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振球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2020-03-04邓松华

广西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脓血舌质陈皮

黄 艳,邓松华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1)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近来该病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呈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不愈,且与结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难治性疾病[1]。在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痢疾”“泄泻”“肠澼”等病证颇为相似。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肖振球教授,多年致力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研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门下,兹就其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胃虚弱为病之本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肖老认为,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素禀不足、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等均可导致脾气亏虚,胃气失和。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水湿不散,蕴久化热,湿热之邪壅滞肠腑,阻碍肠道局部气血运行,影响大肠传导,久而气滞血瘀,肉腐血败,肠络受损,化为脓血而下,则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或纯为血便。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1.2 久病及肾,脾肾两虚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的命门之火能助脾腐熟水谷,脾能化生水谷精微滋养先天之本。泄泻日久,脾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滋养先天之本,导致先天之本亦亏虚。故火不暖土,土失温煦,寒湿内停。可出现晨起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少腹冷痛,形寒畏冷,腰膝酸冷等脾肾阳虚之证。如《景岳全书》云:“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时,即令人泄泻不止也。”

1.3 重视情志致病 肝属木喜条达,情志不调则肝气郁结,肝木郁则克脾土,使脾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而发生本病。或长期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而成泄泻。加之本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程较长,又可使患者情绪低落,思忧过多则伤脾。肝郁气滞,肝强脾弱,土虚木乘,更加难愈。《景岳全书·泄泻》云:“气泄证,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见肝邪,未必能入。今既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故治此者,当补脾之虚而顺肝之气。”

1.4 久病必瘀 清代王清任云:“久病必由瘀。”久泻必伤元气,气虚运血无力,血液瘀滞于肠络,血败肉腐成脓。故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该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脾肾两虚为本,湿热蕴结、肝气郁结、瘀血阻滞为标。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 辨证施治

2.1 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烂或稀薄,或夹有黏液脓血,脘腹胀满,四肢困重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滑,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为法。处方用药:党参15 g,白术 10 g,山药 10 g,茯苓 15 g,莲子 10 g,扁豆15 g,薏苡仁20 g,陈皮10 g,地榆10 g,甘草10 g。

2.2 湿热型 症见腹痛,泻下黏液脓血,肛门灼热坠胀,泻下急迫不爽,小便短少,口干口苦或有口臭,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痢。处方用药:地榆15 g,槐花10 g,白头翁15 g,赤芍15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陈皮10 g,甘草10 g。

2.3 脾肾两虚型 症见病程迁延,日久不愈,下腹冷痛,腹泻肠鸣,泻下清稀夹黏液脓血或下痢清谷,多在黎明或晨起后腹泻,腰膝酸冷,四肢发冷,面色白,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脉微。治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为法。处方用药:熟附子10 g,干姜 10 g,补骨脂 15 g,党参 15 g,黄芪 20 g,白术 10 g,茯苓 15 g,陈皮 10 g,地榆 10 g,乌梅10 g,甘草10 g。

2.4 肝脾不和型 症见腹痛欲泻,泻下痛缓,夹有黏液或脓血,精神紧张或生气后病情加重,伴急躁易怒,胸脘满闷,嗳气少食,喜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脾、祛湿止泻为法。处方用药:白术10 g,白芍15 g,防风 10 g,陈皮8 g,延胡索10 g,茯苓15 g,白扁豆10 g,党参10 g,地榆10 g,川楝子10 g,焦三仙各10 g。

2.5 气阴两虚型 症见腹部隐痛不适,大便干稀交替,以干便多见,便时或有鲜血,腹胀纳差,伴消瘦、乏力、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舌体小,苔薄白或薄黄或花剥,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行气止痛为法。处方用药:太子参15 g,黄芪15 g,沙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15 g,火麻仁 20 g,莱菔子 10 g,杏仁 10 g,桃仁10 g,槐花10 g,枳壳10 g,甘草10 g。

上述各型患者中若久泻不止者在各型内服方中加赤石脂、乌梅、石榴皮、诃子以增强涩肠止泻之力;若腹胀明显者加枳壳、厚朴、槟榔以行气宽肠除胀;黏液多者加苍术、薏苡仁、茯苓以健脾祛湿;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木香以行气止痛。因本病久病缠绵难愈,易致肝郁气滞,肝强脾弱,则更难愈,故肖老喜用柴胡、佛手、青皮、川楝子等药疏肝理气;用白芍、甘草等药柔肝敛阴;用香附、郁金、川芎等药疏肝活血。久病必瘀,对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的患者,肖老多配用三七、蒲黄、香附、川芎、赤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 内外同治

对于发生于低位肠段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口服的同时配合局部灌肠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减少不良反应[2],促进黏膜的溃疡愈合。肖老喜以广西特色中草药白头翁20 g、十大功劳20 g、凤尾草20 g、马齿苋20 g、白及20 g,水煎浓缩至60~100 ml 保留灌肠,诸药组合有清肠解毒、凉血止痢、化腐生肌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 岁,2019 年 7 月 3 日初诊。主诉:腹痛、解脓血便反复发作1 年,加重1 周。患者1 年前因过食生冷后出现腹痛、以下腹为主,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便中有黏液偶夹少量血丝,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发病后自行于药店买药(补脾益肠丸、和胃整肠丸等)口服,症状稍缓解,但仍反复发作。于2018年12月在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后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1 周前进食辛辣之品后上症复发,故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刻下:现腹痛,痛后即泻,每日4~5次,粪质稀烂,便中带有黏液及鲜血,伴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腹胀,口干口苦,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中医诊断:痢疾-湿热痢。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痢为法。处方:白头翁15 g,薏苡仁20 g,茯苓 15 g,地榆15 g,槐花 10 g,赤芍 15 g,陈皮 10 g,甘草 10 g,枳壳15 g,木香10 g,白芍 20 g,当归 15 g,黄芩 10 g,黄连 6 g。7 剂,每日 1 剂,分 2 次口服。二诊:患者仍时有腹痛,大便日行3~4 次,便中脓血减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减轻,仍口干口苦,偶有腹胀,胃纳欠佳,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于上方加葛根15 g,延胡索 15 g。7 剂,每日 1 剂,分 2 次口服。三诊:患者偶腹痛,大便每日1~2次,成形软便,无黏液脓血,口干口苦减轻,胃纳一般,舌质暗红,苔黄白腻,脉沉弦。处方:炒党参15 g,茯苓 15 g,白术 10 g,薏苡仁 20 g,陈皮10 g,赤芍15 g,鸡内金15 g,苍术10 g,木香6 g,14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后按上方加减继续治疗2个月,诸症皆除,随访3个月,未曾复发。

按: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过食寒凉生冷刺激之品,损伤脾胃,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壅遏肠腑,伤及肠络,局部气滞血瘀,故见腹痛腹泻,下利脓血。湿热下迫大肠,故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综观舌脉,四诊合参,辨其为湿热痢,治疗应注重“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痢为法。方中白头翁、黄连、黄芩、地榆、槐花清热利湿,凉血止痢;茯苓、陈皮、薏苡仁补气健脾;枳壳、木香行气除胀;当归、白芍、甘草养血和血,缓解疼痛。二诊腹泻减轻,仍有腹痛、腹胀、口干,治疗以“标本同治”,故守原方加延胡索以理气活血止痛,加葛根以升清阳止泻,兼以生津止渴。三诊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成形,便中无脓血,治疗以“缓则治其本”为主,故主要以理气健脾、行气燥湿为法,少佐活血化瘀之品,重在补益后天,以防疾病复发。

猜你喜欢

脓血舌质陈皮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