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刺法结合“膝痹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例

2020-03-04王宗迪蒋学余

广西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针刺

王宗迪,蒋学余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湖南 岳阳 414000)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慢性骨关节病,其发病机理为软骨细胞功能减退,软骨修复代偿的能力也随着降低,久之引起骨关节软骨的退变及骨质增生[1]。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在中老年阶段发病占比最重[2]。近年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段呈多样化。在西医治疗中,保守治疗多是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消除局部炎症,改善局部水肿,缓解疼痛,但此类药物不能减缓骨关节软骨的退化,亦不能消除增生的病灶。手术治疗多用于重症患者,其优点是解除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施行手术会带来较大的创伤,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需依靠长久系统的锻炼,另外,手术费用过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3]。针刺治疗简便验廉,安全度较高,在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学余教授常年致力于研究膝骨性关节炎,特别是在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有所创新。其以中医整体观思想为指导,将阴阳学说与经络学说相结合,创立巨刺法结合“膝痹八针”的针刺方法,此法对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颇有疗效。现将1例经典案例阐述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69岁,2019年9月6日就医。主诉:右膝关节疼痛4 个月。病史:4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下蹲、起身动作困难,于劳作时疼痛加重,在家中休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在外院行双膝关节MRI 检查提示:右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右膝关节积液。为求系统医治而来就诊。刻下:神情,精神欠佳,右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受限,右下肢稍乏力,上下楼、下蹲、起身困难,无小关节变形、无皮疹、无晨僵。食纳可,寝欠佳,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稍腻,左脉弦涩、右脉平和。体格检查:右膝关节轻微肿胀,皮温稍高,右膝关节内侧有压痛,右膝浮髌试验阳性,过伸、过屈试验阳性,研磨试验阳性,抽屉试验阴性,侧方挤压试验阴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侧股四头肌肌力4级,左侧下肢肌力正常,足背动脉可触及。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右侧);中医诊断:膝痹病-筋脉瘀滞证。治以舒筋活络、化瘀止痛之法。治疗方法:①先选择巨刺法:取左侧尺泽,直刺,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 min,嘱患者做右膝屈伸运动20次,幅度由小及大,之后留针15 min。②在巨刺法结束后选择“膝痹八针”:患者仰卧位,右侧膝部微曲,取内膝眼、梁丘、阴陵泉、足三里、阳陵泉、犊鼻、血海、鹤顶。内膝眼、犊鼻两穴相互透刺,余穴位直刺,待得气后,对足三里使用捻转补法,余下诸穴行平补平泻法1 min,留针30 min,每天1 次,疗程20 d。患者在行针刺治疗后第4 d,其右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待治疗10 d后,右侧膝关节疼痛症状改善显著,右膝关节内侧仍稍有压痛,屈伸稍有不利,右下肢稍乏力。20 d 后,其右膝关节无明显疼痛,无屈伸不利,无右下肢乏力,下蹲、起身动作可,患者办理出院。离院3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右膝关节疼痛未复发,对治疗效果满意。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肝肾渐亏,筋肉肌骨失于濡养,且受外界风、湿、寒之邪入侵,久则气行不畅,血行受阻,气血滞留于膝部筋脉,故见右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右下肢乏力。纵观舌脉象及症状,辨病为膝痹之筋脉瘀滞证。在阴阳学说与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巨刺法结合“膝痹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左脉弦涩、右脉平和,病在右,而左脉异常,故采用巨刺法取穴,选择左侧尺泽穴,以此来沟通左右经气,调节阴阳平衡。“膝痹八针”可以通调气血,舒利筋节,疏通经气,散寒宣痹,逐瘀止痛,以此来改善局部水肿,从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使得疼痛大大减少。本病案患者在经过巨刺法结合“膝痹八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显著改善,证明了此法的临床功效。

2 讨 论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名为“膝痹”“骨痹”,属于中医痹病。本病病因复杂多样,常分为邪气外袭、年老体衰、负重劳作、身体肥胖、外伤跌扑等。《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腘腨股膝不便。”由此可见,久居寒湿之地,或淋雨涉水,易被寒湿入侵,其附着于膝部筋肉肌骨之间,阻滞经脉,形成本病[4-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肝肾脏虚,风湿进袭,流注腿膝,行步艰难。”先天亏耗,年老体衰,导致肝肾亏损,进而易感风湿邪气,久之膝腿受累。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肝血旺,则肾精足,筋骨坚;肝肾不足,不能濡养筋经脉络,形成本病。《圣济总录》曰:“瘀结痛冷,折伤闪挫,腰膝痹痛。”外伤跌扑,负重劳作等使膝关节劳损过度,使得气滞不运,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滞留于膝间,形成本病。综上,膝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标本兼顾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膝痹八针”中的穴位涉及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阳三经,还包括了局部的经外奇穴,可以体现出“循经所过,主治所及”“以痛为腧”思想。阳陵泉属胆经之穴位,是合穴亦是筋会,其功效为疏经调气、通利关节,特别适用于治疗下肢筋病。犊鼻,为胃经腧穴,具有通络祛风散寒、消肿理气止痛的作用,再结合其独特的生理结构,针刺可直达膝部病所。血海,属足太阴脾经,既有活血逐瘀、引血归经之效,又可养血补血,祛瘀不伤正。内膝眼,乃是经外奇穴,也是膝部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其有散寒祛风、宣痹止痛之效,常与犊鼻联用来治疗膝关节炎。梁丘,乃胃经郄穴,气血多汇集于此处,针刺梁丘可使气血调达,经气疏通。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有健脾祛湿之功,脾主四肢肌肉,与局部取穴原则结合,故可治疗膝关节炎。足三里是胃经之合穴,与梁丘、阴陵泉相配伍补后天之本,濡养筋肉,通利关节,亦是治疗下肢痹病要穴。鹤顶为经外奇穴之一,与阳陵泉、犊鼻配伍加强通利关节的作用。

巨刺法首先在《内经》中被提及[6],是“九刺法”中的一种,《灵枢·官针篇》记载“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法是一种左右交错互取的针刺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取穴,左侧病变刺右,右侧病变则刺左[7]。《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经,盛则右病,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痛未已,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当有外邪入侵人体,且病位在经脉上,同时有向健侧蔓延的趋势,此时就需用巨刺法治疗[8]。巨刺法的理论源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因此,人体经络、脏腑、左右、上下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皆可通过巨刺法来治疗。巨刺法的运用可使患处经气与针刺穴位处经气互引,调畅气机,从而改善人体左右、上下气血的偏盛偏衰状况,达到阴阳平衡[9],以此来治疗疾病。

3 结 语

膝骨性关节炎病程长,缠绵难愈,复发率较高。在临床中,采用巨刺法结合“膝痹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与传统局部选穴相比,疗效更佳,且可降低复发率。但临证需注意,此法除了要准确选穴之外,还需做到诊脉准确,因为巨刺法的运用取决于脉诊的结果。

猜你喜欢

膝骨性关节炎针刺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蒙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42例临床研究
消痛散塌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膝骨性关节炎的治未病预防及护理思路
中药关节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