去第二次浪潮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而知识——广义地说,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是现在第三次浪潮经济的主要资源。”[5]并且我们可以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中看出,这既是一个知识社会和服务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6]。

当信息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时,人们每天和信息打交道,仿佛信息才是生活的主角,同人的交往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应处理好自身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的发展不应该或不能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使信息填充了生活,但也不能破坏人际之间融洽的社会关系。

3.人与自身关系正常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的要求多样化,根据波拉特统计体系,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力也向信息部门集中。脑力劳动者成为人机交互时代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学生专注于自身的塑造,因为“劳动力指向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要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必须拥有自己的“金刚钻”,所以新时代的学生必须专注于自身的塑造。

同时,人还应正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总是那么完美,总是那么“严丝合缝”,但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认可机器的同时不能否认自身的意义,机器制造的标准化产品刻画不了世界的精彩,只有人具有的理性思维才是描绘世界的颜料。因此,想要成为人机交互时代浪潮中的佼佼者,主体必须与自身的关系正常化,不因机器的标准而藐视自身的存在意义,主体应具有批判意识和理性思维。

二、人机交互时代学生主体性面临的危机

基于人机交互时代主体性的新特征,再结合学生主体性在生活中的种种表征,我们发现:机器变身为主体凌驾于人之上,并且机器的大量运用消解或者冲击了主体间的交往,于是在功能强大的机器面前,学生开始否認自身存在的意义。

1.学生主体的客体化

人类缔造了人机交互时代,然而在这个时代里,人与机器的关系早已异化为理想关系的对立面,人类全然不知自身已慢慢陷入泥潭,随之而来的便是机器变身为主体“操纵”人类。

首先,人对机器顶礼膜拜。一些学生对手机和电脑的崇拜程度已经到达了不可超越的地步,相信手机上查到的一切信息。遇到知识盲点时,不是先思考或者动手翻查资料,而是拿起手机或打开电脑;不是问书本,而是问百度百科,甚至有的人成为“网虫”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其次,人对机器高度依赖。之前,没有手机、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方式,通过写信进行沟通,并未产生不好的影响。但目前,人对电脑的依赖已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也正忍受着过分依赖所导致的主体性丧失等不良反应。因为从事虚拟活动的人只能跟从由计算机和网络专家编制的“软件”思维运转,不能参与软件“游戏规则”的制定,自身处于被动位置。长此以往,人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不断退化,主体性被严重束缚,甚至面临丧失的危险。正如我国台湾学者叶启政所说的那样,“当人们高度地被网路自衍之理路结构所制约安排后,人们就愈来愈不需要智慧了,因为他不必跨越过既有体系的自衍理路结构的温室,寻找意外、偶发、创新的灵感來为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在网路上行走,并不必迫切地需要智慧,而且甚至是排斥它,连让它迸放一点仅存的意外偶发火花的机会,都可能要给剥夺掉的”[7]。

最后,人机关系颠倒。一方面,机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在“电脑氛围”的驱动下,主体经常被电脑信息牵着走,就像早饭后打开新闻客户端的人们,屏幕上弹跳出与自己经常浏览的新闻相类似的内容,当你打开后,还会继续弹跳出很多类似内容,你就会继续点开,跟着它的思路走下去。它给你释放什么信息,你就会被动接受什么信息,人不再拥有主动权,相反,手机掌握着主动权在控制着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人演化为机器的客体。不可否认,网络使表达更自由,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只不过是在机器设计的固有圈子里的自由。在电脑面前,人是透明的,不论你是用虚拟账号还是虚假账号运行计算机,计算机都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经常或者喜欢浏览的信息类型。这时,主体性作为系统设计者创造性的条件,成为软件产品客体是否合格的证明。因此,人的主体性或异化或迷失后逐渐演变成机器的客体,机器成为主宰人的主体。

2.人际交往的虚幻化

社交媒体方便了生活,但也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首先,联系频次减少。社交媒体是指用户利用互联网工具(手机)基于网络关系进行信息生产和交换的平台,如时下热门的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这些客户端利用自身的属性以及主体自产自销的特征把利润最大化,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占有欲。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的身体机能获得大发展,时间和空间等因素不再对人们的社交构成限制[8],人们可以在网上完成工作、学习和娱乐等诸多领域的事务,这就不可避免地稀释了主体主动交往的欲望和降低了人与人交往的可能性。

其次,情感日渐疏离。“你永远不知道屏幕另一端人物的表情”,我们看不到手机对面的表情,更无法产生共鸣。因为以抽象符号为介质的键盘式交往接通不了情感交流。现实是人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虚拟的网络,游离于各个网站之间。可能邮件往来频繁,但是却一面都没有见过;可能很想念父母,很喜欢自己的同学,但是微博和朋友圈是否能表达了你对他们的爱?与面对面交流不同,网络社交不直接与交往对象见面,那么就很难产生情感上的交流,由此伦理有可能松散,保持关系需要的忠诚与信任就可能消失。渐渐的,与朋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淡化,情感日益疏离,虽然享受了科技的便捷,但是却失去了可以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亲情与友情,相当于用肤浅的暂时性放松换来更深的失落感与孤寂感。

再次,主体间交往虚幻。虚幻是指主体在交往时不说话或者因与交往对象没有话题可说而产生的情景尴尬等不正常状态。人的主体性发挥“受着自己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9],由此,交往方式和交往水平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主体性。社交媒体作为交往的介质,打通了交流通道,清扫了时空障碍,使世界性交往成为可能,但同时也破坏了面对面交往的浓烈情感网。长期沉溺于手机的人被驯化成“不会说话的奴隶”,成为缺乏逻各斯的存在物,主体表达的贫穷如同自身的贫乏一样,并致使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意识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即有需要才交往,没有需要就不交往。不交往就没有语言,而世界是通过语言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主体的世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活生生的主体只有被嵌入语言本质才能“成为我们人之所是”[10]。同时,因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关注的信息类型也不同,好比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每个主体都更倾向于宅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于是,在现实中交往时,会产生“我知你不知,你知我不知”的情况,个体只能面面相觑,这使得人交往的欲望降低,甚至内心拒绝交往[11]。

3.主体自身的羞愧化

从主体的思维方式上讲,信息技术使得主体脱离了理性思考方式,变得非理性;从主体对自身存在性的看法上讲,在机器面前,主体逐渐失去自我,产生羞愧感。

一方面,主体的理性思维弱化。网络超链接打破了信息传播速度慢和单调乏味的局面,学生只要轻轻点下鼠标,各种信息便会扑面而来。然而,“信息狂潮阻碍而不是促进智慧”,“我们的头脑似乎成了一个不停转动的水轮机,每天由大量信息推动它旋转,我们甚至来不及记住它,当然有的人根本就不想思考它”。西奥多·罗斯扎克惊呼“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信息实现了对理性的控制,心灵的内在向度就会被削弱,理性的人就不再理性了。

黑格尔说理性思维需要“精神停顿”,但汹涌的信息流无法给学生提供思考时间。学生在信息流中随波逐流,甚至在外在力量强加的浏览速度下无法喘息,并且网络中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成了学习者分析、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所依赖的法宝,人痴迷于技术而忘却了自身。技术越矩造成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屏幕上不完整的、浅层的和让人产生瞬时愉悦的信息是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零散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导致人们逐渐形成“零碎化”思维,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变得零散化和平面化,缺乏对事物的批判性认识。再者,人们每天对着的是屏幕,而屏幕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的方式,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视角转向,图像和影像的机器让人们渐渐脱离了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变成非理性的感性思维[8]。

另一方面,主体自身存在认同感极低,异化出羞愧感。安德斯在《过时的人》中阐述到,当具有自为本性的主体看到如此精确与完美的机器时,就会羞愧于自己仅仅是“存在者”而非一个“存在物”了,甚至会悔恨自己不是被制造出来的东西,怨恨自己比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还要卑劣,并且安德斯把技术时代主体的这一表现隐喻为“普罗米修斯的羞愧”。目前,机器(产品)的完善度远远高于主体,人与机器之间的差异使得主体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是“自然出生”,相比机器,自己仅仅是一块“糟糕透顶的材料”,这是引起“普罗米修斯的羞愧”的主要原因。在《过时的人》中,安德斯还讲到“已腐朽性”也是主体难以克服的自卑感。人不能像机器一样进行工业化再生,人比机器寿命更短且更容易死亡。机器的永恒与主体的有限形成的差异,使主体产生不休止的羞愧[12]。即创造造成创造者与创造物主仆颠倒的局面,使主体的光辉渐渐走向消逝,从而引起了“普罗米修斯的羞愧”[13]。这种“普罗米修斯的羞愧”的实质就是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与否定。我们不否认人具有局限性,但是人不断用机器的极限来克服自身的局限,在羞愧中将自己先验化,不斷用外在的标准改变自身,甚至怀疑和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时,那么距离“主体已死”也就不远了。

三、人机交互时代学生主体性危机的化解路径

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主体性面临着客体化、人际关系失语和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等危机,亟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

1.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媒介(信息)时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能力,以及使媒介为生活和学习发展所用的能力,即媒介素养是指认知媒介、参与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14]。针对学生主体性在人机交互时代下的主体客体化的表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学生必须拥有从信息浪潮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媒介使用能力和驾驭媒介的能力,才不至于步机器之后尘。

首先,运用L-about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资源库之一,增强学生信息筛选能力。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多种方式从媒介上高效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学会检测媒介中信息的质量。例如,信息源头的正当性、发布者的可信度和信息网络的安全系数等,提高识别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能力。

其次,运用L-from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媒介使用能力。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超越传统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最终成果以电子产品的方式呈现。信息技术学习工具,提高了学生媒介使用能力,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把有关于某一主题知识一并学习,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运用L-with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作为获取学习内容、情景探究和团队合作的途径[15],培养学生媒介驾驭能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建构网络化教学平台是最为直接的途径,创建教学信息发布站,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把学习资源发布在信息交流平台;搭建教学信息交流平台,把云空间、微信、电子白板和电脑等硬件设备连接成“四通八达”的系统,实现多种客户终端间和师生间的零障碍交流;建立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到在教室里不可能体验的场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

但是,不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多么重大,教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明白电脑只是工具而已,是帮助自己学习的辅助,学生本身依然是电脑的主宰。

2.以师生关系为抓手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应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特征,师生双方应彼此信任,为良好师生关系夯实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对话型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遵从平等原则,进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马丁·布伯说:“这种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16]当然,这种字面上的面对面不适合现在的信息技术社会,它在这里更强调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双方情感和精神的相互承颂”[17]。

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相互信任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彼此信任,才会有交往的可能。应提倡平等的交往原则,消解教师话语霸权,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畅所欲言,并且注意多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应建立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交流双方真诚地使用语言,意见不一致时,不依靠权威的强弱和学识的深浅“胁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见解,而是本着平等的原则反复讨论,论证自己论点的正确性,最终达成共识。还应鼓励学生与周围的人积极互动,这是人际交往的关键。互动作为结果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判断某种关系是否和谐的标准之一。人机交互时代的学生互动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视频、群聊或者学校建设的内部网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利用学科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互动,例如新形式的角色扮演,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角色模型进行逼真扮演,或让学生利用VR技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互动等。但要注意互动的质量,个体间只是简单地施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为个体间存在互动,只有当个体之间发生“你来我往”式的关系和相互能动反应时,才说明发生了互动[18]。

3.以变革教学方法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否则收效甚微。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环境的变化发生变革,实现由“讲”到“导”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被誉为“专家”,但是在人机交互时代,通晓百科的教师已不复存在。所以教师在讲授通识知识后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其效果兴许比教师传授的更好。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方法是美国伯尼·道格(Bernie Dodge)等人设立的Web Quest,“Web Quest最主要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课程材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材,更强调来源于网络的未经检视的鲜活材料……教师除了为学生设计课程材料和评核量表外,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支持者或者合作学习者的角色”[19]。Web Quest由六部分组成:绪言——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指定方向,二是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任务——对学生要完成的项目进行描述;过程——教师给学生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过程;资源——是一个经过教师筛选过的网络清单,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漫无目的冲浪;评估——测评学习结果;结论——学习者进行回顾和深思,教师进行拓展和归纳知识,同时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开拓其经验。Web Quest教学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明确一个教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造的过程,教师只是辅助者,过程中的实施与决策都由学生自己单独完成,学生在单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5).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河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彼德·F.德鲁克.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A].达尔·尼夫.知识经济[C].樊春良,冷民,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5] 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陈峰,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6]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7] 叶启政.虚拟与现实的浑沌化——网络世界的实作理路[J].社会学研究,1998(03).

[8] 閆慧敏,谷学强.移动社交媒体对人的主体性异化与回归[J].传媒,2017(1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11] 彭进清.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4).

[12] 京特·安德斯.过时的人:第1卷[M].范捷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3] 吴延溢,王健.技术时代人的主体性迷失与出路——评京特·安德斯技术批判理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14] 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2(03).

[15]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04).

[16] 金生鋐.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7] 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8]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04).

[19] 周玉霞,周婉薇,李芳乐.教师实施WebQuest之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08).

【责任编辑  孙晓雯】

该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导向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创客教育生态环境研究”(CCNU19A0603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学生主体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