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元素吸收与改造

2020-06-21杨小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杨小波

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推进与不断实现,极大地激活了地方的人文历史、传统民俗与特色产业文化等本土文化元素。乡村学校及其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积累提炼者与创新者,只有扎根于各类乡土文化元素中不断吸收与创新,才能不断检验、丰富与提升个人专业知识,传承乡土文化,培养乡愁情怀,推动三农发展,弘扬乡土美德,打造文明乡村。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本土化元素  乡土知识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元素,就是对乡村教师具有丰富专业角色、发展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智慧、拓展专业知识、优化职业心理与强化师德等作用的,学校所在地区的传统美德、历史人文、正能量民风习俗与革命先烈精神等内容。它通过该辖区内一代代教师的“教育经验改造”与“经验显性化之后的群体研讨”的改造,并以“经验反思属性的持续强化”而吸收[1],进而促使乡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与本土化元素的传承和创新的统一。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元素

乡村教师及其所教育对象、工作场域的独特性,就在于通过“重构以地方性知识为核心的乡村教育场域”,以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与建设“专业发展话语权”[2]。

1.地方历史地理知识

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都有引以为荣甚至知耻后勇的历史地理知识成为地方文化的品牌。比较典型的以历史名人、革命先烈与其他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才的诞生地、工作地、创新成就与英勇事迹,以及特殊地理地貌等为内容,通过一代代人对其事迹及其精神的挖掘、提炼与沉淀,使其成为该地区人民的精神追求与骄傲。

2.地域美德与风俗文化

乡村本土美德与精华风俗文化作为“涵养乡村教育发展的文化母体”,对乡村教师“坚持乡土本色、增强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重塑乡村师德”具有根本性的支持作用[3]。比较共性的乡村美德如忠、孝、礼、义、信与互相帮助等。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同,呈现了“十里不同俗”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风俗文化。很多地方的风俗文化在经过地方群众的创新与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已经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浓重的本土时代元素。

3.地方农业文化

由于中国各地的地势地貌、土壤、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不同孕育了不同的地方农业文化。如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山区的梯田文化等,特别是以新疆哈密瓜和吐鲁番葡萄、宁夏枸杞等各地特产所代表的农业文化,包括地方主产农作物的价值、地方植物与动物种类、地方各种作物的功能和生长习性、特产农作物的耕作技术,以及与农业耕作相关的风俗习惯等。例如,近几年在一些地区所举办的桃产区的桃花节、油菜主产区的油菜花节等,在特定的时节展示、弘扬了与时俱进的地方农业文化,成为学校所在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底蕴元素之一,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教学技术创新发挥了启发或引领的作用。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元素吸收

1.专业拓展性的关联学习

尽管农村学校也已经在软硬件方面实现了现代化,乡村学校地理空间的闭塞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任教的学科,扎根乡土挖掘和吸收本土化元素,开展关联的专业拓展性学习活动,以追求厚基础、宽专业的专业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吸收地方的民间故事、方言知识与地方俗语等元素,科学等学科教师可以利用本土的自然、地理等地方特色知识,历史、品德、政治等学科教师则可以广泛收集与整理地方的美德故事、好人好事、历史人物故事的精神等。

为切实支持乡村教学,乡村教师在学习中一般以学科内容的关联为主。根据相关章节内容的某个知识点,在该学科、某个章节所处的重点、难点等地位,以及对学生日常生活能力或品德培养的不同作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关联学习。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亲自去阅读地方县志、访学地方非遗传承人与走访调研等;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关于需要学习内容的关联性预习作业,设计适当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展示出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本土化元素吸收的统一。

2.专业发展性的探索学习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与乡村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本土化元素也随之得到质与量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经验性知识与创新性知识。乡村教师可以用“特定情境中的知识价值生产与辩护为核心”,加强自己的“需求分析、知识辩护和专业自为”,追求“乡村振兴情怀”作为专业发展的“旨归”[4]。

生态新农村建设、农民合作发展模式、农业技术创新、农民文娱载体创新、农业机械和工具创新、农民生活新风尚、农业特产品牌文化打造、各种正能量事迹与农业景观带建设等本土化新元素,既是乡村教师专业知识的新短板,也是其专业发展的背景性推动力。例如,语文老师须要从新生活、新生产与新气象中去探索新语言、新情感、新价值等新本土知识;数学老师须要从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产量中去探索新数学关系、新数形关系与新数理关系等新农业本土知识;思品老师须要从农民的新生活、新家庭、新婚姻、网络活动、新劳动方式与新文娱活动中去探索新的价值观、美德與幸福观等。

3.专业优化性的兴趣学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着千百年来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如农村的图腾表演、节令纪念活动、传奇人物事迹、传奇故事、民间武术、地方各姓氏的宗族搬迁与繁衍史、民间医学偏方与地方性的各种编织物品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自信被无限激活与勃发。培养并发展乡村教师关于本土化元素的兴趣,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掘、整理、复原与创新本土化元素,是驱动其优化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的知识内容、结构的举措。

比较常见兴趣学习载体有:本土化元素的搜集与整理、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学、残存农业生产工具的搜集、地方特产农作物的播种与管理技术学习、地方传奇人物事迹搜集、新时期新农民事迹搜集等,把本土化的元素融入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系统与学科教学内容中,以提高个人学习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元素改造

1.本土传统元素的乡土教材编写与教学

乡村教师及其团队对其掌握的本土传统元素,按照某种逻辑思路去建立相对科学与规范的篇章体系,使其成为具有教学操作性的乡土教材,为传承乡情、乡愁与各种传统知识创造条件。操作性强的改造步骤有:一是“去其糟粕”。主要是扬弃或剔除传统本土元素中的封建迷信、歪理邪说、错误认知与危险性的要求或技能等,使其在不破坏原有整体格局的情况下能得到相对全面的保护。二是弘扬精华。精选蕴含传统美德、传统体育技能、传统医学、传奇人物事迹及其精神等本土精华元素,使其内容具有集中、典型、健康与正能量的特质,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三是系统化编写。为了乡村学校及其教师教学操作的方便,结合学校开设学科的实际进行编写,如文学、体育(传统武术)、历史、思品、科学、地理与生物等作为篇章体系,不仅能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专业优势,更能确保乡土教材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另外,为了系统地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乡村学校及其教师应该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框架内,开设专门的本土传统元素选修课程,或让广大乡村教师自主地融入学科教材中,把本土化元素改造为可以教育教学传承的知识体系,在广大乡村教师的教学与创新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残缺本土化元素的修复与创新

在广大乡村很多本土化元素已经残缺不全,即物质性的东西整体结构毁损、零部件缺失与制作材质腐烂等导致功能丧失或不全,精神性的元素版本多样、表述矛盾、信息支离破碎与主体缺失等。其成因是多样性的,既有广大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的能力与认知问题,也有历史性、自然性与过度应用性的原因。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文化创新能力最强的专业群体,修复与创新残缺本土化元素是其教育教学之外的又一使命,是广大乡村教师创造性改造本土化元素的突出表现与贡献之一。

残缺本土化元素的修复与创新是抢救与保护乡村珍稀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乡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试验器材,也可以通过申报本土化元素研究课题的方式,去获得政府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对乡村相传的残存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村生活器具、农民娱乐器材、农村音乐器材、传统武术器材与其他的祭祀性器材等物质性遗产,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对其进行造型完整性、功能复原性与材料升级性的修复或创新活动,使其尽可能地达成历史记载的功能要求,甚至古为今用;对那些地方志中遗漏的曾经对乡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事迹,以及残存的民间医学偏方、片段的武术套路、记录中断的一些姓氏的发展轨迹等,按照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规律,查找更多的资料与参考其他地方类似的相关史料等,对其进行人物形象、事迹过程、医疗功能、武术套路等还原工作,使其能以更完整的形态与功能,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为现代学生树立爱国、创新与奋斗的榜样。

3.新本土化元素的提炼与弘扬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及其总要求的逐渐实现,新本土化元素也随着乡村振兴的实践而被广大农民创造出来,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发展的内驱力,为广大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了鲜活、丰富与实践性的成长环境。以新农业技术创新、新生活风尚推广、新美德弘扬、新产业创办、新经营方式创立、新家庭创建、新农村住房的规划和建设、新农村景观带打造与新生活习惯养成等为内容,通过广大乡村教师的搜集、整理、归纳与提炼,使其在相对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以逻辑清晰、理论精华与便于学习掌握的形态,在广大乡村教师之间、农民之间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与践行。

其中,乡村教师提炼与弘扬较多的以五好家庭、和谐婆媳、新农村好人、新农村道德模范、新农村杰出创新创业人才与新农村自强不息人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农村美德践行者及其事迹为主,结合学科课堂教学知识的实际,适当引入乡村的正能量现象、创新案例与榜样人物等相关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与敬爱父老乡亲的美好情感,实现乡村教师教育与升华自己的情感、道德与精神等,为广大学生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打造文明乡风与培养美德少年的有机统一,把新本土化元素改造为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教育素材。

4.本土化元素教科研小组建设

组建以本土化元素为内容的教科研小组,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深度适应“场域”并积极推动“场域”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乡村教师队伍作为乡村中科技文化水平最高的团体,除了教书育人法定神圣职责之外,通过自己的积极创新,引领乡村发展也是其基本的使命。乡村教师应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与任教学科的实际出发,积极地深入到相关的本土化元素中,激发并捕捉教科研的创意或灵感,把专业发展、优化学科教学与本土化元素创新相统一。

在实践中,应结合乡村学校所开设课程的实际,让广大乡村教师以科研的学术专注力,去发现本土化元素形成、发展与不断传承的规律,进而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开展力所能及的乡土文化创新。

乡村教师本土化元素的吸收与改造直接影响着其专业发展自主能力的成长,也决定着其专业发展自主权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发展的性质。乡村教师只有以热爱农村、尊敬农民、敬爱农业的敬畏精神,把个人专业发展置身于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诚、谦虚、谨慎地吸收与改造本土化元素,既为本土化元素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与丰富自己的專业知识内容,达到教书育人与服务三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赵永勤.教育经验改造视域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

[2] 钱芳.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场域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8(10).

[3] 朱胜晖,孙晋璇.乡土文化转型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8(08).

[4] 龚宝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疏解: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9(0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该文为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本土化提升战略研究”(XSP19YBC126)、“湖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