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六金教授运用泻黄散验案2则

2020-03-04霞,张

广西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唇部口疮藿香

曹 霞,张 焱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619)

指导 贾六金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创制了本方,该方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用于清泻脾胃伏火,药仅五味,但疗效卓著。首届全国名中医贾六金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悬壶三晋六十余载,精研儿科药证,博采众长,勤于临证,善用古方、经方,多方合用,多法并举,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临床应用,效如桴鼓,有“山西小儿王”的美誉。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继承人伺诊学习,收益良多,兹将贾教授运用泻黄散验案2则介绍如下。

1 口 疮

患儿,女,3岁,2019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1 周。患儿1 周前发热,最高体温达40.2 ℃,自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后热退,后出现口腔溃疡,牙龈红肿,口中酸臭,渴欲饮冷,纳差,大便偏干。查体:体温正常,双侧颊黏膜处有数个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咽红,扁桃体无肿大,舌红,苔黄微腻,脉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肝脾无肿大。血常规: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0.8%,单核细胞0.74×109/L。西医诊断:细菌感染性口炎。中医诊断:口疮-心脾积热。治法:清心经积热,泻脾胃伏火。方以泻黄散加减,组成:藿香4 g,栀子6 g,石膏10 g,防风10 g,蚤休 6 g,生地黄 6 g,金银花 8 g,连翘 8 g,黄连4 g,升麻8 g,炒三仙各10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3日后二诊:患儿口腔溃疡好转,溃疡面愈合,但颜色暗红,偶有牙龈出血,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数。追问病史,今年已患疱疹性咽峡炎4次,前方加牡丹皮6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经随访,5剂后患儿痊愈,近3个月未再复发。

按:口疮有虚实之分,暴病多实火,久病多虚火。《幼幼集成》载:“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圣济总录》也云:“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口疮。”又云:“口为肺窍、唇为脾之外候。”四诊合参,本案证属心脾积热,治疗以清心泻脾为主。泻黄散为基本方,方中石膏泻脾胃之积热,栀子涤瘀郁之热,并使热从小便而解;藿香理气化浊调中,芳香悦脾;防风辛甘微温,乃风药中之润剂,直入脾胃,既疏散脾经伏火,还可以胜湿;苦寒、辛寒之栀子、石膏,同辛温之藿香、防风相结合,起到“分消上下”的作用。黄连擅清心经实火;生地黄入心肾经,甘寒而润,能清热凉血,并滋肾养阴制心火;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升麻兼有清热解毒和升举透发之功,使药物能直达病所。

蚤休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重楼、七叶一枝花,《滇南本草》言其能“消诸疮,无名肿痛,利小便”。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认为其在清热解毒、止血、抑菌、抗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1]。在辨证基础上,此药是贾老在口腔疾患中的必用药物,并自创歌诀“七叶一枝花,清解效果佳,红白口腔病,不要忘了它”,以助记忆。但其有小毒,临床注意不能过量及长期服用。

张景岳曾就“火郁发之”论述:“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其发,非独止于汗也。”本案组方精髓正是泻黄散的核心,从散邪、清解、升提等角度治疗。诸药配伍,升降协同,寒温并用,散中有清,清不凉遏,醒脾清胃,顾护中焦,共奏清心泻脾之功。二诊与既往病史结合,加牡丹皮以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消除局部的瘀血,促进疮毒消散。另外,贾老也强调药汁当遵原方之“温服”,意仍在疏散、透达郁滞之伏火。

2 唇 风

患儿,男,7岁,2019年10月12日初诊。间断唇部肿痛伴脱屑1 年余,加重1 周。近一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唇部肿痛,1 周前外出后加重。刻诊:唇部肿甚,自诉灼痛而痒,频频伸舌舔唇,唇角有渗液,张口开裂流血,烦躁口渴,纳差,夜寐不安,大便粘腻,排便不爽。查体:环口皮肤干裂红肿,附有鳞屑结痂,舌质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滑数有力。西医诊断:脱屑性唇炎。中医诊断:唇风-热蕴脾胃,外感风邪。治法:疏风清热泻脾,方用泻黄散加减。组成:藿香6 g,栀子8 g,石膏15 g,防风10 g,蚤休8 g,蝉蜕 6 g,僵蚕8 g,薄荷8 g,焦槟榔10 g,炒莱菔子10 g,生甘草6 g。嘱少食肥甘厚味,5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2019 年 10 月 17日二诊,口唇红肿明显改善,痒痛减轻,已无渗液,鳞屑基本消失,口周略有色素沉着,纳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微腻,予上方加芦根、葛根、儿茶各10 g,继服5剂,调理而愈。

按:脱屑性唇炎是指以唇部肿胀疼痛,伴有鳞屑或伴有皲裂、瘙痒、结痂、渗出、出血、假膜形成等为主要症状,易反复发作的慢性唇部炎症性疾病[2]。

正是中医“唇风”“唇胗”讨论的范畴,《疡医大全》曰:“唇紧湿烂,乍好乍发,经年累月,又名唇渖,乃脾家湿热也。”《诸病源候论》记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又因脾开窍于口,胃经挟口环唇,故本案辨为脾胃积热,夹风湿之邪。遵《内经》“火郁发之”,立泻黄散为主方。石膏、栀子泄脾胃积热为君,表里双解,臣以防风发散脾胃伏火,引药上行,并长于引药入脾胃,佐藿香芳香醒脾开胃。加僵蚕、蝉衣有升降散之义,因脾胃伏火唯调畅中焦升降可解,升降相互为用,如环无端,使用通降之法,反而更助升散之力,此“降已而升”[3]。贾老也强调,遣方用药要注意脾升胃降,恢复脾胃枢机功能才能消解伏火。并加薄荷、焦槟榔,一升一降,也是贾老常用药对。薄荷辛凉,能散表邪,周岩指出:“薄荷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4]现代药理学也证实,薄荷中有效成分能够发挥杀菌、抗病毒及消肿的作用,同时在镇痛、止痒、抗刺激等方面也起到良好的疗效[5]。药性药理均表明,此为治疗唇风的有效药物。小儿生理性脾常不足,气机失常与食积常互为因果,唇风兼夹食积者,贾老常加用焦槟榔,其入胃肠经,善消食导滞,行气消胀,并能通过缓泻排除胃肠积滞。莱菔子主要作用仍在中焦脾胃,食积消,湿热减。5 剂后诸症明显改善,效不更方,乘胜追击,二诊加用葛根,意在进一步宣散郁遏中土之阳气,并能清热生津;加芦根亦取其清胃热、生津液之功,预防热病后期伤津耗液;儿茶苦、微寒,既解毒清热泻火,又可敛疮生肌止痛,尤其有利于口腔创面的愈合。

3 体 会

泻黄散是钱乙五脏补泻方中的泻脾方,主治“脾热弄舌”,原书特为脾胃蕴热而设。《医方集解》进一步明确治疗范围,言其“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尔雅》曰“伏,藏也”,故“伏火”可理解为郁藏不显露之火,因火性炎上,要顺应其上行之势,宣散升发,因势利导,治当“火郁发之”。方中防风即体现了此治则,更与石膏、栀子同用,共成清上彻下之功,升散而解伏积之火,清中有散,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正对脾胃伏火之证[6]。贾老也强调,进与病谋,退与书谋,要体会揣摩仲阳组方特点,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临证不可过用寒凉,否则更蔽遏内伏之火,使郁火得存,病程缠绵,更难消解。现代临床扩大了应用范围,灵活运用本方,可辨治小儿紫癜、发热、汗证、厌食等多种病证,疗效甚好,总以清泻脾胃伏火、调畅全身气机为准则,则诸病自愈。

猜你喜欢

唇部口疮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唇部美人计
冬季护唇小窍门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蓝,另一种蓝
羊口疮治疗方法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
对唇部用品保湿性能的研究